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搬文阁>书库>历史军事>北宋穿越指南> 北宋穿越指南 第149节

北宋穿越指南 第149节

  翟汝文少年成名,与苏轼、黄庭坚亦师亦友,非常明显的蜀党人物。
  如今,已不分蜀党洛党,都属于难兄难弟,连蜀学和洛学都被官方禁止。
  翟汝文不但给了朱铭一个好位子,跟朱铭结保的九个洋州士子,也都打散了安排较好的位置。
  翟汝文问道:“那陈知默,难道敢在东京宣扬洛学?”
  慕容彦逢莞尔道:“我让弟子去听了一天,其自称发展新学,其实哪派都不是。而是博采众长,提出我本、方矩、道用三论,又言百姓日用即为道。”
  翟汝文惊讶道:“百姓日用即为道,颇有我蜀学风范啊!”
  慕容彦逢打趣说:“莫要往自己脸上贴金,我又不是没读过苏子文章。”
  “你且讲讲,那什么三论,究竟有何新奇之处?”翟汝文一边签审一边说。
  于是,慕容彦逢开始讲道用派理论,他早早就被锁进贡院,只让弟子去听了一天。大致理论他知道,许多细节却说不清楚。
  翟汝文放下毛笔,思忖道:“或许,可以支持他们讲学。”
  慕容彦逢说:“我也作此想。”
  二人所属的学派,都被官方禁止了。
  他们迫切需要扶持一个学派,跟主流的新学打擂台,纠正新学当中的邪论。
  等新的学派成了气候,再慢慢掺沙子,把自己思想添加进去。
  一直到傍晚,王黼忽然进来:“两位学士,咱家里有急事,需要回去一趟。”
  翟汝文瞬间脸色难看:“有何急事,比科举取士还重要?”
  王黼说:“幼子病重。”
  翟汝文冷笑:“阁下精通医术?”
  王黼说:“略知一二。”
  翟汝文说:“既然不精通医术,那还是请留在贡院吧!”
  明清两朝,主考官若敢离开贡院,被人举报之后百分百下狱。
  宋代却是允许的,但必须告之其他考官,私自离开也属于大罪。
  上一届的主考官蔡薿,就中途离开过贡院,好多人怀疑他泄露考题,但拿不出证据只能作罢。
  慕容彦逢冷笑道:“阁下若是离开贡院,吾必上疏弹劾,将此事公之于天下!”
  王黼愣了愣,没想到这两人如此强硬。
  他气得拂袖而去,心里满是怨恨,发誓今后必将这二人贬出朝堂。
  翟汝文起身前往贡院的前后门,巡视一番之后,叮嘱看门的差兵:“都打起精神来,莫要放任何人出入。若有人敢接近贡院,立即抓捕,不得有误!”
  “是!”差兵连忙应喏。
  贡院之类,储备足了粮食。
  便有人送来肉菜补给,也全程盯着,除非能买通大部分差兵和杂役。
  朱铭运气很好,遇到两个负责任的考官。
  第146章 倒数第一,也是第一
  整理物品,检查遗漏,朱铭提着灯笼下楼。
  石彪依旧留在客栈里看行李,白胜已去马棚牵马。
  士子们陆陆续续出来,只这一家客店,就住着几十个应考举人。
  “咦,会之兄不是要考茂科吗?”朱铭发现秦桧也下楼了。
  秦桧笑着解释:“茂科太难,下次再考也不迟。”
  茂科这种大科,举人们不敢直接去考,新科进士不准再考,主要竞争者都是往届进士。
  历史上,秦桧被扔去地方做校长,憋屈好些年都没挪窝。于是硬着头皮去考茂科,竟成为那届的唯一录取者,就此时来运转,火速跃升为太学学正。
  闵子顺已经定了两辆马车,洋州士子们全部钻进去,秦桧也厚着脸皮搭顺风车。
  李含章和朱铭,各自骑马,一起进城。
  白胜等一众随从,提着灯笼,跟在马车后面步行。
  速度提不起来,人太多了。
  城门为应考士子破例开启,也不做任何检查,可以随意出入。
  还没抵达贡院,街道上就被堵死,因为考生人数有一万左右,加上他们的随从可能破两万。
  密密麻麻,人头攒动。
  很快,就有官差前来,沿街大吼道:“闲人离去,闲人离去,不可阻塞街道!”
  白胜他们就属于闲人,把东西交给朱铭,便默默远离贡院。
  朱铭没有跑去里面挤,慢慢等着进场。足等了两个小时,终于一点点靠近,从竹筒里拿出答题卷和写着座位号的考票。
  搜检程序,比州试严格一些,但依旧没有脱光了检查。
  贡院考场面积很大,可以容纳一万多人。
  外围考棚条件恶劣,三年前使用过,都生出蜘蛛网和苔藓了,还得考生自己动手清理。
  靠内的考棚就干净得多,因为国子监和太学生,年考的时候会借用贡院,每年都有考生清理一次。
  包括朱铭在内,来自洋州的考生,座位居然全部靠前。他们还不知道,这是两位考官的安排,都以为自己运气很好。
  每个考棚,面积约为1.3平米。
  找到座次的第一件事,就是打扫自己的考棚,桌上得擦拭之后再垫纸,防止桌面污染试卷。第二件事,是在考棚顶部钉油纸,防备年久失修漏雨。
  然后,一直等到天亮。
  经义文考题内容,跟州试时相同,都是大经、兼经各十道。但难度提升了,每篇作文的字数,增加到350字以上。
  “当当当当!”
  天色微亮,锣声响起,要公布考题了。
  为了防止泄题,不可能印刷试卷,更不可能临时誊抄一万份。
  有差役举着木牌出来,木牌上贴着一张纸,写明了第一道考题内容。差役边走边喊:“第一题,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考生们连忙抄下题目,等着第二道考题公布。
  差役从朱铭身边走过不久,又有差役举着牌子过来:“第二题,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十道题全部公示完毕,考生才开始答题。若有人没把考题记完,也可询问附近差役,但不准离开自己的考棚。
  朱铭完全按照八股文模式答题,思索一阵,写下第一题的破题:君子之于世也,不先事而有所倚,惟随事而制其宜,盖事必有义也。
  接着又琢磨承题,写道:君子处天下之事,惟义之适从。初何尝有所偏倚于其间哉?
  朱铭的八股文水平,相比去年又提升许多,已非初次应试那个小白。
  唯一需要注意的,是避免杂犯。
  也就是不能在文章里,犯了皇室的名讳。
  徽宗朝的考试,还要避免使用洛学、蜀学的独家言论。
  这个很好避开,就拿洋州书院来说,闵文蔚专门列出了相关内容,反复强调那些东西不能拿去考试。而且内容并不多,新学、洛学、蜀学对于经义的阐述,99%都是共通的,只剩关键的1%来区分。
  当然,如果没有名师或书院指导,贫寒士子很容易犯错,稍不注意就要犯忌讳。
  写到中午,做完四题,肚子已经很饿了。
  考场内传来炭焦味,有人在用自带的炉子做饭。朱铭懒得生火,掏出块饼子就水喝,然后去上厕所,解决完生理需求继续答题。
  直至天黑,考官勒令交卷,朱铭已趴在桌上睡了一会儿。
  省试的考生太多,不可能每天都进场搜检一次。真那么搞,连续三天别想睡觉。因为白天都要考试,晚上十一二点就来排队,哪还有什么休息时间?
  吃喝拉撒,全在考场里。
  1.3平米的闭塞小屋,只能趴在桌上睡。
  夜里,朱铭还在考棚门口,燃起炉子煮了锅粥,就着咸菜和肉脯吃下。
  吃完就睡,白天写了十篇文章,还反复修改誊抄,有干一天体力活那么累。
  第二日,考十道兼经题。
  第三日,考一道试论、五道经史时务策。
  试论题,是让考生评价汉宣帝。
  这道题肯定出自王黼之手,意图非常明显,让考生夸赞汉宣帝,顺便夸一夸宋徽宗。
  朱铭已经猜到出题者的心思,但他偏不夸宋徽宗,只是客观评价汉宣帝。破罐子破摔,大不了落榜,然后滚回大明村去。
  两道经史策题,还算中规中矩。
  三道时务策题,一篇谈论西北战事,两篇谈论财政问题。
  朱铭全部照实了写文章,虽然没有明着批评蔡京和童贯,但却强调吏治败坏问题。
  就他这么写,第三日的六道题,是很难获得阅卷官认可的。
  这个时代,连科举都得拍马屁!
  就拿上一届的主考官蔡薿来说,此人是崇宁五年状元。
  这状元水分极大,完全靠溜须拍马当上的。
  当时蔡京遭受言官弹劾,宋徽宗也被群臣逼得做出让步。
  蔡薿在殿试策论当中,疯狂为蔡京说好话,大肆攻击其政敌。
  宋徽宗、蔡京读之大喜,遂将蔡薿点为状元,将其状元文章颁行天下,九个月内就升为从四品。
  接着,蔡薿又翻查族谱,认了蔡京为叔父。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