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搬文阁>书库>历史军事>北宋穿越指南> 北宋穿越指南 第564节

北宋穿越指南 第564节

  朱国祥听得有些无语:“从京城到地方,各衙门到处都在做生意啊,这还算朝廷?还算官府吗?”
  钱琛说道:“其实征税的时候,抽的也是实物税,转手就卖给当地商贾。在官府榷禁、抽税、抽买之后,那些剩下的货物,海商才能跟陆商直接交易。”
  “榷禁强买、抽税变卖、抽买出售,这三种全都涉及货物买卖,根本无法统计市舶司征了多少税,也搞不清楚官员私吞了多少钱。如果运到京城售卖,沿途都让厢军运输,而厢军又是不用给钱的,甚至沿途递铺还要倒贴钱。偶尔还要征发民夫帮忙运,这些都没法计算成本,完全就是一笔糊涂账。”
  朱国祥吩咐道:“你回去跟那些进京的市舶官员商量,搞出一套新的市舶征税规矩。今后除了银铜等物,其余商品不再榷禁,也不得再进行抽买。要做到便于统计税款,尽量防止官员从中贪污渔利。立功者重重有赏,若有市舶官员献计被采纳,可在原有官品之上立升三级。”
  “是!”钱琛领命。
  等钱琛离开之后,朱国祥感慨道:“这就是重视海贸的大宋啊,海关事务简直一塌糊涂,都无法想象当官的贪了多少!”
  事实上,大宋朝廷也想防止贪污,所以规定榷禁品类必须运到京城,而且售价也进行了严格规定。
  执行起来却是一团乱麻!
  朝廷盯得紧的时候,官员害怕犯错,把售价定得很高,导致商品卖不出去,在京畿地区的仓库大量积压。
  朝廷盯得不紧的时候,官员又把售价定得很低,伙同商贾低价买高价卖而牟利。
  或者两者一起来,先故意定高价,把仓库给堆满了。再上报朝廷说不好卖,必须尽快低价处理,否则仓库就装不下了,接着再伙同商贾进行贱卖。
  甚至有京城权贵暗中联手,控制这些商品的出货时间,逼得官府仓满之后贱价卖掉,把海外运来的商品给整成期货。
  为啥又搞出抽买制度?
  其实就是王安石搞出的另一套系统,通过榷易务来官方插手交易市场。
  当时玩期货的权贵和大商贾,被王安石搞得损失惨重,中央财政迅速变得宽裕起来。但却引发更严重的后果,榷易务很快成长为庞然大物,并通过地方常平司扰乱全国商业秩序,逼得无数中小规模商贾家破人亡。
  引发一切问题的根源,就是把正常的商业交易,变成由官府来统购统销。而王安石为了化解难题,又让朝廷出手来微观调控,最终结果必然按下葫芦浮起瓢。
  “市舶司级别的港口,搞交易所怎么样?”朱铭突然来一句。
  朱国祥一怔:“交易所?”
  朱铭解释说:“海商远道而来,收取货币税不现实,他们不可能携带大量钱财,而且商品价格浮动也难以定价收税。因此,海关只能收实物税。但海关收取实物税,又必须卖出去变成钱,让官员卖货有太多漏洞可以钻。”
  朱国祥问道:“能不能先让海商把货卖掉,再收取货币税?”
  “你觉得呢?”朱铭反问。
  朱国祥摇头:“也不行,海商和陆商会联手做假账逃税!”
  朱铭说道:“所以,可以把市舶司的货栈,搞成地方性的交易所。根据商品的优劣,由市舶司和商行代表,一起给商品定性为上等、中等、下等。并不局限于这三等,根据市场情况而定,反正商人有一套自己的验货法。给商品定下等级之后,就在交易所挂牌拍卖,市舶司在交易过程中收取货币税。”
  朱国祥说:“这种办法也有很多漏洞。”
  “世间哪有完美之法?”朱铭说道,“只要大方向没问题,操作过程中会自动填补漏洞。朝廷只须掌握大方向,一旦发现严重漏洞再调整即可。”
  朱国祥点头道:“那就试试看。”
  朱铭说道:“买卖货物,都可以在交易所进行。为了规范市场,还能让交易双方必须注册公司,以公司的名义进行纳税。第一次运货到中国的海商,一旦货物入库,可以自动免费注册公司,今后就按这个公司交易。想进入交易所,都得交一笔入场费,这些钱纳入市舶司的小金库,也算让市舶官员有利可图。商品交易的时候发给凭证,还可以征收一笔印花税。”
  朱国祥道:“市舶司可以搞交易所,市舶场和市舶务呢?”
  “那些地方贸易规模小,正常收取实物税即可,”朱铭说道,“这些实物税,按比例运到省、府、县,划给地方财政自由分配。肯定有官员从中牟利,但规模不大,完全可以接受。不定期派人去各港口巡视,若发现某港交易量连续几年大增,朝廷可以考虑升级为市舶司,并且建立交易所。”
  朱国祥仔细思考,这套法子虽然漏洞很多,但比宋朝那漏成筛子明显更优。
  可以试行几年看效果!
  决策者拍脑袋搞出来的东西,只要大方向没问题,民间不但能填补漏洞,还能给你玩出花来。
  估计那个用于货物买卖的交易所,要不了几年就会出现期货交易,到时候还得规范期货的交易流程并征税。
  朱国祥问道:“对了,高丽什么情况?”
  朱铭简单说了一下,笑道:“高丽不用指望,在金国崩溃之前,高丽是肯定不会出兵的。只有我们把金国打崩了,高丽才会冒出来捡便宜,真正靠得住的盟友只有耶律大石。”
  朱国祥说:“那就随便派几个使者回访高丽,对高丽的海关免税政策也要取消。”
  第576章 钟声响起
  洪武元年冬,第一场雪降临。
  天气还不是太冷,但官员们已经可领低温补贴。
  种师道身为阁臣,乘坐马车前往皇城,即便是他也只能用劣马拉车。
  天驷监皇家马场已经恢复,但那里目前只有数百匹马,其中一大半都是从兰州补充过来的。
  雪不大,落地很快就化掉,街上湿漉漉一片。
  各种叫卖声不绝于耳,还有巡铺兵沿街查看,若是发现乞讨者,就会立即报告给厢官长。(巡铺兵类似社区民警,宋代的大城市已经有了。)
  厢官长则派人去调查,如果乞讨者有家人,勒令其家人好生看管。
  那些没有家人,或家人穷困者,将暂时由济养院接手,视情况而进行不同安排。
  年纪不大且身体健全的,凑够数统一迁徙到西北边疆。
  年迈或残疾者,由济养院收养并安排工作,一般是参与军事装备生产。比如制作古代版压缩饼干,制作醋布,缝制士兵服装等等。
  第一批将士常服,已经定下规格,优先给京畿军队换装。
  样式没有搞得太离谱,仅略微改动宋朝的缺胯袍。
  这种戎服行动很方便,是宋代士兵的制式服装。但到了宋徽宗时期,就连禁军都不一定会发,顶多给几个小钱让士兵自己制作。
  军官的服装更高级一些,但大体样式没有太多差别。
  帽子则有幞头和笠子,军官为皮笠,小兵为草笠。
  军官可穿皮鞋,小兵则是布鞋。
  五行生克那套,朱国祥和朱铭都懒得管,将士们的日常服装皆染成红色。
  种师道透过车帘观看街上景物,他对现在东京更加满意。
  以前的东京虽然繁华,但偏僻角落乞丐太多。到了冬天扛不住风雪,有些只能活活冻死,又或者藏入暗渠被地下世界吸收。
  现在朝廷设立了专款,一股脑儿送去西北边疆种地。
  马车驶到东华门,种师道下车进去,没走几步便来到“候车室”。
  这是最近定的新规矩,官员们进入皇城觐见、办公或上朝,从四品及以上官员可乘坐马车,七十岁以上也可以乘坐马车。
  一来能给官员们体面,二来也提高办事效率。
  皇宫里还专门准备了一些大车厢,可以同时容纳十二人坐到车里。
  “候车室”已有三人,纷纷起身作揖:“种相有礼了!”
  种师道连忙回礼。
  立即有女吏前来奉茶,是女吏而非宫女。
  这里虽然是皇城,但并非东宫与后宫,属于皇城里面的办公区。
  本着能不用太监就不用的原则,役吏都是些身家清白的健全之人。而且有男有女,他们有专门的制服和腰牌,只能在个别办公区域活动,就连内阁等机构都不得靠近。
  “候车室”里烧着炭火,还有零食和热茶,在这大冬天倒也舒适。
  差不多攒齐了十人,就没有再等待,众臣一起坐着马车前往政事堂。
  今天并非大朝会,而是阁部重臣会议,个别侍郎也被邀请来参加。
  到了政事堂坐下,等待片刻又有一拨大臣进来,不多时就连太子也到了。
  “皇帝驾到!”
  随着由远及近的几声呼喊,众臣齐刷刷站起来,朝着朱国祥作揖行礼。
  朱国祥微笑道:“且坐。”“谢官家!”众人又陆续坐下。
  朱国祥道:“先说说户部事情。”
  钱琛站起来说:“市舶制度还在修订当中,开春之后应该能够颁布。浙江、江西、福建三省的逋赋,今年已下令全部免除,须得尽快安排可靠官员,接受这些地方的各处场监。特别是金银铜监,要改为铸造大明新钱。”
  “吏部有困难吗?”朱国祥问。
  李含章回答道:“第三批官员已经选定,但今日有雪,不日将起大雪,恐要等到开春才能赴任。”
  朱国祥说道:“让他们立即出发,在大雪封路之前,能走多远是多远,争取早点接手事务。”
  “是!”李含章领命。
  朱国祥又问:“我听闻唐代大臣,可以坐着常参,是否寻到确切出处?”
  孟昭回答说:“臣翻遍唐书,唐代常朝仪并无确切记载。但字里行间也有一些线索,唐代官员常朝参拜,五品及以上官员是可以坐着的。”
  朱国祥点头道:“那就恢复唐制,五品及以上官员,在上朝的时候给予座位。五品以下官员,依旧站着参朝。”
  “陛下圣明!”
  政事堂里的众臣立即高呼,他们今后都可以坐着上朝了。
  朱国祥又说:“开春礼部试可在准备了?”
  孟昭回答道:“已在筹备当中,考试官与监试官还须陛下亲自定夺。”
  朱国祥道:“如今国事繁忙,阁部重臣皆有要务,寻一侍郎做主考即可,主监则由督察院御史担任。其余考试官和监试官,皆在翰林学士当中选用。”
  宋代吸取唐代科举教训,礼部官员只能做主办方,即筹备安排考场、考号,负责审查考生资格等等。
  真正的出题、监考、阅卷等流程,礼部是不得参与其中的,这个规矩也被明清两朝沿用。
  朱国祥又问:“江西范氏叔侄还未降吗?”
  兵部尚书赵遹就是个小透明,他代表着赵宋宗室,在大明新朝没啥发言权,朱铭这个太子反而更像兵部尚书。
  赵遹回答道:“范氏叔侄已占领建州全境,前几日的奏报是,他们在邵武军边境也有踪迹。福建布政使多次派人招降,范氏叔侄一直讨价还价。其杀戮士绅、僧众过多,或许还有疑虑,害怕招安之后被治罪。”
  张根突然来一句:“范氏再不投降,可令李宝发兵讨之。这叔侄俩滥杀无辜,罪孽实在深重,抓到了定要判以极刑。就算愿意招安,也不能委以重任,让他们做县尉已是开恩。”
  众臣深以为然,范氏叔侄在建州杀地主分田产,其手段比朱铭还激进许多,都快赶上荆湖路的钟相了。
  朱铭却笑道:“让李宝提兵逼一下,如果愿意招安,就令他们进京,我亲自来问几句。”
  张根欲言又止,终究没有再说什么。
  石元公也有出席会议:“金国今年大量迁徙渤海人、奚人,安置在幽云各州定居开垦。听闻麦子收成不错,可谓国力大增!”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