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搬文阁>书库>历史军事>北宋穿越指南> 北宋穿越指南 第683节

北宋穿越指南 第683节

  当月,朱国祥派遣使者,前往高丽册封国王。
  郑知常被任命为副使,还捞到一个鸿胪寺右少卿的官职。
  高丽使者大惊,但使节团被严密监视,根本无法私下把消息传回去。
  行至山东,赵立带着登莱府兵马,与使节团坐船直奔平壤,而非第一时间赶往开京。驻扎在河北的李成一部,也接到调令坐船渡海,立即前往高丽的保州城驻扎。
  见大明使者和军队,居然在大同江口的南浦港登陆,高丽使者崔焕惊问:“不是去开京吗?”
  担任正使的许亢宗微笑回答:“高丽既然归附,大明自当出兵相助。为防金人再次南下,大明打算在保州和平壤驻军,以确保高丽国今后的安全。”
  崔焕瞠目结舌,他请求大明出兵相救,只不过是说说而已,真实目的仅是请求大明册封国王。
  一句客套话而已,大明还真就当真了?
  许亢宗紧接着又来一句:“当然,大明驻军的军饷,大明朝廷自己会出。但大明驻军的粮饷,还得高丽提供粮食才行,毕竟军粮不能从山东大老远运过来。”
  还得给明军提供粮草?
  崔焕感觉朱皇帝疯了,连忙问道:“大明打算出兵多少?”
  许亢宗说:“不多,两万人而已。”
  崔焕慌道:“高丽全国,也不过才数万兵马,两万明军怎么养得起?”
  许亢宗说:“所以陛下仁慈,只让高丽提供军粮,钱饷就不劳烦高丽君臣了。”
  “只给粮食也不够啊!”崔焕哭穷道。
  许亢宗皱眉质问:“不是你们请求大明出兵的吗?现在大明真正出兵了,为何你又推三阻四?难道伱暗中勾结金人,是藏在高丽国的奸细?”
  崔焕望着南浦港,海风吹得他精神恍惚。
  第699章 已成鬼蜮
  高丽国内的常备军,其实有十五万之多,分为中央军和地方军两部分。
  当然,这个数字只停留在纸面上。
  近几十年来,高丽即便举国出征,也就几万部队而已,并且基本控制在两万以内。
  占绝大多数的高丽地方军,已经沦为文官武将的奴仆,他们吃空饷的本事不比宋朝官员差。
  在北宋初年,高丽国进行了一次改革。
  其地方行政区划,采用已故大唐的全新版本。
  官僚制度方面,引入三省六部,引入科举考试。官名跟唐代早期差不多,职权则跟五代北宋类似。
  土地制度方面,模仿唐代早期的均田制,将土地全部收归国有(名义上)。
  中国均田制的核心,是不承认土地私有。而唐代的府兵制,又必须以均田制为基础。
  均田制的崩溃,造成唐代府兵制崩溃,节度使们纷纷割据一方。
  高丽吸取了唐朝的经验,一开始就默许土地私有化(其实是被迫默许)。于是均田制在高丽的崩溃,不但没有形成节度使割据,反而催生出独具特色的门阀文官制度——大概类似掺杂了科举的南北朝门阀政治。
  从大同江到鸭绿江的高丽国土,被全部划为浿西道,平壤即为浿西道的统治核心。
  道御史为行政长官,节度使为军事长官。
  “李御史,那些饥民又来了。”节度使朴纯义一脸便秘表情。
  道御史李继仁呵斥道:“不是早说过吗?让本地大族出粮赈济,赈济不过来的全部驱散。让他们到大同江捕鱼,让他们到山里去打猎,朝廷免除今年赋税,已经对他们格外开恩了!”
  朴纯义欲言又止,只能应诺称是,头大无比的去执行任务。
  让本地大族出粮赈济?
  扯淡呢。
  别说什么大族了,平壤地区但凡富裕的家庭,都被金兵给抢得一干二净,大族上哪儿去弄粮食赈济百姓?
  面对城外越聚越多的饥民,朴纯义害怕酿成民乱,硬着头皮带兵出城驱赶。
  “李御史有令,尔等速速离开,不得在城外聚集,违令者以造反论处!”朴纯义让士兵骑马四处呼喊。
  这些饥民非但不走,还伸手向士兵乞讨粮食。
  足足呼喊了两刻钟,朴纯义变得表情狰狞,咬牙切齿道:“动手!”
  以刀枪皮甲为主的士兵,朝着手无寸铁的饥民冲去。
  刚开始只是殴打呵斥,发现饥民行动缓慢,渐渐变成了兵刀相向,很快就出现上百人伤亡。
  饥民终于惊恐起来,哭嚎着四散而逃,并且很快出现踩踏现象,亦有许多失去父母的孩童哇哇大哭。
  又过两日,有个叫金定的青年,带着数千饥民揭竿而起。
  “过江,过江,吃大族去!”
  过了大同江,继续往南走,数十里外就是关内道。
  关内道是高丽的核心区域,这次没有遭到金兵洗劫,饥民造反自然要去粮食多的地方。
  越来越多饥民响应“过江”口号,数万人分在十几处渡江,扶老携幼、拖家带口朝着南方席卷。李继仁站在平壤城楼上,看着远处饥民过江,长吁一口气说:“总算是走了。”
  朴纯义担忧道:“这么多饥民过江,恐怕会在关内作乱。”
  李继仁提醒说:“我是浿西道御史,你是浿西道节度使。我们只管浿西道的事,莫要替关内道的官员操心。”
  “饥民终究是从这里过去的,朝廷追究起来恐会怪罪。”朴纯义说。
  李继仁冷笑:“我要是能变出粮食来,还会有这么多饥民?”
  李继仁虽然也是关内大族出身,但他家不在首都开州,而在汉江以南的广州。
  开州贵族通敌卖国,捅出这么大的篓子,却让广州人李继仁来接盘。凭啥啊?
  这本来是一场政治交易,是开州贵族在笼络广州贵族。
  李继仁刚开始还非常高兴,直到来了平壤之后,立即气得跳脚想骂娘。他不但没有油水可捞,还要面临无数流民,这破地方已被金兵洗劫成白地。
  却说数万饥民如蝗虫过境,他们拿着简陋的武器,很快攻下关内道的三个县。
  关内大族连忙组织乡兵,撤到城内进行死守,同时请求朝廷派兵救援。
  直至起义军攻占两个州,高丽官兵才终于杀来,而且……官兵被起义军击败。
  高丽朝廷现在本就缺粮,文官武将还要贪污克扣,官兵饿着肚子没造反已经很忠义了,指望他们跟一群饿疯了的起义军打仗?
  剿不了,那就抚。
  高丽朝廷派出官员招安,对起义军首领们封官许愿,同时又强征粮食给官兵加餐。
  剿抚并用之下,有四个起义军首领,接受招安做了叛徒。
  起义军总领袖金定,甚至被自己的部将诱杀。
  起义军中的青壮精锐,被遴选出来当兵,可带家属在关内生活。剩下的起义军,全被驱逐回大同江以北,不给粮食让他们自生自灭。
  大明官员和军队抵达平壤时,这里已经遍地饿殍,在城外走一段就能看到死尸。
  而且大多尸体不全,要么遭到野狗啃食,要么被同伴割了吃肉。
  就连高丽最繁华的南浦港,也空无人烟、形同鬼蜮。
  “这这这……这是怎么回事?”
  在船上还闹腾的高丽使者崔焕,下船登岸不久,便惊恐得说话都不利索。
  许亢宗看着几步之外,还带着些血色的骨骸,叹息道:“如此惨状,我当年出使金国也见过,北方沿途州县人烟渺渺、路皆遗骨。”
  郑知常像是疯了一般,从码头朝着东北方奔跑,跑着跑着他已经泪流满面。
  这里是他的家乡,是整个高丽最富庶的地方,他曾在大同江边邀朋泛舟,写下无数脍炙人口的诗词。
  没了,都没了。
  恐怕就连完颜宗干,也料不到如此结局。他在平壤以抢劫为主,没有进行大规模屠杀,只要高丽朝廷稍微救济,也不至于搞成现在这幅模样。
  看着郑知常失魂落魄回来,许亢宗颇为同情,叹息道:“先到城里再说吧。”
  南浦港距离平壤城,直线距离还有九十里呢。
  物资全都转移到海军带来的小船上,沿着大同江分批往平壤转运,士兵则沿江护送官员和辎重。
  平壤城内的文武官员、士兵百姓,此时根本就不敢出城。
  直至许亢宗带人抵达城外三四里,城内守军才发现他们的踪迹,一个个如临大敌以为乱民又来了。
  再走得近些,终于觉察到不对。
  “御史,外头来了许多兵马,大同江里还有船队!”
  郊外白骨累累,李继仁却在城内饮酒作乐,他得到消息连忙登城查看。
  朴纯义也在眺望,对李继仁说:“不可能是乱民,虽然没穿戴甲胄,但只看行军就知道是精锐。就连开京,也没有这样的精锐。”
  “他们停下了。”李继仁道。
  只见船队和军队一起停下,数百人持枪结阵,其余士兵从船上搬来甲胄。
  很快,明军就在城外把甲胄穿戴整齐,朝着城门徐徐进发。还分出几队士兵,护送小船回南浦港,需要继续分批运输物资。
  李继仁总算看清楚了,惊慌道:“旗帜有日月图案,为首官员手持节杖,那是大明国的使臣来了。快快随我出城迎接天使!”
  一群官吏蜂拥而出。
  金兵离开以后,逃进城内避难的平壤大族,多少还有些藏起来的财货粮食。他们得知大明使节到来,也纷纷涌出城去,想要获得天使庇护,顺便打秋风看能不能弄来粮食。
  “小臣浿西道御史李继仁(浿西节度使朴纯义),拜见大明天使!”
  这些官员还在拜见,忽有平壤大族喊道:“是南湖先生!”
  南湖先生,就是郑知常。
  郑知常已经失去理智了,冲过去揪住李继仁:“你身为一方官长,为何把平壤治理成这幅模样?”
  李继仁叫苦道:“金人肆虐,抢光了粮食,朝廷又不拨粮赈济,我怎么可能变出粮食?”
  军医看到城外也有白骨,跑去找赵立低声诉说。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