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搬文阁>书库>历史军事>北宋穿越指南> 北宋穿越指南 第140节

北宋穿越指南 第140节

  王安石的免役法,就是让百姓花钱抵差役的。到了现在,差役被恢复,免役钱也没少收,反而还加重了百姓的负担。
  事实上,王安石还活着的时候,免役法就已经变味了。
  初时规定不对四五等户征收,稀里糊涂变成所有人都得交钱,大户把差役负担转嫁到小民头上。
  在郊外农村转了一圈,朱铭又去咸阳城里。
  城市居民,那日子也不好过,蔡京的“表籴法”已推广至此,等于额外要交一笔人头税,市民的纳税负担愈发沉重。
  “表籴法”是为了筹集边军的军粮,至于筹到哪里去了,恐怕连鬼都不知道。
  傍晚回到驿馆,朱铭囫囵吃了些饭菜,提笔归总自己一路的见闻。
  从兴元府到咸阳县,包括市民、镇民和农民的收入支出负债情况,皆以表格的形式列出数据。
  入夜,陈渊又来敲门。
  他见朱铭在写字,便不出声打扰,只在旁边认真看着。
  一项项数据,把陈渊看得头皮发麻。
  他感觉大宋就是个火药桶,沾点火星子便要炸开。
  第137章 秦桧
  “哒哒哒哒!”
  三匹马驰骋于关中大地。
  朱铭从农民口中,得知了丰利渠的大名,官船在渭桥镇停靠时,他便拉着李含章跑去查看。
  陈渊曾路过此地讲学,专门考察过丰利渠,也借了一匹马同行。
  前方河渠阻拦,无法再骑马,陈渊指着流入渭河的水渠说:“此乃三白渠之南白渠。”
  三白渠在唐代就有,因年久失修,而且河水改道,宋代一直试图疏通。
  前几年不但彻底疏通了,而且灌溉面积扩大到360万亩,改名叫做“丰利渠”。
  朱铭问道:“主修此渠的功臣赵佺,如今已升为何职?”
  “不知,”陈渊说道,“他只是个小官,来历不详,名声不显。”
  “如此功绩,竟也不能扬名?朝廷都不提拔吗?”朱铭难以置信。
  陈渊说:“此渠的推动者是蔡溥和穆京,二人皆是侯蒙一党。侯蒙现为中书侍郎(副宰相),与蔡京不睦。蔡京扳不倒侯蒙,便对蔡溥、穆京下手,两人都遭到了贬谪。至于赵佺,多半也受到牵连,甚至故意抹去他的水利政绩。”
  朱铭彻底服了,感慨道:“推动水利的好官被贬,而主修此渠的官员,竟只留下一个名字。这世道,能臣难做啊!”
  “奸相不除,天下难安。”李含章也认为很没道理。
  侯蒙是山东高密人,为人比较圆滑,但一直坚持正义,《水浒传》里就是侯蒙提议招安宋江。
  宋徽宗曾经问侯蒙:“蔡京如何?”
  侯蒙回答:“蔡相公如果品行端正,古之名相也不过如此。”
  这个回答,给足了宋徽宗面子,又暗讽蔡京心术不正,蔡京因此嫉恨之。蔡京指使手下弹劾宰相张商英,侯蒙也尽量从中斡旋,两人的矛盾于是更深。
  但侯蒙能屈能伸,懂得拍宋徽宗的马屁,蔡京始终无法将其排挤出朝堂。
  有些时候,宋徽宗甚至绕开蔡京,单独召见侯蒙议事。
  朱铭望着丰利渠两岸的农田,有这条水渠坐镇,关中民生很难崩掉,还能再疯狂盘剥十年。
  大宋有奸臣,但也有能臣啊!
  可怜修渠者赵佺,换作王安石时代,估计能够一飞冲天,现在却落得不知所踪。
  如果给个游戏属性,赵佺应该是水利95以上。
  因为凿通丰利渠太难了,赵匡胤曾下令开凿此渠,赵光义也曾下令开凿此渠。接下来,每个北宋皇帝,都下令开凿此渠。
  全部失败!
  直至王安石变法,启用二程的舅舅侯可,耗时多年,终于达成30%的工程进度。
  剩下的没法凿,技术难度太大。
  而赵佺接手之后,在缺乏朝廷资金支持的情况下,仅靠调动地方力量,只用区区两年时间,就完成困扰北宋130年的世纪工程!
  他甚至能做到不大规模扰民,动用的民夫只有数千人。甚至为丰利渠附加泄洪功能,保证水渠流经的七个县,旱时可以灌溉,雨时不遭洪涝。
  这是啥水平?
  如此能臣,在史书上只留下一个名,连字什么都不清楚。
  具体官职也模糊,只知是提举常平使派出的修渠使者。
  朱铭很想结识此人,可惜毫无线索。
  “恨不能当面一睹赵君风采。”朱铭叹息道。
  陈渊说:“我也想见见此君,请教一些水利学问。我去看过,其设计之巧妙,堪称神来之笔!为了节制水势,他增修二洞、二闸、三沟。火烧山岭,凿石为渠,分渠泄洪,激流顿平。若让我来修,做梦也梦不出这等奇思妙想。”
  赵佺开凿丰利渠,推翻了原有设计,用常人无法理解的思路,重新制定了全套水利方案。
  朱铭心中感叹,多少能人志士,为这大宋续命啊,全都葬送在那父子俩手里。
  回到递铺,休息一夜。
  众人继续坐船前进,又过些时日,在潼关附近登岸,改乘递铺的公车。
  这里交通更为繁忙,公车数量有限,须得住下多等几日。
  趁此机会,朱铭决定到处逛逛。
  “三郎,可要去那边山梁上登高?”朱铭问道。
  李含章提醒说:“靠近潼关的山梁,皆为禁区,不可随意攀登。”
  朱铭怂恿道:“你平时自诩知兵,就不想观其全貌?”
  李含章颇为心动:“那就……绕远点爬上去?”
  两个家伙出得递铺,装作赶路往东走,绕行数里攀爬山梁。
  可惜距离太远,爬上去也看不清,于是下山顺着沟谷摸过去。再上一道山梁,西边是汉潼关旧址,东边是隋潼关旧址,都风化得只剩残垣断壁。
  唐宋潼关的全貌,已能看清。
  朱铭此刻脑海里,蓦地涌现出那一句:山河表里潼关路!
  “还要继续?”李含章有点心虚。
  朱铭说:“若被守军发现,便称咱们是来凭吊古战场的。”
  “好!”李含章感觉很刺激。
  两人顺着坡道往下,来到潼河边的禁沟,渐渐摸到潼关的背后。
  城上稀稀拉拉坐着几个士兵,根本无人注意,他们大摇大摆的,就这样绕着山脚过了潼关。
  屁事儿没有。
  朱铭站在河边总结:“我们刚才走的那条路,可以绕过潼关,却无半个官兵驻守。应当在山梁之上,修建堡垒,这样才能堵死通道。”
  李含章说:“此地距离边疆甚远,潼关守军都没几个,怎么可能在山梁上筑堡?”
  “也对。”朱铭点头。
  这时的潼关,形同虚设,就算打不下来,也能轻松绕过去。
  明代就不行,朱元璋属于筑城狂魔,直接修城墙把通道全给堵死。
  回到递铺,朱铭想起个事情,随口问铺兵:“本地可有一个叫周侗的勇士?”
  铺兵颇为惊讶:“相公在外乡也知道周同?”
  “听说其武艺过人,想登门拜访。”朱铭道。
  铺兵说道:“想寻周同,相公却得去鄜延路。”
  再仔细打听,原来周同是本地的弓箭手,如今在鄜延路(路治为延安)戍边,还做了刘光世麾下的弓箭手教习。
  现实里的周同,并非文艺作品里的周侗。
  此人箭术如神,但也仅此而已,枪棒技艺只能算一般,岳飞的枪法学自陈广。
  周同居然去了延安,朱铭颇为惋惜,他还想学几招呢。
  众人在驿馆住下,足足等了六天,递铺的马车终于得空,这才乘坐公车继续赶路。
  到洛阳时,天空飘起小雪,今年的寒潮又来得早。
  朱铭问陈渊:“要不要去拜会本地大儒,顺便讲讲咱们的学问?”
  陈渊摇头:“洛阳虽为洛学圣地,但这里的士子不好打交道。我前番路过此地,也去讲学辩经,竟遭到冷嘲热讽。他们连家师(杨时)的学说都不认可,怎么可能赞同道用之学?这里的家族世代显宦,大学问讲得头头是道,已经不知民间疾苦了。”
  “原来如此。”朱铭立即会意。
  洛阳的官宦世家特别多,虽然娶媳妇不怎么挑剔,但嫁女一个个眼高于顶,好多女婿都是宰相或宗室。这些世家把控着洛学正统,看不起别处的洛学,认为那些洛学不正宗。
  他们已经脱离了大众,甚至脱离了普通士子!
  在洛阳传播道用之学,必然遭到本地世家的打压排斥。
  朱铭还想进城游玩,但时间紧迫,必须尽快赶路。
  紧赶慢赶,至河阴县时,大雪还是阻断道路,汴河也结冰不能行船。
  积雪难化,非常糟糕,只能滞留在此。
  朱铭穿越过来的第二个除夕夜,是在河阴县驿馆里面度过的。
  叨扰驿卒那么久,士子们也过意不去,大家凑钱买些好吃的,请过年值班的驿馆人员美餐一顿。
  直至正月初七,终于能够动身,赶在元宵节之前到达汴梁。
  “好大!”
  白胜瞠目结舌,汴梁城一眼望不到边。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