第130章
如今她要求他们盯着周寅之再容易不过。而常福和其他几个军官则会盯着诚国公父子的动向。
姜雪蕙握着茶杯,看着窗外热闹拥挤的街景。
“永远不要将希望寄托在一个人身上。
尤其是对墙头草,要么给他在一处扎根的机会,要么砍断他的手脚,他才不敢作乱。”
姜雪蕙心想:“原本打探到薛家训练私兵的地方,可剧中燕临他们反应太慢,让薛家成功转移了。
这事还是得交给谢危才行。怎样才能不着痕迹给他呢?”
她望着绵延不断的街道,云卷云舒,视野开阔,尽头是皇宫深处。
沈琅听完朝臣奏对,觉得今日无大事。
临下朝前,心情颇轻松的沈琅调侃谢危一句:“谢少师,这几日你的脖子是怎么回事”
谢危着绯红的官袍,平日衬得雪肤花容。
这些天他那一段白玉似的脖子,上面有清晰的几道抓痕。大家都看到了,不好意思问。
如今沈琅忍不住一提,所有朝臣都不自觉往谢危脖子望去。
此时的谢危如同白玉有瑕,而他脖子上淡淡的痕迹着实暧昧。
姜伯游全身僵直,羞愧不已,心里暗暗叫苦。
只听谢危轻咳道:“臣不曾留意,许是树枝刮的。”
沈琅难得抓到一丝不苟的谢危的小错处,他促狭一笑:“莫不是碎挼花打人”
文臣们发出一阵爆笑,武官们不明所以,等被旁人科普完,也张开大嗓门,嘎嘎地笑。
唯有姜伯游恨不得就地挖个坑,将自已埋了起来。
谢危面色略红,道:“请陛下莫取笑微臣了。”
沈琅和大臣们笑得愈发大声,却见户部尚书姜伯游在其中没笑,还一副愁眉苦脸的模样。
沈琅心头一动,本想问问,可毕竟在朝堂,又想起姜家两个女儿都在宫里陪公主,他便不再多说。
下朝后,谢危想同姜伯游说什么,却见姜伯游像离弦的箭,飞奔的老远,远望就剩一个点了。
第8章 旧欢如梦中
姜伯游神色羞恼地跑了,他就不想同谢危结亲。
圣上宠爱谢危,对他事事关照。日后家里有什么大小事,岂不又要被拿出来调笑。
姜家人都低调惯了,想到他养在闺中的乖女儿要被如此瞩目,姜伯游将妻子说谢危的种种好处都忘了。
他只想着由着蕙姐儿,赖掉这事算了。
反正对方是男子,被摸不至于少块肉。那桩意外在晚上发生,无人知晓。谢危何须负责呢。
既然不能明言拒绝,就用拖字诀,拖到对方忘记为止。
自从那日起,姜伯游就躲着谢危走。谢危要去姜府拜访,均被回复说姜府无人在家。
是的,为了躲谢危,姜父天天去朋友家打转,连崔来仪家都去了一回。
不过他去一次就不敢再去。崔来仪不比谢危容易对付,话里话外都在表示定亲的意思。
哪怕姜父说女儿无意,他都不肯放弃。
孟氏因着他父女如此,不得不跟着出外参加各种宴席。
姜雪蕙更加不用说,本来就日日忙生意。索性天天去店铺早出晚归,不在家待着。
第一次的琴课她都找理由请了假,不肯入宫。
姜家就躲了几天,在姜雪宁出宫休息那天,在外地公干的张遮回来了。
张遮因断案如神,调去刑部后大展拳脚,屡破奇案。有他父亲,姜伯游和谢危看着,迅速讨得沈琅欢心。
只要再来一桩功劳,就能升任刑部侍郎,同陈瀛一个品级。
陈瀛资历深,也会来事,他得谢危提点,知晓张遮背景,丝毫不介意他上位,还常巴着张遮,两人处的不错。
张遮还没回来,谢危就提前从陈瀛那知道了。
他知道张遮下朝后定会到姜家拜访,见姜家人躲着他,便平心静气等着张遮。
张遮上朝叙职后回家沐浴换过常服,果然就先去姜家拜访。
他与姜雪宁两年未见,每周都给她写信。她回复不多,让他心里也有些不安。
尤其听母亲说姜雪宁是因为其他姑娘对他献殷勤,而气的离家远赴杭州。
他就一直记着此事,想对姜雪宁好好解释一番。
可无论他在信里怎么写,姜雪宁始终淡淡的。
母亲提醒他,他太含蓄了,女孩子未必能明白他的心思。
且姜雪宁如此品貌,他不积极些怕被其他人抢了机会。
张遮每次写信时,就多写些有趣的事情,还不时刻些带情诗的章和字帖诗集首饰寄过去。
姜雪宁回信多了些。也会同他讲些杭州的见闻,她每日忙的事情。
张遮从信中看出她的成长和抱负,她的努力和坚韧。为她高兴的同时,张遮也渐渐陷了进去。
两人就靠鸿雁传情,但一日不见,张遮心头始终不能安定下来。
他回府就听说姜家姐妹都回来了,父母亲都帮他准备好了礼物上门。
张遮立即好好梳洗一番,将姜雪宁送的浅银灰银丝绣竹的广袖圆领衣袍穿上,提着礼物便去姜家登门。
姜伯游接待了他,他很喜欢张遮,又得知宁丫头似乎偏向张遮,便让他去花园的凉亭等着。
他吩咐嬷嬷通知姜雪宁,还让莲儿棠儿约束下人,不要往凉亭过去。有心给这对年轻人留些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