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2章
第127章
沉稳雄厚的鼓乐, 银幕上充斥着刀光血色的激烈战争画面一刹那间便抓住了吵吵嚷嚷的广场上众人的所有注意力。
【绚烂的火浪与激涌的水瀑在银幕上撞出吸人眼球的刺激效果,配上磅礴雄浑、悲怆雄壮的背景音乐,令场下的观众们一时间忘却了自己身在何处, 屏息凝神, 神经紧张——仿佛他们也变作其中一员,跟着电影中的人一同在残酷的战场厮杀。
而这时候的画面以暗色为主调,镜头语言下这场激烈战斗厮杀得天上的太阳都黯然失色。
黑色的沉郁的太阳照耀着宛如地狱般的人间。
年幼的幸存者在其他大人们的掩护下仓皇逃离,在几次惊险的逃离后终于来到远离战场、相对隐蔽的一出据点。
此时的bgm依然是那象征战争的鼓乐, 在逃亡的几次快要被敌人追上的危难时分急促得宛如他的砰砰的心跳, 令观众们的心脏也随着那鼓点紧悬起来——幸而随着该幸存者的逃离战争的鼓乐愈发渺远, 曲风逐渐变得和缓。
幸存者穿过黑黢黢的山洞,望见尽头处是温暖的乳白色光芒,这个年幼的孩子脸上不自觉扬起逃出生天的笑容,音乐也随着他的笑容变得有几分轻快起来。
他欢快地踏入那光明之中, 正当台下的观众们为这一幕长舒一口气时,轻快的音乐声蓦地一沉, 重重地坠下去。
那幼小的孩子沐浴着光明倒在了他自己的血泊中。
浓稠的血色汩汩流淌,将那孩子袖管上隐约着的、象征千手的双头戟族徽洇染得失去轮廓。
镜头极快一转, 恐怖阴森的bgm也在此时到达巅峰,那背后黑暗蓦然浮现出比地上那流淌的血更诡艳的血色——
写轮眼。】
伴随着令人毛骨悚然的bgm骤然出现在黑暗的写轮眼猩红如地狱之鬼, 看得现场观众们都呼吸一窒,许多人吓得心脏都直接漏拍, 而不少曾经的确在写轮眼上吃过大亏的忍者也忍不住倒吸一口凉气。
一时间观看现场惊叫连连。
不过短短五分钟、没有一句台词,然而就是这么一小截的片段所表现出来的戏剧张力却极其之满,在开头就用精彩刺激的战争场面将观众们的注意力紧紧吸引过去, 随后又跟着镜头中小男孩的逃亡之旅而同喜共忧,就在大家都以为镜头里的小男孩即将逃出生天、为他由衷松了口气时却又不期然地被猝不及防的死亡而震撼到汗毛倒竖、不寒而栗。
当然其中bgm的功劳自然是必不可少。
这种故意制造希望假象加深故事曲折、利用bgm营造氛围的把戏早在现代社会玩腻了, 不少人甚至能通过那些耳熟能详的阴森bgm以及类似“距离逃出生天仅一步之遥”的画面而预判下一个镜头马上就要出现高能画面并提前进行规避。
为什么这些东西在电视影剧中被用得泛滥成灾,以至于观众都能提前猜到下一步会发生什么但导演还是会用这些老掉牙的套路?
因为这是被无数成熟影视工业的验证过的最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套路之所以成为套路,就在于它本身是被时间验证、行之有效的经典。
文似看山不喜平,电影同样如此。尽管某些转折已经用得泛滥,熟悉套路的观众们可以将后续发展猜得大差不差,但这一套依然屡试不爽——正是这些小小的波折,宛如向静水里投入块石子,激起的涟漪会使得电影显得更活泛,调动起看客们的情绪。
恰到好处的bgm则更容易调动起人们的情绪,让人提前进入电影刻意营造的氛围之中,使得看客与故事中人物的经历共鸣。只要bgm用得够煽情,哪怕屏幕里的人只是普普通通的对上视线也能被烘托出至死靡它的轰轰烈烈氛围。
即使被这一套荼毒至深的现代观众依然无法完全摆脱这些套路,更何况从来没有接触过这一套成熟电影工业体系的忍界了。
平日里总是嘈杂扰攘的广场此时已然鸦雀无声。
大家的情绪已经完全被这一套丝滑小连招给吸引住了,都在目不转睛地盯着色彩缤纷的屏幕。
这么一小段,虽然没有传统戏文里的细致的旁白解说,但大家也能很快从这一段的情节中看出贯穿故事始终的背景:那个木叶还未曾建立、千手与宇智波相互敌对的战国时期。
之前生活在木叶的新一代们仅仅只是知道创立村子的千手和宇智波不大对付,也从长辈们口中得知他们曾经是敌人,但也仅仅是知道而已,新一代在和平里已经太久了。
而电影开头这一幕令这些年纪幼稚的孩子也对那个哪怕是六岁的稚子也必须参战的战国年代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而这不禁又隐隐勾起他们心中的忧虑与强烈的好奇心:就这样互相残杀、仇恨着的两族真的会有人相恋吗?
【镜头转向昏暗的夜晚,一面矮桌,桌上放着一盏油灯,灯里涌动着一豆烛火,烛火造成的光影在后面漆着千手族徽的墙壁上一跳一跳的,女人的影子映在墙上,也是一跳一跳的,如烛火般飘忽不定。
烛火般飘忽不定的女人对着在躺在被窝中探出小脑袋的、活泼快乐的小男孩,声音低低的,在幽幽的bgm下带着阴冷森然的味道。
“……那血红的眼睛是被诅咒的象征,你要记住,那是我们千手一族的敌人——宇智波。”
小男孩脑海中浮现出凶神恶煞的红眼睛怪物的名字,小手攥紧被角不自觉地拉高被子只露出一双圆溜溜的孩子气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