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搬文阁>书库>综合其它>下乡的姐姐回来了> 下乡的姐姐回来了 第446节

下乡的姐姐回来了 第446节

  贺山问辛明宇,“现在拆开验货,还是回头有质量问题可以包退?”
  现在拆有点麻烦。
  辛明宇看看门外的人,大声道:“都可以。如果是质量问题,随时拿来,我们包退的。”
  真的是质量问题,他们也可以运回广州去退。
  贺山点头,然后道:“那就直接搬吧。”
  他、辛明宇和马伟都开始动手。
  至于刘哥他们,出租车司机本是不管上下货的。但熟人嘛,搭把手也行。
  刘哥就带头下来帮忙了。
  每个月就跟于朵有关的生意,他都能进账大几十。
  人多,货物很快上了车。贺山押车回去,他就坐最后一辆刘哥的车。
  虽然跟刘哥很熟,但毕竟是3000块的货啊。
  辛明宇对他道:“一会儿过来吃午饭啊!”
  “看情况吧,生意好就只能礼到人不到了。”
  目送五辆出租车开走,辛明宇在门口挥挥手。
  这第一次,他们用六千多进了两万的货。还有一千多付给了霍先生和钟言。
  所以,赶紧收回货款也是非常重要的。
  后续的一万三千多,这个月内要结清的。
  现在一下子出了三千的货,确实是减少压力了。
  而且,于朵那边卖完了,还会继续来补货的。
  她的钱现在肯定还转不起来。就是自己进了货,下一次也得不到及时补充。
  大家确实是没有必要撕破脸的。
  这三千的货一出,再看看外头布幌子上写的‘开业大吉、九八折酬宾’。
  原本就有买电器需求的人就开始进店来看了。
  之前不知道这突然冒出来的一家电器行,是不是货真价实?
  现在看别人这么大批量的买,应该还是靠谱的吧。
  不过也有人多了个心眼,“不会是请的托吧?那个人好像原本就在店里的。”
  辛明宇笑道:“不是托啊,是同行。他们是西单那边于朵电器行的,今天过来道贺兼进货。”
  刘珊道:“是啊,走过路过,进来看一看吧。你看看总不会有什么损失!”
  他们也拆了一台电视机,这会儿正放着。线路的事前两天就解决了。所以拆开来安装好,就可以收到节目。
  虽然只有一个中央台,但是够了。如今的文化娱乐活动,多贫瘠啊!
  他们俩在门口吆喝,长得不错,而且态度热情大方,进来看的客人就多了起来。
  而贺山押车也是顺利回到了西单这边。
  刘哥给找的黑的司机都是他比较熟悉、人品过硬的那种。
  没谁半道开着跑了。
  下货的时候,他们也都搭了一把手。
  这一趟两块钱,扣掉上交的和油费,他们各人还赚一块二。
  不少了,也就半小时的功夫嘛。
  贺山给关大爷打电话,“关大爷,电视机到了。这会儿正好刘哥在这边,我让他给您送过来还是怎样?”
  “让他送过来吧,你让小南下班来我家收钱。”这样最省事,也不用多麻烦人。
  “好嘞!”
  一台电视机就直接没下货,刘哥给关大爷载了过去。
  另外四辆车下了货也分散开,另外找生意去了。
  货全部都给下在了店里。这一片摆摊的都是熟人,托一声帮忙看着点,倒是不怕有人浑水摸鱼。
  钱小南拿着剪刀拆封,小件的自己抱到柜台上,大件的等着贺山回来一起。
  等忙活完,她看着柜台道:“终于又填满了啊。”
  之后半小时,贺山一直在数着进店人数、成交笔数。
  生意明显受之前缺货影响了。
  钱小南道:“贺哥,你还去吃席么?”
  “不去,生意都给我们拖淡了。”贺山没好气道。
  好容易用半年攒出来的人气,一下子淡了好多。
  幸亏他忍住了,没多挪用收音机厂的货款。那一千,不是问题。
  钱小南道:“你不去侦查敌情啊?”这个生意,她一个人都能应付。
  贺山想了想,“嗯,那你看店,我去看看。”
  中午的时候,于朵接到贺山的电话报告,“我们的生意比以往清淡了三成。他们今天开张,如果刨开咱们那一单生意,只能说凑活。我点了半小时进店数和成交数目,比我们还是差点。”
  开业第一天有九八折优惠,也就这样。
  如果他们店肯出个九八折优惠,效果肯定要好得多。
  于朵道:“之前那么多天,不是这个没有、就是那个没有,很正常。客人也怕白跑一趟。上次被抢,好歹补到货的日子一早就知道,预告了出去嘛。这次时间拖太久了。等过几天大家发现我们不断货了,人气会慢慢恢复的。至于他们店,应该过段时间也会好起来。毕竟货真价实!你过段时间再看看,他们开店对我们的影响。”
  应该有也不大,如今基本还是供不应求的状态。
  贺山道:“如果我们能及时通知到有意向的客人,譬如像关大爷这种就好了。这一点是我们之前工作没做够。应该把想买的客人的电话都留一个。”
  “关大爷是只会等着我们的货的,其他人可不一定。但这种缺钱、断货的情况,还是得尽量减少。”
  于朵寻思,旅行社十月的分红也得全往电器行填啊。
  反正在电话机旁,她挂断又打过去找吴珍。
  第312章
  吴珍跑到公用电话接电话,“去山东的送货员已经踏上返程了。如今牛皮纸袋货不少,我寻思这趟可以喊一辆小四轮。让送货员押车。”
  这一趟用三轮车运过去的两千斤牛皮纸卖了400块。
  刨去花销、出差补助,比在本地卖多赚200。
  出差补助肯定得发的。
  送货员一个人往返将近一千公里,千里迢迢啊。
  搞不好半路还要下雨之类的。
  从早骑到晚,一点懒都偷不了。
  人家不为了多挣钱,肯定不会干。
  出差补助一天一块五,往返一趟多赚二十多!
  有钱才能使鬼推磨呢。
  而且,因为一斤多两分钱,如今北京这一片的拾荒者有牛皮纸袋都是往他们这里送货。
  囤积的牛皮纸袋也就多起来了。
  不赶紧运过去卖了,也要占着流动资金。
  废品站流动资金不多,所以囤的铜时不时涨了就出点。
  明知多放几个月还有得涨,有时候也不得不出了。
  于朵道:“回头有二手小四轮要是几千就能拿下来,就买一辆。”
  只要牛皮纸袋的生意还有差价赚,废品站一个月跑两趟,月利润能上1800。
  这样的话,买小四轮不算太吃力。
  唉,处处都要钱!
  别说买小四合院了,旅行社一辆自己的车都没有。
  干妈那辆车相当于买来专门租给旅行社的。
  但狄见欢介绍来的那辆车,万一人家手头紧准备转手,她得有钱才行呢。
  到10月21号晚上,于朵的电器终于从广州运回来了。
  于承和关青宝等人一起去收货。
  这会儿天已经挺冷了,尤其半夜三更的,格外的冷。几个人都穿着厚衣服。
  于承算领头的,主要负责清点,搬搬扛扛不用他。
  他手头拿板子夹着自己画的收货单,收到一箱就画一笔。
  回头点正字就知道货到齐没有。
  他这里正清点着呢,冷不丁听跑到一旁撒尿的司机说,“这朱姐应该生了吧?”
  旁边另一个司机一边看着人下货一边道:“昨天生了,是个闺女。我老婆去医院送了二十块钱的
  礼。”
  “那得让我老娘明天也去一趟。”
  有几个来接货的商人道:“朱姐生了啊,我们也得表示一下才是。”
  于承心头盘算,生在10月20号。那俩应该是一月中旬搞上的。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