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搬文阁>书库>历史军事>北宋穿越指南> 北宋穿越指南 第897节

北宋穿越指南 第897节

  众官跟着笑起来,他们喜欢太上皇,跟这位打交道没啥压力。
  至于朱国祥把张根逼得主动退休,这种事情已经没人再记得了,人们更乐于记住自己喜欢的一面。
  太上皇搬家,有一整个船队。
  宝马被油布层层包裹,用太平车拉到岸边,继而搭建滑轮组吊上船去。
  这玩意儿也要转移到辋川山庄,那里有军队驻扎在谷口。研发车床、蒸汽机的工匠们,通通都要跟过去,顺便也抽空拆解研究宝马。
  所有东西都搬上船了,朱国祥站在船头拱手:“不送,都回去吧。”
  说是这样说,前来送别的却越来越多。
  许多洛阳百姓也自发前来,他们经常见到太上皇出入城市。虽然有侍卫相隔,但远远还是能打招呼的,还时常有人向太上皇兜售宝物。
  别的不提,太上皇教导出的劝农官,让他们的餐桌变得更丰富。
  大白菜早就推广开来,寻常百姓也能吃到,而且廉价味美属于过冬圣品。
  还有从海外引进的胡萝卜,那玩意儿也甘甜可口,听说还能有效防治雀蒙眼。
  类似的蔬菜,不止一两样。
  洛阳周边多山区,那些地方的百姓,种植玉米红薯的也越来越多。
  “陛下!”
  突然有个感情丰富的小民,在岸边朝着船队跪下哭泣。
  越来越多百姓下跪,如同病毒传染一般,那场面哭得是稀里哗啦。
  人有时就是这么奇怪,有可能他们的亲人死了,都不会如此伤心掉眼泪。可太上皇仅仅是离开洛阳,他们就觉得很伤心,气氛到了怎么也要哭一下。
  首相柳瑊都被这种气氛感染,眼眶湿润道:“此千古圣君也!”
  千古圣君朱院长被搞得有点感伤,后妃和孩子们,都出舱站在他身边。
  李清照感慨说:“只闻有清官能吏,卸任时百姓哭别。今日方知帝王离京,也有百姓跪哭相送,万民何其爱戴陛下啊。”
  沈有容抹泪道:“陛下爱民如子才会这样。”
  朱国祥的感伤很快消失无踪,船队驶离不久他就笑起来。
  路过偃师县的时候,还去女儿、女婿家里做客,最后把女儿朱嫣也拐去辋川山庄散心。
  驶入黄河之后看到渔船,朱国祥还对侍卫说:“去问问那些渔夫,可曾捕到黄河鲤鱼。若有我就买几尾,今日让你们尝尝我红烧鲤鱼的手艺!”
  渔夫们刚开始有点害怕,等侍卫递上铜钱,他们就喜笑颜开起来。反而表示不愿收钱,几条鱼送给太上皇就是。
  每到一地停船过夜,朱国祥都会宴请官员,如果离城较远就宴请士绅。随便喝点小酒,问当地的名胜古迹、风俗传说,还声称自己今后会到这里旅游。
  足足折腾一个月,才终于抵达辋川谷。
  谷口处已然建起城堡,附近还有许多房屋,供军士及其家属居住。
  随行的老师、工匠、医生、农官……则住在山谷里的各个区域,而且第一个月随便逛游,让大家都能领略到王维当年的闲情雅致。
  还有几处景点,其实并未完工,估计还要修两三年。
  毕竟这座山庄绵延二十余里!
  皇室成员居住的核心区域,只有太监和宫女能出入。住在谷口的军士,轮番过来值守,保护山庄内部的安全。
  连续忙活数日,一切安排完毕。
  朱国祥彻底轻松下来,带着老婆孩子泛舟游湖。
  山间湖泊的面积还挺大,由两河汇聚在低洼处形成。最宽的湖面约500米,最长的湖面绵延六里,还有山岭将湖一分为二,湖心山岭上也有亭台楼阁。
  “群山如画啊!”
  朱国祥立于船头,笑容满面的拿出钓鱼竿。
  女人和孩子们也很高兴。
  沈有容选择居住的院子,甚至还养着鸡鸭,房屋附近又移栽了桑树。她可以带着宫女和太监,养鸡养鸭、采桑喂蚕,无聊时也可看书或玩游戏。
  文小妹的院子四面皆竹,既可以用来作画,也可以挖竹笋吃。
  安娘没有这些爱好,她收藏了许多乐器,时不时的给大家唱曲。李清照也会谱写新词,安娘第一个拿去试唱。
  “把酒食摆出来。”
  李清照招呼宫女做事。
  这货是个酒鬼兼吃货,一有空就下棋打牌,读书写词的时间反而很少。
  来自金国的李氏,还有来自安南的杜氏,这两个女人也已经混熟了。不过稍显拘谨,没有其他几女那么亲密,她们两个被隐隐排在小圈子外。
  “先邀鱼儿喝一杯。”
  李清照举壶往水里倒酒,然后自己对着壶嘴喝一口,这才挽起袖子猛然甩出鱼竿。
  然后,她就开始吃零食下酒,眼睛只偶尔瞟一下浮标。
  朱国祥好笑道:“你这是跟鱼虾分餐就食呢?这些果脯还没吃完,水里的鱼饵就已吃光了。”
  “愿者上钩。”李清照说。
  此时已是初夏,儿女们没耐心钓鱼,闹着要去湖里游泳。
  朱国祥派侍卫挑选水浅的地方,一大堆会游泳的侍卫太监看着。
  儿子们直接跳进去嬉戏。
  女儿们则要矜持些,只在岸边泡脚玩耍。
  再过几日,这里的书院就要开课了,孩子们可以认识许多新同学。
  朱铭也想把自己年龄尚幼的儿女扔过来,这里的童年可比皇宫里有趣得多。
  深湖里的鱼不好钓,朱国祥见孩子们玩得热闹,于是脱掉衣服只穿短裤,直接从湖中心扎猛子下去。
  “保护太上皇!”
  侍卫和太监们惊慌呼喊。
  朱国祥重新冒出水面,哈哈大笑道:“湖水很凉快,我教孩子们游泳去了!”
  朱国祥躺在湖面闭眼仰泳,阳光照下来温度刚好,那感觉说不出的惬意自在。
  狗皇帝的位子,谁爱坐谁坐去。
  第917章 西夏之困
  去年的麦子大丰收,今年就来持续性旱灾,老天爷果真是冷酷无情。
  除汉中以外的整个陕西,大半个山西,小半个河南,今年的旱情都比较严重。
  好在是王朝初年,政府效率较高。
  这些省份还未出现饥荒,甚至本地常平仓还有存货,朝廷就下令从南方调运粮食。
  一车车,一船船,无数稻谷和玉米北运。
  而且搬运入仓之时,还故意摔翻几袋。刚好拴麻袋的绳子没系牢,粮食撒了一地,小道消息迅速传播。
  想要囤积居奇的粮商们,见此情形只能作罢。
  朱国祥住进辋川谷的时候,陕西军情舟车疾驰飞报京师。
  张广道不敢怠慢,没有走通政院和内阁,直接带着紧急军情求见皇帝。
  “什么事情?”朱铭问道。
  张广道递上军情文书说:“西夏大旱!”
  朱铭笑道:“陕西旱得那么严重,西夏大旱再正常不过。”
  太监转呈公文时,张广道说:“西夏可能出现了饥荒。延、庆、麟、府等多地边将,皆报有西夏饥民越境乞食,成群结队翻山越岭到我国境内讨饭吃。沿途山岭的草根树皮,都成了那些饥民的食物。”
  “收下安置!”朱铭接过公文打开。
  张广道说:“李彦仙已跟陕西布政司商议,命令边境文武官员,妥善安置那些饥民。尤其是拖家带口的,立即给粮并落户分田,边地人口很快就能充实起来。”
  各地总兵,两年前调换了一次,防止长期镇守出现问题。
  现在是李彦仙统管陕西防务,吴玠分管从延安到麟府那一大片——麟府地区后世被山陕分治,但为了便于防备西夏,大明将其全部划归陕西。
  张广道又说:“西夏的夏州节度使萧合达,派人混进饥民当中,将其幼子送到米脂寨。还附带一封密信,说只能陛下拆阅,陕西文武官员都不敢拆。”
  朱铭已经看到那封密信,就夹在陕西军情文书里。
  萧合达本来是辽国将领,护送耶律南仙到西夏联姻。这厮遭到西夏武将排挤,一直是李乾顺在护着,用他来制衡李察哥。
  像这样制衡李察哥的将领,李乾顺任用了好几个,但有些已被李察哥暗中拉拢过去。
  大明刚刚建国时,萧合达已经跳过半次反。
  当时他不顾西夏朝廷命令,为了保存实力主动后撤。西夏君臣怕他直接投明,一直不敢拿他怎样,随着李察哥恢复实力,李乾顺甚至故意纵容此人。
  不过嘛,肯定也要防一手,萧合达的几個儿子,全都被招去西夏国都做人质。
  朱铭拆开密信阅读:
  “大明皇帝陛下安康。我本辽国送亲将领,今母国已并入大明疆土,公主及其子嗣离奇而死,臣孤居西夏备受排挤……”
  “西夏左厢神勇军司,已被李察哥亲信所掌。此人在我驻地之侧,直令我如芒在背。去年还寻个由头挑事,调走我麾下一员猛将……”
  这封密信的内容,大致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诉说自己的处境有多难,军权一直被李察哥蚕食,再持续几年就快成光杆司令了。第二,表示自己愿意投靠大明,他的其他儿子都在首都做人质。但这几年又有了个私生子,已经养到五岁大,只身边几个亲信知晓。现在把私生子送到大明,请求朱铭妥善照料。
  第三,详细透露横山以西的西夏军事情况,说他失去了对银州的控制权。他的军队被李察哥亲信堵在夏州,现在已经不跟大明国土接壤。另外,西夏规模最大的夏州冶铁场,也被李察哥的亲信夺走。
  第四,还详细阐述西夏国的内政问题。
  李乾顺一直在推行汉化,并且“重文轻武”,说白了就是想中央集权。
  三十年前,任用汉官薛元礼,在西夏设立国学(类似国子监),选皇亲贵族子弟300人传授汉家学问。
  二十年前,改革官员任用制度。对那些擅长汉学的士人,给予等同于宗亲勋贵世家的任用待遇。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