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穿越指南 第507节
出得东华门,两人面面相觑。
“潘翰林保重。”潘公谏拱手道。
潘意回礼道:“彼此彼此。”
朱家的刀太锋利了,这些天一直在杀人,连侥幸没被查的帮会成员,都整日躲在家中不敢出来惹事儿。
皇宫里,父子俩却在聊天。
朱铭说道:“被查的老吏太多,让太学生临时充任吏员,他们心里肯定不情愿。趁着登基大典,挑几个办事得力的太学生,赐给他们进士功名正好合适。接下来半年,提拔吏员渐渐腾换,会办事的太学生外放做官,能力拉跨的全部予以遣散!”
“也算一个办法。”朱国祥点头说。
他们说话之间,一匹快马踏着河面坚冰而来。
加急公文还没送进城,石元公手里的另一套系统,已经提前发来相关重要军情。
石元公火速前往东宫觐见:“昏君赵佶,跟伪帝钟相议和了。”
“他俩议和?”朱铭感觉很滑稽,又觉得理所当然。
石元公说道:“赵佶将一东南宗女收为义女,又封为帝姬,赐婚嫁给钟相次子钟子仪。由于钟子仪年龄尚幼,估计过两年才会完婚。这桩婚事在荆湖已经闹开了,伪楚许多将领都反对,认为不该跟昏君结亲。方腊旧部方七佛,本来投靠了钟相,听到消息立即举起反旗,跟荆南那边的瑶族等部联合。钟相大怒,带兵亲征去平方七佛之叛。”
朱铭思虑道:“拿下了开封,蜀中应该稳了,让白祺移镇荆门。开春之后,东京调一万兵力南下,防备钟相突然发兵北上。”
……
南边打得很热闹。先是朱铭任命的两淮总管、原淮南转运副使方孟卿,带着一堆李宝临时招募的军队,横扫两淮各个州县。
接着两淮不断出现“义军”,有人是真心拥护朱元帅,有人却是打着“朱”字旗劫掠。
从四川调去两淮的文官,被这种乱象搞得头大如斗,只能请求方孟卿调兵维持治安。
方孟卿剿了几次匪之后,又遇到淮东南叛乱,只能集中兵力去平叛。后方州县又闹起来,遍地都是匪寇,还全打着朱氏父子的旗号。
两淮地区,已呈失控局面,但城池都还在朱氏治下。
宋徽宗那里也没好多少,由于翁彦国横征暴敛,竟然在杭州府境内激起民乱。
童贯带着胜捷军成功平乱,宋徽宗顺手就把翁彦国宰了,既能给百姓一个交代,又把翁彦国抄家弄来财货。
继而,江西又出反贼。
却是权邦彦训练军队跟钟相交战半年,本来打得好好的,宋徽宗突然南下,复辟帝位安排官员,并在江西征收额外赋税。
江西支撑战争已至极限,宋徽宗这个操作,把紧绷的一根线压断。
江西的中部和南部义军蜂起,权邦彦不得不派兵南下征讨。
幸好这时朱铭攻占开封的消息传来,久攻江州(九江)不下的钟相,主动选择撤兵并派使者谈判。
钟相打算在冬天出兵,趁着荆襄防备空虚,狠狠给朱铭背后来一刀。
谁知和谈联姻的消息传出,方七佛又在荆湖南路叛乱,完全搅乱了钟相的全盘计划。
如今,两淮在平叛,江西在平叛,荆湖在平叛,三方谁也顾不上谁,全在清理自己内部的叛军。
而且还得在边界城池,驻扎一些军队彼此防备。
杭州行在。
大量东南名人文士,被宋徽宗征辟过来做官,好几十人留在他身边吟诗作赋。
一首大晟词正拍得宋徽宗高兴,太监李彦等待良久,直等到这些词人散去,才走到他耳边低声说:“官家,福建有莠民作乱,汀州太守弃城而逃,上杭县令守城殉国。”
宋徽宗的好心情瞬间消失,烦躁道:“江西贼寇未除,怎福建又起乱子?朕广辟贤才、励精图治,明年就要北伐收复失地,天下百姓就不能安分一点?”
李彦连忙说:“愚民无知,怎晓得圣天子之志?”
宋徽宗把蔡攸、童贯唤来:“汀州之事,你们可知道了?”
童贯说:“汀州五县已失其二,且与江西贼寇连成一片,若不早日剿灭,恐会迅速做大。”
“那伱就带兵去剿!”宋徽宗说。
童贯为难道:“粮饷不够。”
蔡攸说道:“今年征收的赋税,已然所剩无几,杭州又在营建宫室……把宫室停下,还能省些钱粮出来。又或者拿出查抄翁彦国的财货,也能发兵数千。实在不行,就只能再加征免夫钱了。”
宋徽宗说道:“杭州行在若不营建宫室,怎么体现天子威仪?若无威仪,如何膺服百官?两江、两浙、两广、福建,明年征发免夫钱一千万贯,用来征讨福建汀州贼寇。灭了汀贼,顺势前往江西,会同权邦彦两面夹击赣贼!”
童贯和蔡攸对视一眼,都看到彼此脸上的无奈。
恐怕免夫钱开征,平乱大军还未出发,就又有新的贼寇造反了。
第513章 洪武元年
冬去春来,已至元旦。
是年也,大明洪武元年,大金天会四年,西夏元德八年,西辽元庆三年。
如果把割据政权也算上,还有荆湖的光德三年,东南的泰和元年,河北的正统元年。
乃至于,被废掉的靖康元年!
由于连日风雪未停,登极大典一拖再拖,最终干脆确立在元宵前举行。
但登极诏书已在年末发布,朱国祥建国号“大明”,建元“洪武”,暂定开封、洛阳为两京。
册立沈有容为皇后,册封文小妹为贵妃。
册立朱铭为太子,册封张锦屏为太子妃。
册封白祺为蜀国公,敕其祖母严大婆为国夫人,其妻为郡夫人,其长子为蜀国世子。
张广道、李宝、杨志、张镗、石元公,五人皆封侯。
各军共有十二名将领封伯爵、十八名将领封子爵。
待平定南方诸路,文官武将还有封赏。而且诏书里直接讲明了,侯爵到时候必升郡公。
另外还画下大饼,若是收复燕云,至少给三个国公爵位。
今后再灭西夏、金国,灭一国封一个异姓郡王!
这封赏诏书,写得就跟悬赏令一般。
宋代的官职不断变化,爵位也经过多次调整,前后有十二等、九等、十等三套系统。
大明新朝选取宋代的九等爵位制,即:亲王、郡王、国公、郡公、县公、侯、伯、子、男。
宋仁宗应该是懂数学的,他发现赵宋宗室数量,正在呈几何倍上升,于是规定非十王后裔不得袭爵。后来又反复调整,确定十四王后裔可以袭爵。
这么说吧,即便是宋代亲王的嫡长子,都不一定能够继承爵位!
宗室都如此,异姓爵位就更不能世袭。
宋代影视剧里什么小公爷、小侯爷,还等着老爹死了继承爵位,那纯属就是瞎编扯淡。
看似非常先进,其实换汤不换药。
我爹为国立过功,我爹为国流过血,我为啥半点好处都捞不到?
这个问题,当权者必须考虑。
于是大量的贵族后代,由于不能袭爵,就被安排去当环卫工……啊呸,是当环卫官。
这个中郎将,那个上将军,便是宋代的环卫官。
说白了就是不让你袭爵,但给你挂职武官,每月可以白领工资。
到了北宋末年,几千个环卫官同时在线,都在伸手找朝廷要钱吃饭,被归入“冗官”弊政没单独列出而已。
还不如让嫡长子袭爵呢!
反正爵位又不多给工资,食邑多少已经成为荣誉称号,只有“食实封”才能真正领到钱。
比如我是一个侯爵,“食邑1500户”屁用没有,仅能证明我地位高、面子大、资历足、子孙恩荫更重。再加一个后缀“食实封500户”,那才等于有真金白银可领,每月有12.5贯的足佰工资(每户每月25文钱)。
而“食实封”属于特殊封赏,一百个贵族里面,可能只有三五个。
朱氏父子不搞恩荫官制,那就必须搞爵位世袭,但又必须吸取历史教训。
张镗已经回到开封,正在跟石元公研究爵位。
朱铭非常给面子,张镗被封为“鄄侯”,石元公被封为“范侯”,都是以他们家乡而名的。
张镗嘀咕道:“俺食邑两千户,食实封一千户,每月能领25贯钱。三代降一爵……唉,懒得去算了,还是直接赐钱赐地划算。”
一个食实封的侯爵,待遇就是每月能多领25贯工资。
石元公也感觉特别扯淡,这世袭爵位还不如旧宋呢,而且还搞什么三代降一爵。
旧宋的爵位虽然没直接好处,但间接好处一大堆啊。
旧宋爵位越高、食邑越高,自身的闲职官阶也就越高(俸禄按官阶给)。同时,子孙荫官的等级也就越高、人数也就越多,世世代代都能在朝廷领工资吃白饭。
如果子孙当中,有人考取进士,而且正巧还有恩荫资格,那就更牛逼了——末榜进士都能获得状元级别的初授官!
石元公琢磨道:“新朝把恩荫官制断了,食实封应该更容易吧?封邑数量肯定也比旧宋更多,否则九等爵位就成了彻头彻尾的笑话。”
张镗说道:“肯定还有别的好处,只是现在尚未讲明白。”
所谓好处,即是特权。
父子俩还真没给太多特权,也就在建筑、服装、礼仪等方面,给予拥有爵位者特殊待遇。
另外,就是官办的文武学校,各等爵位的子孙,有相应的直接入校名额。不用跟平民子弟抢过独木桥,他们读书的起点,可能就是很多平民子弟的终点,但具体授官还得看考试成绩。
当然“食实封”肯定比旧宋慷慨,一个食邑三千户的贵族,满额给食封才每月75贯而已。
另外,有了爵位必给虚职(也可能是实职),官俸按照品级来算,等于爵爷们能领双工资(爵禄+官禄)。
现在张镗就是实领1000户食邑,外加兵部侍郎的工资,另外这次封侯还有赐田、赐服、赐金。
真正看重的,依旧是那侯爵头衔!
石元公心里美滋滋的,等到山东彻底稳定下来,他就要回老家修缮祖坟了,另外再跟族人叙一叙族谱。
他虽然家破人亡,但宗族还在。
主宗之人对他不怎么好,回去可要狠狠的打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