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那个煎熬的晚上,就像接力赛似的,老家的亲人一个个不断打来视频电话安慰和鼓励她,从两点到凌晨六点,天就快亮了,此时母亲又打来电话,说她已经买到了车票,正在别人的帮助下,准备转车去北京。
  似乎是知道自己得救了,沈清难得的闭上眼睛,睡了一个安稳觉。
  母亲的到来极大地宽慰了沈清的紧张,她有感觉自己的身体好一点但那些该死的躯体症状仍然在折磨她。母亲劝沈清暂时把工作辞掉,跟她回老家休养一段时间,等身体彻底好了再回北京上班。沈清同意了。
  经过这段时间反复生病和跑医院,沈清意识到自己犯了个很严重的错误——她将生活与工作本末倒置了。人工作是为了更好的生活,如果连基本的生活质量都无法保证,那工作还有什么意义?
  请辞那天,王涛没有挽留。他认同沈清说的“工作只是人们迈向美好生活的一种手段。”
  “坚持下去。”王涛拍着沈清的肩膀说,“等你好了,我这儿随时欢迎。”
  收拾办公桌时,沈清同王男做了最后的告别,王男将她最喜欢的新水杯送给沈清,聊表纪念。只是没想到陈莉也会来送行,还拉着沈清的手说她是一个值得敬佩的对手,并期待沈清早日回归,这样两人还可以继续较量。
  沈清笑着答应,但她知道自己不可能回来了。经此一病,她对工作、对人活着务必要出人头地的执念也淡了许多。
  由于症状并没有因辞职和母亲的到来而消失,母亲再次陪着沈清去了医院。必须承认,看病就是一个普通人最大的消费,连着打车去了几趟医院,虽然也没检查出什么(这当然是好消息)可是做那些项目却用掉了沈清两个月的工资。
  “确定没有任何问题吗?可我是真的很难受,浑身无力,头晕目眩。”在另一家医院另一个医生的办公室里,沈清捂着砰砰乱跳的心口说。
  “从心电图上看,你的确有点心率过快,不过这并不是心脏的问题。”医生看了看沈清,发现她气若游丝,“有看过精神科吗?怀疑你是焦虑症之类的。”
  “焦虑症?那是什么?”
  “一种心理疾病,我建议你去精神科做个检查,就在右手边。”
  沈清跟母亲敲开精神科的门,医生听完沈清的症状描述,给了沈清两个表格让她填写,一份是焦虑症自测,一份是抑郁症自测,结果显示,她是中度焦虑和抑郁。
  看着诊断报告,沈清满脸的不相信,“医生,这不可能吧,我怎么会得心理疾病?”
  “你别慌,现在这个病挺广泛的,很多在城市打拼的人都有并且越来越年轻化。”医生对着电脑输入沈清的就诊信息,“一般是工作压力或者精神压力太大引起的,吃药就行,不是什么大病。重点是放松心情,多休息,多运动。”
  “这个病多久能好?每天醒来都会头晕目眩,晚上睡觉前心脏好像被压了一块大石头,我都能清晰地听到心跳声......太恐怖了。”
  “因人而异,一般要半年到一年。”
  “要这么久?”
  “你也不是一两天才得的这个病呀。”医生笑了,“如果北京的生活让你感到紧张,我建议你换个环境。实在不行就谈个恋爱是吧,小姑娘大好的青春,好好打扮,找个男朋友,多好。”
  “我已经30岁,不年轻了。”
  “瞧你说的,姐姐我都快50了还时常觉得自己很年轻,别瞎说。”
  临走时,医生突然站起身,给了沈清一个爱的抱抱,在她耳边说,“生活还是很美好的,遇到困难不要自己硬挺,要学会求助别人,相信别人。要多抱抱,你会很开心。”
  怎么说呢,那一刻,沈清的确感到内心被注入一股久违的温暖。
  沈清拿着单子去药房领了三盒黛力新,临出门才发现自己把眼镜落在了医生办公室,于是让母亲拿着药在大厅等,她上去拿眼镜。
  刚敲门推开办公室,拿了眼镜往出走,结果迎面撞上一个熟悉的身影,“冯媛?”沈清只疑惑是看错了,于是揉了揉眼睛又看,发现真的就是冯媛。
  她现在打扮低调多了,一身灰色的运动衣,外面罩了件黑色长款羽绒服。
  “你怎么来了?”沈清看看门上挂着的牌子,“精神科”三个大字明晃晃地扎眼。
  “我不舒服。”冯媛捂着肚子,“姐,我先看病,出来跟你说。
  第十九章 关于丁程出轨这件事
  看诊出来,沈清母亲也很惊讶为何会在医院特别是精神科这种地方遇见冯媛。冯媛没有多说,只说自己是开车来的,车就停外面,三个人不妨上车再聊。
  冯媛开的车是一辆价值40万的捷豹,上了车,冯媛并没有讲她为什么会来看精神科,而是提议不如三个人去沈清的家里坐坐。
  冯媛不容置喙甚至某个瞬间听起来是近乎恳求的那种语气,让原本不愿意沈清有一瞬间的不忍心。她坐在车辆后排,盯着冯媛包裹得严严实实的背,实在想不通她为什么也看了精神科。
  到了家,沈清母亲一如既往绕着租房环境和沈清的小屋转了半圈,进屋后,第一句话就是数落她的邋遢与不卫生。鉴于天色已晚,到了吃晚饭的时间,母亲简单烧了两个菜,煮了一锅粥,沈清让她们两个人在屋子坐着,自己下楼去买馒头。
  回来时,她隐约听到母亲似乎在和冯媛聊天,门一打开,两人却都不说话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