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陛下
众臣纷纷发言,卫杞咳了一声,朗声道:时日不早了,诸卿的意见都回去写个折子递上来吧,朕会一一看过的。散朝。
因着卫杞这句话,无数的奏疏涌入通政司,各方势力都铆足了劲从中争取利益,试图用奏疏影响卫杞的决定。卫杞不声不响,似乎并不在意,所有的折子都暂且留中了。各方便都觉得还有转圜的余地,一时间京城官宦之家奔走串联,每一方都致力于让己方的声势更浩大些,好叫陛下能够看见民意。
处于漩涡中心的卫杞却是一派轻松的模样,她没有看折子也没有忙着处理公事,而是趁着天气晴朗带着阿郑登楼去了。七月流火,炎炎夏日已悄然溜走,卫杞站在高楼上感受着风里带来的那些微的秋日味道。
阿郑陪在她身后,见她心情愉悦,便道:恭喜陛下得偿所愿。
哈,这才到哪里呢。卫杞展开手臂,让风撞进怀里撩起袍服,随口应道。
万事开头难,陛下推动了这第一步,后头的自有忠心臣子替陛下接着去蹚。
卫杞没有接话,她微闭了眼,细心感受风拂过脸颊的触感。半晌,阿郑听见她的幽幽长叹。
夫秋,刑官也。物过剩而当杀。*
*出自《吕氏春秋》,说有个人叫直躬,举报父亲偷羊,然后选择代父亲去死,行刑前问官吏说我这样诚信又孝顺的人都要去死,那还有谁不该杀。国君听说后赦免了他的罪过。孔子评论说,直躬的名声是踩着他父亲而来,这种诚信还不如不要。ps我个人觉得孔子的意思是借父之过博己之名才是他觉得不好的地方。
*七月流火:指入秋转凉,出自《诗经·国风·豳风》
*夫秋,刑官也。物过剩而当杀:欧阳修《秋声赋》,截搭的两句,原句不是这么接的哈。意思就是天凉王破【x】
第34章 奏疏
永兴十三年注定是多事之秋,卓观颐案犹如一颗丢入湖面的小石子,荡起一圈一圈的涟漪,陛下虽留中了所有的折子,但总归议的都是那几条,皇城脚下的百姓又有了更多的谈资,说起家国大事的样子仿佛个个都是一品宰执。
崔苗在通政司忙了个半死。通政司掌的是上传下达,所有的奏疏都得送到通政司统一收好,按类型分清楚,再送到陛下案前,陛下批复的折子亦会送回通政司下发,一应政令也皆由通政司复核并抄录公示,并有封驳之权,是中枢核心的实权部门。
这些日子每日都有大量的折子需要登记分拣,崔苗忙得脚不着地,这一日她正给今日的奏疏分类,拣着拣着拣到一份署名崔意诚的折子。
她有些不敢信,仔细看了两眼,确实是崔意诚三字无疑。她那个爹能做到今日全靠家族余荫,平日里处事皆是能躲就躲能懒就懒,现下四邦和睦,鸿胪寺本就没什么要事,他便更会耍懒,每日里想的都是下了值去何处喝酒寻欢,脑子里是半点位置都没留给公事。这么个人竟也会给陛下上疏?鸿胪寺有何事?
崔苗心下有些犹豫,思虑再三,趁着附近没有同僚,她打开了崔意诚那份奏疏,匆匆扫了一眼便急了,崔意诚竟上奏要求严惩卓观颐,行文流畅引经据典,若是单看文字倒是能看出勤学苦练的根基,可这奏请的内容则是大大的不合时宜,总得来说仍是在讲那父父子子之道,一股子迂腐之气。崔苗此前给卫枳与姜淑牵了线,知她们在做什么,便也知道陛下的倾向,大约也知陛下必不想看到这样的奏折。
崔苗心下怆然,今日之天下已是新章,可仍有人非要停在旧日里,这样的人竟是她的父亲。她想了又想,偷偷地将那奏疏抄录了一份,藏进了袖中,而后将奏疏还原往底下放了放。
下了衙,崔苗便往家中赶,行色匆匆地进了母亲的书房。
阿娘!
姜淑仍在忙,被她打断了思绪有些不快:惊慌失措的,像什么样子?这么大人了,稳重些!
崔苗慢下脚步,匆匆与她行了礼,上前将那抄本放到了姜淑桌上,道:阿娘,你看看这个!
姜淑便看了,嗤笑道:哪个蠢货上赶着去触陛下的霉头?君臣父子,陛下要的只有君臣。陛下一系是母女相承,父子之事与她何干。你与我看这作甚?
崔苗绝望地闭上了眼,她有些想问为何自家不是母女相承呢,白要这么个无用的爹。
姜淑看着崔苗的表情有些懂了:你阿爹啊?
崔苗点头。
你自哪里看到的?等等,你在通政司偷看了奏章?姜淑柳眉倒竖,怒意满怀,崔苗,你知不知道你这是渎职啊?
没旁人看到,崔苗自知理亏,通政司是枢纽,私拆公文是大忌,我就是急了些,本想扣下来的,但又怕与登记对不上
还算你长了个脑子。姜淑冷笑。
阿娘,咱们怎么办啊?崔苗急道。
姜淑点了点她的脑门:什么怎么办?什么都不必办。折子都递上去了还能如何?大不了就是叫陛下训斥一顿,罚俸贬官,又能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