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搬文阁>书库>百合>登高> 第194章

第194章

  冠礼三次加冠,一次比一次尊贵。是要启发其立志向上,加冠之后代表这个小孩成为了成年人,代表着这个人拥有了成年人的权利和义务,他也拥有了政治和军事上的权利,顺便也能成婚生子组成自己的小家庭。天子诸侯就算年纪小也会提早让他们行冠礼,以让他们尽早执掌国政,就是因为冠礼有着这样政治意义上的宣告。冠是对这种身份、权利的一种具象体现,所谓君子死而冠不免,不是迂腐地执着于服饰,而是说冠是君子的气节和尊严的体现,所以冠是与君子绑定在一起的,背后是一整套儒家的逻辑。
  而对及笄的记载是什么,女子许嫁,笄而字(礼记·曲礼),十有五年而笄,二十而嫁(礼记·内则)。礼记讲教育孩子,十岁之后,男孩居宿于外,学书计,十三学乐,二十而冠学礼,三十有家室,四十出仕。对女孩呢,十岁就不出门了,教她们婉娩听从,学女事,十五笄二十嫁。
  可见,加冠是与政治、与志向、与所有宏大高远的东西绑定的,而及笄是与结婚绑定的,孰轻孰重不言而喻。对于男性,要求他们有高远的志向,成为一个坚毅的、成熟的、有责任感的人,娶妻成家只是他的人生中的一个部分。而对于女性,出嫁成婚是她人生的全部。男女本无高下差别,从这里开始就有了。所以我从个人感情上也不是很喜欢及笄。
  虽然满篇的男尊女卑,但古典文学里面的一切都带有时代的印记和缺憾,对其的态度应当是去粗取精,比如男尊女卑自不可取,但讲一个人在成年之后需要承担义务,要扛起家庭和国家的责任,得要求自己做一个智信仁勇严的人,这有错吗?当然没有,这与现代的公民价值观同样是吻合的。所以凭什么这些好的宏大的高远的有价值的东西就必须打上男的标签?
  同样的还有君子和士,古代的君子和士是男性,但现在的女性就不能用君子之道要求自己吗?就好比古希腊讲的公民只有成年男性,而现在呢?君子和士是中式美学和中式哲学的顶点,是中式思维绕不开的名词,如果将之与男绑定,而舍弃之,那所有中式的故事都没法写,我们脚下的根基同样荡然无存。但如果把君子的范围延伸到人,如何做一个好的人,逻辑不就通顺了吗?这个人本就该没有性别色彩。
  类似这样的矛盾在我写作的时候遇到很多,比如形容词上,俊、帅、器宇轩昂、玉树临风通常可能多用于男性,但为什么不能用于女性?女性不能英俊吗?女性不能帅气吗?女性不能丰神俊朗器宇轩昂?就非得用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我选用的词汇不一定合理,但诸君搜索形容男性的成语和形容女性的成语,便能明显感知到我说的这种区别,这同样是中式传统对男女定位的不同导致的。
  我写朝堂上的女人刻意回避了那些自带一些柔弱属性的所谓女性形容词,可能会有些人觉得为什么有些男性化。因为我认为,如果没有刻意营造的男尊女卑,这个世界对男女的要求应该是一样的,是坚毅、担当、勇敢、正直、聪慧、博雅、坦荡、大气,他们的美是健康的向上的美,是生机,是活力,是扎根的树,是浩荡的风,是做一个更好的人,而不是一个更好的女人或男人。
  我们为什么要回避那些带着男性标签的东西?这个东西打着男的标签,所以排斥它、它不该出现在女性的世界里,用了就是轻视女性,是在写男诸如此类论调,最近也有看到一些,对此我只想问,为什么?如果因为传统的东西都带男所以都要舍弃,那还剩下什么呢?怕不是只剩下女卑的那些部分了,难道要去迎合女卑的传统吗?为什么不可以把那些本带着男的有价值的东西泛化,把它的标签从男变成人?
  在这篇文里还有很多这种东西,比如礼仪、官制、官服,这些我大体都采用了传统中男的部分,这是因为我希望我的角色成为男性吗?并不是。一是因为历史之中没有纯女性的东西给我参考;二是同加冠及笄一样,男性的那一套带有了更强的政治意义,我选择更有重量的那一套;三是,不是我用了这些形制所以我的角色像男,而是因为女性也能用这些东西,也能享有这些东西背后的权力,所以这些东西不会再与男绑定。与现在的裤子、短发一个道理。她们可以穿襦裙带钗簪,也可以穿大氅穿直裰穿道袍,不过是一身衣服,凭什么不能?
  女性特质不在表象,而在内在。而什么是女性特质,我说不清楚,我也仍在探索,甚至我写的过程中我有时候也在想我的角色区别与其他男性角色的点在哪里呢,讲不清楚,但我认同一个道理:女性之中也是什么样都有的,好的坏的,善良的恶毒的,这都很正常,不应用简单的像男来做切分,用一些形容来限定女性同样是一种对女性的限制。
  回到加冠和及笄的问题,也有些作者选用了女子及笄的典仪而剔除了与婚嫁的绑定,并赋予了及笄与加冠同样的重量,这种处理当然也没有问题,其背后意义是一样的,选用哪种只是个人偏好,言之有理即可。形式只是表象,何必追究细节?只要内核是积极向上的,那么就是一个好的女性故事了。
  我们的修行,不是如何做一个更好的女人,也不是如何避免成为一个男人,而是如何去做一个更好的人。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