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6章

  学生的时间不可能一直用在做活上,但即便一个月赚几块钱,也足够抵消他们的生活费和学费。
  再加上小镇附近的村民们都可以继续采摘茶叶和咖啡,家里挣了钱,也会更舍得让孩子在学校里待着,而不是非得让孩子在家耗着做事。
  “也不完全是发圈,还有别的手工活,都可以挣钱,”唐园说道,看向不远处也在认真听她说话的村长,“但这件事需要村长跟镇政府里去谈,那些人能收东西,但学校的地址、人员的安排,都要人去办。”
  “我明白,这些事我去跟副镇长谈,她会愿意的,”村长立即点头,“那些人能做的已经很多了,别的事不用操心,再说孩子们学出来,最后是他们的本事,对家家户户都是桩好事,哪能事事都让别人干。”
  “就是就是,这也是我们的事,我愿意出钱。”
  “我也愿意掏钱,以前是没钱,现在家里有钱了,要给娃娃上学去。”
  “我也可以。”
  众人叽叽喳喳说着肯定的话语,又询问又哪些手工活。
  唐园便把提前准备好的关于手工活的事跟他们说来,除了缝发圈,还可以编织、串绳,再做一些工厂的边角料。
  甚至可以结合这边的特色,处咖啡果、处茶叶,或者是处菌类,东西做出来都是可以赚钱的,有人愿意做,总会有人掏钱请人做。
  不过唐园会更倾向于缝发圈和串绳,这两者她更容易销售。
  用珠子串手绳,再拿出去卖,挣的钱或许不会太多,但对于几乎没有生活来源的学生和那些老弱病残来说,是非常合适的。
  “这都是那些人说的?要真这样,那活也不少哦。”
  “不少,但也不会太多,”唐园点头,“反正我听到的是这样,不过我们大多数人都要种地,还要摘茶叶和咖啡果,没时间做这些,只是学校里的学生和身体不好的人,数量是够的,他们能挣钱的话,大家的压力也会小一些。”
  身体差的人,最难的就是与家里人相处,因为身体差,意味着干不了活,挣不到钱,吃进嘴里的一口饭都要求人。
  他们要是能挣钱,家里人不需要承担照顾他们的压力,家庭关系也能和睦。
  她就坐在街上,跟大家聊了许久,眼看着人越来越多,天色也越来越暗,才起身要走。
  “小美,你不跟我们回去?”
  “不回去了,但我以后会在镇上找个地方住,”唐园看着说话的人,是之前她救的那孩子的妈妈,微笑看她,“以后我们会有许多见面的机会。”
  “那好,回头让狗娃子来见你,”对方笑着说道,“那孩子一直惦记你呢,知道你没事,一定会很高兴。”
  “那过两天见面,也让狗娃子来上学。”
  “好好,一定,镇上能读书,村里孩子都来,是吧,村长?”
  “是,都来,一个都落不下!”
  这边说着话,角落里隐约传来声音。
  “女娃娃也来吗?”
  “来吧,这女娃娃挺厉害的,而且女娃娃来上学,也能在这儿挣钱,比在家里好,在家里干不了多少活。”
  “来,都来,说什么男娃娃女娃娃,人家说了是孩子,那就是所有孩子……”说话的人压低声音,“你没看说这事的也是个女娃娃?不让女娃子来,人不收我们的茶叶咋办?”
  “也对……”
  声音虽轻,唐园却听的清楚,但她没有去管,左右不管是什么原因让孩子来读书的,只要来读书就行。
  条条大路通罗马。
  孩子来上学了,就会有属于他们的罗马人生。
  村民们散开,唐园拉住村长,往她手里塞了两千块钱。
  “这是?”
  “学校的启动资金,”唐园淡定道,“我这几年也挣了点钱,添了点,我希望能有更多的女娃上学,不要像我,像村里人那样,村长应该知道我的意思。”
  “你现在真像是读书人,”村长握着她的手,“你放心,我跟副镇长说,让她盯着点,别的不说,至少我们镇附近十里八村的女娃,都喊过来上学,成不?”
  唐园笑着点头:“成。”
  学校不是一天两天能建成的,但如果只是一个“毛坯”,要建成却不难,没几天,镇上就收拾出来几间空屋子,专门让学生们上学。
  虽然这些空屋也同时承担着“宿舍”的任务,但学校总算是走入了正规。
  唐园也在这件事上想法子出力,除了那两千块,和之后特意送过来的珠子和碎布,她还在自己的游戏空间里找了一批小学课本,在香江找印刷厂印了几百套,借运货送到了仓库里。
  这些书不能算是正规课本,但对比要花高价去买课本这件事,这些书的出现简直是天降大喜。
  “老同学,你说那到底是什么人?”
  “没见过,”村长摇头,“不过一定是本事不小的人,这样的本事……”
  “能在那几年就开货车做生意,老资本家啊?”副镇长低声说道。
  “要这样就是老资本家,我倒是希望我们国家能有更多的老资本家,”村长转头看她,“就像建国前那些捐钱捐物资的爱国商人,那样的人是不是越多越好?”
  副镇长笑了:“所以说现在政策都说了,我们要的不是国外那种大资本家,而是要社会主义商人,这可是不一样的,还好你胆大,不然这样的好事,哪里能落到我们头上?”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