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搬文阁>书库>历史军事>北宋穿越指南> 北宋穿越指南 第151节

北宋穿越指南 第151节

  秦桧这边拜见了岳父,又去跟朱铭等人见礼,互相恭贺彼此高中。
  待这家伙走了,李含章才酸溜溜说:“一介寒门布衣,转眼便做宰相孙婿,当真是令人羡慕啊。”
  朱铭笑笑没说话,就秦桧和那王家,金兵来了全员汉奸。
  令孤许抱拳道:“恭喜三位!”
  朱铭、白崇彦、闵子顺同时回礼,其余同乡士子也过来道贺。面对众人艳羡的目光,朱铭安慰道:“还有殿试未考,若依旧排在倒数,也不知要蹉跎多少岁月,中不中进士都无所谓。”
  这是大实话,北宋中前期进士,每届只录取三四百人。
  宋哲宗年间,突破到五百人以上。
  宋徽宗上台之初,皇太后掌权,同样只录取五百多人。
  等到宋徽宗亲政,瞬间就泛滥了,第一届便录取671人,第二届录取731人,进士人数疯狂暴增。
  进士甲第,也从只有三等,增加到四等、五等。
  考了进士,还要考关试。
  关试合格,方可任职。
  现如今,人多官少,授官和升迁越来越难。
  新科进士外放为县尉,都属于运气极好的。
  许多进士,只能去做州学老师,而且一做就是好几年。
  关试考得稍好的,可以做州学校长,但有可能多年都不挪窝。
  比如秦桧,当了整整八年校长。
  摆摊时认识的广南士子林勋,这位老兄更惨,当了十年校长。
  因为落榜,李含章郁闷一阵,此时也想通了,洒脱道:“成功莫忧,以贤弟之策论,殿试必可中一二甲。”
  “哈哈,但愿吧。”朱铭笑道。
  殿试才是真的黑,属于科举舞弊的重灾区。
  历史上,下一届科举,皇帝带头作弊。
  宋徽宗最喜欢的儿子,乃是嘉王赵楷,琴棋书画样样皆通。宋徽宗觉得此子类己,甚至动了换太子的心思。
  一个十多岁的亲王,竟然跑去参加科举,而且直接被点为状元。
  估计是宋徽宗都感觉太离谱,在儿子唱名第一后,下令改第二名为状元,把儿子降为榜眼。
  别以为被嘉王赵楷抢了风头,那位状元似乎就有多惨。这货是个“有官人”,能凭借父辈恩荫直接做官,考上进士可以初授更高官职。
  “有官人”考中状元,是宋代开国以来的第一次。
  而且,第三名也是“有官人”。
  也就是说,下一届殿试,乃宋代科举的至暗时刻。
  前三名当中,一个是皇子,两个是“有官人”。全特么背景特殊,没有作弊谁信啊?
  宋徽宗和他的宠臣们,在一次次突破下限。
  回到客店,喝酒庆贺,几家欢喜几家愁。
  李含章单独找到朱铭唠嗑:“唉,世事无常。我平时的文章,一直比隽才兄写得好,这回他考中了,我却名落孙山。时也,命也,不打算再考了。我父亲有位世交,在湟州那边做军将。如今西北大战,我打算去投奔世叔,说不定还能捞到些军功。”
  “刀剑无眼,可贞兄小心。”朱铭提醒道。
  “哈哈,若是死了,便算自己倒霉。”李含章笑道。
  这货是真喜欢军事,去军中混一下也不错,反正今后还能再考。便是做了武将,都能考科举转文官。
  此次洋州士子考中三人,朱铭属于意外,白崇彦也是朱铭带出来的。真正凭自身能力中进士的,其实也就闵子顺一人,非常符合洋州的基本情况——二十多年出一个进士。
  朱铭已经决定,如果自己考完关试,被分配去做校长或老师,那就直接回大明村算球。
  第148章 殿试考“炼丹”
  宋代有一个太监机构,名叫御药院,专门收集药材药方,服侍皇帝起居膳食。
  渐渐的,皇帝的日常穿戴,也经由他们负责。
  继而又参与殿试,负责印刷试卷,负责弥封试卷,宣布殿试条令,全程参与殿试事务,协助拟定进士甲第。
  御药院的太监们,权力涉及政治、外交、经济、军事、科举,甚至经常负责拟定皇帝中旨。
  这个部门,非常类似明代的司礼监,是皇帝跟文官争权的工具!
  也出过一些猛人,比如熙河开边的主帅李宪,就是御药院勾当太监出身。
  到了宋徽宗这会儿,御药院的规模虽大,却难以满足皇帝需求。御药院在熙宁二年进行改革,换了一个上级单位,皇帝的穿戴交给尚衣局负责。
  如今又在改革,尚药局与御药院分权,御药院不再一家独大。
  在改革当中,经常模仿皇帝笔迹,非法颁布中旨的太监杨球……不知所踪。
  这两年,宋徽宗终于意识到不对劲了,在分化蔡京党羽的同时,还在分化日渐嚣张的太监集团。
  此届科考士子,简直运气逆天,不用担心殿试作弊太狠。
  因为,尚药局和御药院刚刚分权。太监们忙着互相拆台,彼此都死盯着对方,没人敢在印刷试卷时泄题,也没人敢弥封试卷时勾结阅卷官。
  ……
  六百七十一个贡士,早早来到集英殿外等候。
  黑灯瞎火的,朱铭站立一阵,困得直打哈欠。
  忽地,侍卫似乎在喊什么。
  前排贡士鱼贯入内,站在最后的朱铭,跟着众人往里走。
  殿试座次是随机打乱的,朱铭找到自己的座位,在殿东偏后的地方。
  天光微亮,皇帝升殿,礼乐奏响。
  众士子拜贺。
  朱铭距离宋徽宗太远,看不清这货长啥样子。
  紧接着,太监分发试卷。
  殿试试卷,雕版印刷,题目就有五百多字。
  考生们拿到试卷,瞬间就懵逼了,今年居然考《周易参同契》!
  很明显,这是宋徽宗亲自出的考题,跟礼部出题官没有半毛钱关系。
  下一届殿试同样离谱,考的是《黄帝内经》,关于五运六气的内容。也就是气运之说,导致北宋末年掀起研究气运的热潮。
  白崇彦左顾右盼,他没读过《周易参同契》啊。
  秦桧也头大如斗,这特么该怎么答题?
  这种情况,虽不常见,但也非第一次。
  赵光义就曾亲自出题,考生们“相顾惶骇”,“搁笔不敢措词”。就连状元和榜眼,都搞不明白试题的出处,纯粹靠文采和瞎蒙名列前茅。
  现在已经很不错了,还告诉你试题出自《周易参同契》。
  《周易参同契》这本书,主要讲鼎器、药物、火候、道术。
  宋徽宗再荒唐,也不敢直接考炼丹,而是选了一段比较正经的:御政之首,鼎新革故。管括微密,开舒布宝。要道魁柄,统化纲纽。爻象内动,吉凶外起,五纬错顺,应时感动……
  一共五百多字的考题,白崇彦只看懂前二十四字。
  思来想去,硬着头皮写变法对御政的好处。还真让他蒙对一半,不管怎么说,好歹跟试题沾点边,也符合蔡京变法的政治正确。
  事实上,考题不仅有炼丹内容,甚至还有道士解释为采补双修。只不过非常隐晦,不懂道术的人,根本看不明白,还以为全篇都在说君臣治政。
  朱铭穿越前就读过《周易参同契》,又被薛道光各种忽悠,对此书另有理解(外丹法被阐述为内丹法)。
  一边研墨,一边观察,朱铭远远看着宋徽宗。
  要不要给皇帝整一篇内丹法修炼论文上去?
  算了吧,跌份儿。
  朱铭坐在那里思考,直等到宋徽宗离开,他才提笔写下题目:修身齐家治国策。
  北宋末年的殿试策论,限制在1200字以内,但也允许超过一些字数。
  朱铭胆大包天,竟然在殿试文章当中,宣扬他的“道用”派思想。
  开篇便引用《周易》,讲述百姓日用即为道的道理。再引用《礼记》,又说道是相通的,谈修身、齐家和治国的共同之处。
  修身之法,儒道合一,内外兼修。
  还把“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炼虚合道”,比喻为齐家治国的各个步骤。
  精,便是天下万民。
  气,是万民产出之财富。
  神,是国家朝廷的运转秩序。
  炼虚合道,便是完美融合精气神,达成国家、财富和百姓的协调统一。
  他在前几百字里,迎合宋徽宗对修道的痴迷。又在后几百字中,劝谏宋徽宗不要盘剥太过,否则就会破坏精气神的和谐。这对修道养生不利,也对治理国家不利。
  最后完全契合《周易参同契》的表面和内在意思,把治国比作炼丹,只有兼具精气神才圆满。如果不善待百姓,炼出来的金丹就有缺陷。
  “道用派”理论,全程掺杂其中。
  一直写到天黑,反复修改之后,誊抄在空白答题卷上。
  交卷完毕,宫人打着灯笼,送士子们离开。
  大家都不敢喧哗,出了宫门,才叽叽喳喳议论起来。
  秦桧苦恼道:“怎会考《周易参同契》?我答的是君臣如何治国。”
  白崇彦说:“我写的是变法。”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