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搬文阁>书库>历史军事>北宋穿越指南> 北宋穿越指南 第321节

北宋穿越指南 第321节

  孙览担任二营指挥,花荣担任副指挥。
  孙览是跟随朱铭剿匪的老兵,四年前带着家人来投,在走私时表现极为亮眼,获得张广道的器重提拔。而且,此人识得几个大字。
  徐宁和花荣,在东京就是军官,武艺颇为出众。
  但他们是外乡人,而且资历不足。能做副指挥,已经算格外提拔,朱国祥在背后发了话。
  至于杨志、林冲等人,都去了洋州金潭村和金州铁帽村,他们会另外组建各自的部队。
  童二顺混在军队里领到了一把刀、一副甲、一顶盔。
  甲是半身皮甲,只遮住要害部位,盔也是普通的藤盔。
  童二顺突然不想做火兵了,他想要当战兵,因为看起来就更威风。
  战兵都穿着藤甲,藤条编制的战裙,一直延伸到膝盖。藤盔也不一样,坠下一圈布片,布片上还挂着铁片,把脖颈也保护住了。
  童二顺看向蒋勇,发现蒋大哥变成战将。
  蒋大哥手里有一把长枪,背上还背着弓箭,穿上盔甲之后,端的威风凛凛。
  连续好几天,童二顺被搞得晕头转向。
  每日除了一个时辰的体能训练,剩下的时间都在熟悉号令。
  他身为火兵,只需认识蒋勇的三角旗。
  但蒋勇这些小队长,在辨认更高级旗帜的时候,小兵们也要跟着一起熟悉。不要求小兵记住但基本概念还得有。
  还有各种带响声的号令:锣、鼓、号、哨。
  号就有三种,牛角号、喇叭、孛罗。
  孛罗是一种海螺做的乐器,也能用其他材质制作,“大吹法螺”说的便是这玩意儿。
  五花八门的旗帜,各式各样的乐器,别说童二顺这种小兵,就连蒋勇那些队长都难以适应。
  一直集训到第六天,终于做到所有人都不出错。
  但也仅此一回,重新训练又有人错了。
  见张广道还在继续操练旗令,石元公忍不住说:“张将军,是否该练军阵了?”
  张广道摇头:“不急。”
  石元公极为惊讶,虽然他不懂打仗,但见过各地的厢军。那些厢军,能辨认号令已算精锐,而张广道却打算做到令行禁止。
  此时此刻,校场上根本没有阵型可言。
  许多士卒以小队为单位,歪歪扭扭站成一团。但号令一出,军官们层层指挥之下,那些乱七八糟的士兵,已能能迅速的做出反应。
  一直操练半个月,张广道才开始训练阵型。
  一个月后,鸳鸯阵和号令相结合,根据号令列阵做出行动。
  转眼又是农忙时节,为了保证农业生产,两营将士只能轮换着来。
  一个营连续操练三天,另一个营回家干农活,如此重复交替。邻里之间,必须互相帮助,特别是要帮正在操练的士卒抢收粮食。
  朱国祥整日在各处田间巡查,里长、保长、甲长随时汇报工作。
  以一甲为单位,哪块田的粮食先熟,整甲农户都得先收那块田。按人头和天数计算工分,各家田亩数量不同,互帮互助之下,肯定有人的工分更多,这些人事后会给予物质奖励。
  又要练兵,又要生产,朱国祥只能如此,倒是把基层保甲组织力锻炼出来了。
  农忙过后,依旧轮换操练。
  等于每个士兵,训练三天,休息三天,休息期间可以干自己的事儿。
  这种训练力度,已经超过禁军了。
  当然,如果按照制度,禁军操练还是很牛逼的。
  王安石变法之后,禁军一天操练两次,冬天还要集训十日演练大阵。执行最严格的时候,禁军士卒宁愿去打仗,也不愿留在校场训练。
  就连京畿地区的百姓,王安石也以保甲为单位,在农闲时候操练民兵。
  百姓为了逃避军训,竟然纷纷自残。因为军官各种克扣,民兵根本吃不饱,来回途中还得自带干粮,甚至是被军官调去免费干活。
  王安石还没下台呢,这种练法就撑不住了,禁军从上到下报复性偷懒。
  大明乡的士卒却很积极,反正农闲也没啥活干,练兵期间一天三顿,顿顿吃饱还不花钱。
  就是粮食消耗得很快,朱国祥还得去隔壁几个村买粮。
  连续三个月之后,面对急速减少的存粮,朱国祥下令改为五日一练。
  同时走私贸易也恢复,挑选一批士卒,带着农闲百姓往陕西卖茶。
  直至到了冬天百姓彻底闲下来,张广道再次下令全军集训。
  “咚咚咚咚!”
  一千士卒闻鼓而动,指挥根据中军旗令,对麾下将士发出命令。
  各都、哨、队层层传递消息,做出不同的军事行动。初时稍显滞塞,渐渐就流畅起来,真正做到了令行禁止。
  当然,这只是操练,真上了战场肯定变形。
  必须经历过几次战争,才能发挥得更完美,不见血永远只是新兵。
  但这就足够了,石元公看着眼前的军队,虽然只有一千人出头,他眼中却仿佛有百万大军。
  一千精锐,足够横扫利州路。
  打下一县,立即可以暴兵。打下一路,拥兵数万都可以。
  打下川峡四路,能拉起十多万军队。
  在这十多万军队里,只需训练出一万这样的精锐,就足够割据整个四川以窥天下。
  第317章 韩世忠与梁红玉
  张锦屏已快临产,没有什么喜悦之情,反而整日忧心忡忡。
  她感觉不对劲,公公有可能要造反!
  “姐姐今日怎不出去散步?”郑元仪问道,怀里还抱着个孩子。
  孩子叫朱康,是朱铭的长子。
  名字取得很随意,金州怀上的,那里属安康郡。
  张锦屏勉强笑了笑,由侍女搀扶着,挺着大肚子往外走。
  在院子里溜达一圈,张锦屏朝另一处院落张望,终究还是忍着没有过去。
  一切等孩子生下来再说。
  文小妹却没忍住,此刻把朱国祥堵在书房:“相公练兵作甚?”
  朱国祥笑道:“当然是防备贼寇。”
  文小妹道:“防备贼寇一两百村勇足以,用得着抽调恁多村民?前两日赶集,我去街上闲逛,听到一些妇人聊天,都在谈家里男人操练的事情。我一共问了十个妇人,有八人的儿子或丈夫在当兵。”
  “唉!”
  朱国祥一声叹息:“小妹以为我要作甚?”
  文小妹沉默半晌,抬头问道:“起兵……造反?”
  朱国祥反问:“怎会这样想?”
  文小妹说:“除了造反,我实在想不出别的,需要抽调乡里大部分青壮去操练。而且不是操练一月两月,已经操练了好几个月。”
  朱国祥也不知怎么解释,只能敷衍道:“明年或者后年,小妹便晓得我父子要做什么。”
  文小妹问:“与大郎商量好的?”
  朱国祥点头:“对。”
  “真不是要造反?”文小妹还是放心不下。
  朱国祥说道:“乱世将至,须早做准备。小妹读过史吗?”
  文小妹道:“只读过《史记》。”
  朱国祥道:“把《后汉书》、《隋书》、《唐书》这些都读读,便知大宋天下要大乱了。”
  其实,这些史书朱国祥也没读过,他的历史知识停留在中学教科书阶段。
  朱国祥好不容易把小妾敷衍过去,出门登船前往金州。
  杨志正在金州铁帽村练兵,整好200人的部队。这里底子薄,村民数量不多,招募两百人训练已是极限,否则就要影响冶铁场的生产。
  铁帽村不用藤甲,自小队长以上,军官皆着札甲。
  札甲形制,是宋代步人甲的简配版。
  至于为啥要减配,是因为前期多在四川作战。动辄五六十斤的步人甲,实在不利于山区活动,必须减轻重量以保证灵活性。
  而普通士兵,在宋代显得很奢侈,配备清一色链甲(由于数量不够,还未全部列装,正在加紧打造当中)。
  “操练得如何了?”朱国祥问。
  杨志颇为兴奋:“朱相公编的练兵书,果真神异得很,比禁军的法子更好。”
  朱国祥道:“他纸上谈兵,肯定有所疏漏,你们练兵打仗的时候,遇到不妥的地方可以修改。”
  “是!”杨志拱手。
  朱铭所谓的练兵书,结合了《武经总要》、《练兵实纪》和《纪效新书》。
  杨志又说:“这半年来,俺招了几十个山中猎户,都是日子过得很艰难那种。村中青壮,多在冶铁场、锻造场、兵甲场工作,实在不能调太多去操练。”
  大明乡和金潭村的武器,大部分都是铁帽村打造的。
  朱国祥点头:“你这边确实人手紧张,可以再招些猎户,专门训练火铳兵。如果粮食不够,我联系外地客商运粮来。”又叮嘱说,“注意防止消息泄露。”
  杨志说道:“自练兵以来,已经不准随意出入。村外五里设卡拦截,不听劝告就直接杀了!”
  “做得很好。”朱国祥赞许道。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