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搬文阁>书库>历史军事>北宋穿越指南> 北宋穿越指南 第508节

北宋穿越指南 第508节

  张镗却想着更遥远的事情,朱氏已经开出赏额,灭了西夏和金国,到时候会封异姓郡王。
  异姓王啊!
  ……
  积雪还未化尽,便有商队陆续进京。
  前往物资相对匮乏的开封做生意,不但能够卖上价,而且还有税收优惠。
  车辆停稳,白崇文向递铺打听几句,便走回来说:“爹,前面三十里便是东京了!”
  老白员外这几年体弱多病,双腿彻底瘫痪,但死活要来东京看看。
  他的次子在朱铭身边做文职,三子去了淮西做知府,白家的世代富贵就在眼前。
  去年重修了祖坟和祠堂,大摆流水席宴请乡亲,又出钱把村里的学校盖得敞亮,然后就一直闹着出远门北上。
  “给俺穿上锦袍!”老白员外躺在车里说。
  白崇文问道:“就在这?”
  “去客店!”老白员外没好气道,老二和老三都做大事了,这个长子依旧是拎不清。
  这是一个镇子,规模还不小,镇上足有三家客店。
  马车来到客店外,白崇文和仆人托着老白员外下车,放在另一个健仆身上趴着,又给他披上一层毛毯挡风。
  让伙计打来热水,老白员外就在房里收拾仪表。
  洗净脸面,梳理头发,戴上帽巾,又穿上那蜀锦做的奢华锦袍。
  一个乡下土财主,有钱都不容易买到正宗蜀锦。
  老白员外这件袍子,还是朱铭赐锦给白二郎,白二郎又托人寄回家中,老白员外拿着料子找人量身订做的。
  快到傍晚,终于打理周正。
  健仆背着老白员外去客店大堂吃饭,把他放在板凳上扶正坐好,那身蜀锦大袍瞬间吸引来许多目光。
  老白员外面带微笑,让儿子点来酒菜。
  店伙计特地提醒,此镇距离东京很近,多余粮食都运过去了,酒水的价格可能相对较高。
  老白员外听了酒价,心里直想骂娘,却云淡风轻说:“酒菜尽管上来,不差那几个酒钱。”
  “那是,这位老爷穿着富贵花袍,一看就是做大生意的。”店伙计连忙奉承。
  大堂里有不少商贾,他们要赶在元宵之前,把货运到开封狠赚一笔。
  “听说了没?登极大典的日子定了!”
  “几时?”
  “正月十二,黄道吉日。”
  “这是要真换天了,今后这天下改姓朱。”
  “早该改了。朱家军一杀来,便取消经制钱,今后说不定还要废除别的苛捐杂税。”
  “听说昏君逃去了东南,怕不是想划江而治?”
  “想得倒美。东南百姓不知有多恨那昏君,方腊造反这才过几年?新朝建元洪武,明摆着要扫荡天下,‘洪武’二字可不是乱取的。”
  “也不晓得何时恢复科举,俺家老爷的三郎君,在旧朝刚刚考中举人。”
  “……”
  老白员外一边饮酒,一边竖起耳朵聆听,又盼着有商贾主动跟他搭话。
  那几桌闲谈好半天,终于有邻桌问道:“老先生从哪边来?”
  老白员外微笑回答:“洋州。”
  搭话之人顿时惊呼:“那可是龙兴之地,老先生可认得朱……当今圣天子?”
  老白员外笑而不语,轻轻抿了一口酒。
  白崇文昂首挺胸说:“陛下与太子,当年蒙尘流落江湖,便是在俺那村里住下。俺家还赠予陛下十亩田产,怎奈陛下心高气傲,坚持要用钱买下。”
  此言一出,吸引来所有目光。
  一个商贾羡慕道:“那阁下可真走鸿运了,家里恐怕有人做官吧?”
  白崇文说:“俺二弟在太子账下听令,俺三弟与太子同窗读书、同科进士、同年做官。”
  “有眼不识金镶玉,真个怠慢了。”邻桌商贾连忙站起,朝着老白员外作揖行礼。
  其余客人也都起身,纷纷作揖问候。
  便连客店掌柜,也让厨子多整两道好菜,又免费赠送一壶好酒。
  老白员外虽然假装矜持,全程没说几句话,可那心里已美得冒泡,暗自感慨这辈子没白活。
  真想立即就到东京看看啊,他年轻时也有过科举梦。
  第514章 白氏之兴
  随着商贾把越来越多的物资运来,除了米和麦还限购管控,其余商品在元宵前几天便放开了。
  整座城市,肉眼可见的恢复活力。
  “不愧是帝京,果真非同凡响。”老白员外靠坐在马车上,透过掀开的车帘一路欣赏。
  白崇文担忧道:“外头风大,帘子还是放下吧。”
  “不碍事,”老白员外颇为洒脱,“俺时日无多,多看一眼是一眼。这回来了东京,肯定没有下回,只求别死在这里便可。”
  白崇文欲言又止,终究还是没再劝。
  街景慢慢掠过,老白员外嘀咕道:“可惜啊,俺年轻那阵敢赌敢拼,却是没有遇到真龙,如今只能沾儿子的光。人这一辈子,一靠命,二靠运,剩下的才靠本事。”
  “二弟、三弟都是有运道又有本事的。”白崇文道。
  老白员外摇头道:“你二弟眼皮子太浅,一衙之内勾心斗角他游刃有余,管管吏目文书账册自也不在话下,但让他主政一方就勉为其难了,更别谈什么在庙堂上呼风唤雨。你三弟太过好高骛远,这几年似是有所长进,能走多远得看今后造化。”
  白崇文心中腹诽:您老也就会纸上谈兵,那眼皮子还不如二弟呢。
  两人都不认识路,马车稀里糊涂行至都亭驿。
  这里以前是接待辽国使者的地方,如今暂时作为石元公的情报办事处。他们过去一打听,立即有专人引路,领着二人直往北走。
  领路的官差还负责介绍:“这条街西边,是开封府衙门跟御史台,现在御史台已经改名督察院。这条街东边是西景灵宫,里面的旧宋皇帝灵位被搬出来,南边要拆了卖给商贾做店铺,北边暂时供没带家人的官员居住。景灵宫北面是袄庙,拜火教神像被劈了做柴禾,僧舍暂供东宫一些官员居住。”
  老白员外觉得太寒酸:“便是不赐下宅邸,东宫官员也犯不着住番庙吧?”
  领路官差笑着解释:“袄庙距离东宫近啊,出门到十字街口往北,顺着高头街走一阵便是东华门。袄庙虽然被废除,里面的拜火教沙弥却没去处,正好给官员们烧火洒扫做些杂役。”
  老白员外觉得稀奇:“一堆官衙和皇城之间,怎就夹着个番庙?”
  领路官差说:“早年间有波斯贵人,带着部众流落开封。贵人全家就在皇城外赐宅,原地建起了袄庙。贵人部众被安置城北,在州北瓦子一带居住,那边也是有座袄庙的,后来不晓得哪年拆了。东京城里的番人多得是,几代通婚就不好辨认了。”
  “原来如此。”老白员外见识大涨。
  领路官差顺着话头说:“早年还有印度王子来东京,听闻佛法精妙,一直在太平兴国寺挂单。印度王子还带来了佛宝,每次聚众讲法,都有成百上千人来听讲。这几十年传开的印度大绿豆,便是那印度王子带来的豆种。”
  老白员外点头道:“大绿豆俺知道,俺家里也种过,口味不如本土绿豆,却不料是个王子带来的。”
  领路官差又说:“袄庙不大,里面住了许多官员,已经没有空闲地方。老先生可去太平兴国寺暂居,那里虽也被废了,但僧舍都还留着。没有度牒的和尚,还俗之后留在庙里,对外接待各地来客。僧舍简朴清幽,斋饭有荤有素,特别适合养老散心。”
  “那便去住太平兴国寺的僧舍,”老白员外对儿子说,“你祖母就信佛,俺却帮她住住。”
  行不多时,已至袄庙。
  得知是白二郎的父兄探望,门子热情将他们迎进去。
  白崇武确实能力有限,在四川时还能协助掌管军中钱粮调运,到了襄阳就改为专职做军中掌书。
  而今更是脱离军事系统,彻底转为朱铭的东宫官员。
  品级倒是升上去了,实际权力却在降低。
  但胜在清贵!
  “怎连个洒扫妇人也没有?”老白员外颇为嫌弃。
  白二郎的妻儿尚在襄阳,如今孤身在东京做官。他居住的袄庙后宅,是流亡波斯贵族的宅邸,被分给好几个东宫官员做宿舍,仆人全是混血拜火教还俗僧人。
  傍晚快天黑了,白家父子已吃完饭,白崇武才从东宫下班回来。
  得知父兄到来,白崇武特别高兴,拉着其他东宫官员做介绍。
  一番寒暄闲聊,外人陆续离开。
  只剩自家人之时,老白员外忍不住吐槽:“也不赐宅,也无侍女,还恁晚回家,伱这官做得还不如在县衙时。”
  白崇武笑道:“陛下已派人去洛阳,查看那里的宫室情况,明眼人都知道肯定会迁都。在东京赐宅有何用处?要赐便等着洛阳的宅邸。这段时间公务繁忙,俺除了早饭之外,全在东宫用餐,只回这里睡一觉。”
  老白员外突然来了兴趣:“皇宫里的饭菜,可是顿顿山珍海……算了,以朱相公的简朴,肯定没那昏君吃得好。”
  “粮食管控限购,宫里自也不富裕,”白崇武说道,“太子郎君的餐饭,跟在襄阳时没两样。平时还跟俺们一起吃,一边做事一边吃饭。别看俺是东宫官,却也经常跟大元帅府有来往,近段时间还在跟户部接洽。具体事务,爹就不要问了,这个不方便说。”
  “公务保密,这俺晓得,你能用心做事便好,”老白员外问道,“如今是几品官?”
  白崇武面带得意之色:“品阶不高,正六品而已,太子少詹事。但东宫的实职官员,就属俺最大。除了大元帅府管不着之外,其余一切出入东宫的公文,都要由俺来亲手负责。太子让俺自己选,若是选择外放,至少给一个知州做,还说政绩合格便一路顶格升迁。”
  “外放哪比得上东宫官?就该留在东宫!”老白员外说。
  “俺也是这般想的。”白崇武笑道。
  当晚聊了许久,白崇武把父兄送去太平兴国寺,选了几间精舍暂时安顿下来。
  可别觉得太寒酸,太平兴国寺的精舍,以前是用来接待外宾和权贵的。
  那些被迫还俗的僧人,全是顶尖的接待服务人员!
  伺候好老爹上床休息,白崇文跟着弟弟一起秉烛夜游寺庙:“二弟,你跟三弟做官都风光,俺也想弄一个官做做,能不能在太子面前美言几句?”
  白崇武忍不住翻白眼:“等你哪天把村里的事情搞明白再说吧。”
  白崇文不忿道:“莫要看不起俺,家里那些产业,俺打理得井井有条。俺现在乡间威望颇高,四里八乡有甚纠纷,也是请俺去协调处置。”
  白崇武说:“那是他们知道你一根筋,协调纠纷时更公平。可这做官,只论公平讲道理还不行。父亲来一趟东京不容易,你且陪他好生游览,城内城外都去转转。家乡的产业,今后就交给你了。你那几个儿子读书也不行,让他们早点生孙子吧。”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