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并且在这里摸摸那里摸摸,致力于「爱新觉罗·禛禛」头顶着问题走来走去。
  将这行为看在眼里胤禔如何不清楚他的意思,不由得在心里冷哼一声,便在众人的视线下给出答案:
  【爱新觉罗·胤禔会落得削爵囚禁的结果,原因在于……】
  第26章
  【在太子被废后, 为确保对方不会再次崛起,便对着皇上建议:“愿意代皇阿玛行万难之事!”此乃其一!】
  【推举八弟胤禩,担心皇上不相信胤禩的能力, 便以江湖术士之言表明胤禩有大贵之相。明显觊觎皇位的言论使得自己失去了皇上的信任。为其二!】
  【最后, 胤祉告发胤禔用魇术诅咒太子, 被确认事情属实后彻底得罪了皇上。】
  说罢, 胤禔坦然自若的站在原地。没有去管他们的目光,也没有去管他们的表情和心情。
  实在, 那都是属于意料之中的事情。
  *
  或许, 在他们的想法中, 此次答题者不是太子, 便是别的皇子阿哥,再不济就是哪位大臣。
  他的存在,并没有考虑进去。说不得, 他们认为他是最不可能出声的。
  无关乎他能不能回答出这个问题,而是它的提问对他来说有些尖锐。
  圈禁、废太子、镇魇太子、提议杀太子都不是微小的事情,哪怕现在还没有发生,只是来自于不可捉摸的未来, 依然会产生一系列无法预料的反应。
  而这样的反应不管好坏, 都会被他汗阿玛看在眼里, 作为某些事情的衡量标准。
  等到最后,标准遇到激烈、不可调节的矛盾时, 就会成为燃烧一切的导火索, 直至崩塌, 变成新的燃料。
  就如同水幕里展现的内容,‘太子’跟‘他’都算作燃料中的一员。但与太子不同的是,他似乎一直都是所谓的燃料。
  胤禔清楚这样的想法很不美妙, 可画面里的影像都在向他陈述着这个事实,让他忽视不得。
  那些朝臣似乎也是看出这点,便认为他不敢开口。
  但是,他没有忘记,他是水幕里的「爱新觉罗·胤禔」,却又不是水幕里的「爱新觉罗·胤禔」。
  他没有经历过水幕里的一切,谁又能说他就得承担水幕里的罪证呢?
  *
  在场的朝臣自然是感受到胤禔的态度,也感受到他的情绪,但他们无法做到与之相同的反应,反而觉得对方行为太狠了。
  太狠了。
  他是怎么下得去手的
  虽然他们清楚若想不被人借此利用,亲自开口永远是上上选,也属于正常的操作。
  毕竟,被别人说出来,与自己说出来给人的感觉很不同。
  别人说出来,多少带着点嘲讽意味。哪怕它只是水幕问题的答案,但跟直郡王被声讨没有多少区别。
  可若是自己开口,嘲讽是没有。却变得像在自我反省,跟着皇上认罪。
  结果,直郡王没有放在心上。无论何种原因,都让他们对胤禔再次认识。
  *
  胤礽也是,他深知胤禔不是表面展现出来的样子,要不然怎么能够这么多年跟他旗鼓相当
  即使这些年来,在某些时刻都是他处于领先位置,可依然避免不了对方只要想达到目便可以下狠手的性质。
  如同方才水幕里看到的画面,很符合他对胤禔的认识。
  同时,胤礽庆幸他没有遇到类似的问题,毕竟“太子被废的缘由”,真不是什么值得高兴的题目。
  不管是让他回答,还是让老大回答,只会让他感觉到嘲讽。
  尤其,这里无法阻止的是,随着题目出来,老大就抢先回答。
  以他对他随时准备落井下石、嘲讽的行为的了解,可能性只会很大。
  只要想到那个场景,胤礽就感觉眼前一片昏暗。
  特别证据也不需要他去寻找搜集,水幕里展现的内容就可以证明。
  *
  胤礽深呼吸了口气,平复心情。看着水幕里出现的弹窗:
  【回答正确!】
  然后,就见水幕将方才的画面又详细的播放了遍。期中,在播放的过程中,有些没有讲述过得情景也被展现出来。
  【康熙四十八年四月,在康熙准备巡视塞外时,临行前又对着所有人下了道谕旨:“胤禔镇魇皇太子及诸皇子,万一祸发,朕在塞外,三日后才能知道,这期间你们谁来制止”
  如此冷酷无情的命令,丝毫没有将胤禔是儿子的事情放在心上。此刻,在他的心里,胤禔是个大逆不道的人。
  为了皇太子和其他皇子的安全,需要多加看管,他才能够放心的离开。
  听出他潜台词的王公大臣们急忙商议,要如何安排胤禔。
  最后,他们得出答案,决定派遣八旗护卫军参领八人、护军校八人、护军八十人看看管胤禔,在他的府中监守。
  然而,让他们没有想到的是,康熙对于他们的安排还不放心。担心胤禔在这样的人手中还能够突破出去,于是又加派了贝勒延寿等十七人轮流监视。
  并且还对他们下了堪称严厉的谕旨:“如果谁玩忽职守,将有可能被灭九族。”】
  “嘶——”被提到的人忍不住倒抽口气,完全没有想到他们会面临这样的事情。
  同样的,胤禔也不知道该怎么形容水幕里康熙的安排。
  对他的重视未免太重视了!
  就那么怕他去残害胤礽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