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穿越指南 第900节
眼见总督人选已经确定,好多四品官员懊悔不已,自己咋就不知道快点去抢呢?
程瑀看到自己的族弟担任总督,微笑着继续发言:“陛下,大明开国以来,销毁了许多庙观。有的时候,诸多高僧挤在一座寺庙当中,可以派遣三十名高僧前往锡兰传播佛法。”
“哦?那里的佛教是什么情况?”朱铭问道。
程瑀详细说道:“数十年前,锡兰脱离朱罗国独立时,全岛的清净比丘只剩不足十人,而且佛门经卷也多被婆罗门销毁。前两代国王为了大兴佛法,从蒲甘(缅甸)请去高僧和佛经。如今锡兰的知名高僧,大部分都是蒲甘人,他们信的是南传上部佛教。”
清净比丘,就是能穿袈裟、守戒律、护佛法的僧人。
斯里兰卡虽然佛教徒众多,但在朱罗王朝统治期间,和尚们纷纷转投婆罗门教。还能保持严守戒律的僧人极少,而且混得都比较惨,复国之后甚至得去缅甸取经。
朱铭又问了许多锡兰的情况,最终下令道:
“着令僧录司,在全国遴选高僧十人,并携徒二十人,前往锡兰传播佛法。告诉他们,锡兰就是佛经里的狮子国。还有,大明的主要佛派,都得选一个代表。”
“礼部雕刻锡兰国王金印,准备正式册封锡兰国王。”
“另刻五方银印,册封五位大迦叶。其中四个大迦叶,册封给岛上诸侯辖地里的锡兰高僧。剩下一个大迦叶,则册封从大明前去的高僧。大明高僧,长居锡兰国王辖地。等摸清楚情况,广收门徒之后,再去岛上诸侯的地盘传教。”
又问关于学者和书籍的事情,朱铭继续宣布:
“所有愿意长居大明的诸国学者,尤其是来自塞尔柱和绿衣大食的知名学者,礼部通通给一个翰林院官职。”
“遴选一批翰林官和医官,再选一批太学生、医学生,跟各国学者一起翻译海外带回的几万卷书籍。”
“翻译完毕,需要进行验证。”
“尤其是海外医书,多有神怪迷信之说。去除那些错误的,保留各国医学的菁华,最终编写一部融合中外的《大明医典》。”
“涉及其他学问的,也当严格论证和实验。我听说还有一种逻辑学,中国先秦时候的辩学,印度传来的因明学,其实都有逻辑学的影子。但又跟逻辑学不同,这门学问也可以深入研究。”
“程瑀刚才说,还从绿衣大食带回一本《光学之书》。这本书也可以认真研究嘛,跟我大明的光学互相印证,取长补短之后刊印成书。”
紧接着,朱铭又吩咐好生照料马种,对来自各国的良驹进行杂交繁育。
又让正在实习的新科进士,摘抄胡铨的各国记录。除了那些有助于航海的关键信息,其余什么风土人情、海外见闻,都可以抄下来编撰成小册子。
朱铭甚至打算让翰林院,联合各国使者、学者,整出一本《天方夜谭》来。
书里的故事,取材自所有国家,从西边的埃及、塞尔柱,一直到东边的三佛齐、阇婆国。有什么离奇传说、民间异闻,通通可以编进去。
也不说什么鼓励国民出海,至少可以提升国民的眼界宽度。
这本书如果畅销起来,能让大明的官民士子都知道,海外还有无数有趣的国家和有趣的故事。
不要故步自封!
散朝之时,朱铭把胡安国留下,告诉他关于《天方夜谭》的想法。
胡安国问道:“陛下是想让翰林院编一本志怪集?”
朱铭摇头道:“非也。第一,要展现异国情调,涉及诸国的风土人情;第二,遣词造句须得雅俗共赏,尽量用俗语来行文,可以直接讲给乡下的农夫听;第三,各种故事必须是积极向上的,要赞美仁慈、善良、智慧、勇敢、忠诚、勤劳、坚毅。”
胡安国说:“俗语俗到什么程度?”
北宋的大儒在注解经典时,行文已经够俗了,但对于底层百姓而言,很多时候还是看不懂。
朱铭说道:“市井小民平时怎样讲话,这本《天方夜谭》就怎样行文。而且,必须写得有趣。”
“这……恐怕不能让学者来写。”胡安国道。
朱铭突然想到一个人,笑着说:“翰林院把所有故事都编出来,最后交给李邦彦仔细修改。关于各国的内容,他如果读不懂的时候,可以跟各国使者交流。”
“是。”胡安国道。
朱铭继续说:“开篇我都已经想好了,故事发生在天方(泛指阿拉伯地区)某国。有一国王残暴,每天都要纳一妃子,并在鸡鸣的时候杀掉。全国百姓恐惧不已,纷纷出逃国外。宰相已经找不到少女,又担心自己被国王所杀。”
“宰相的女儿聪慧无比,主动嫁给国王为妃。并在每天的鸡鸣之前,给国王讲一个故事。”
“国王为了听故事,就饶恕她一天。于是宰相的女儿,就坚持每夜给国王讲故事,足足讲了一千零一夜。”
胡安国惊讶道:“此书听起来极为有趣。”
第920章 高丽寒门的出路
洛阳,天王寺。
大明迁都之后,朱铭特意把大慧宗杲调来当住持。
朱铭当初攻占成都的时候,就见过大慧宗杲,以及他的老师圆悟克勤。
去年,圆悟克勤圆寂归西了。
大慧宗杲的名气,却是愈发高涨,用名满天下来形容也不为过。
如此高僧,自然要留在京师,方便朝廷进行管理。
北宋时由于士人推崇,禅宗发展极为迅速。他们跟地方官员诗词唱和,相较于佛教其他宗派,自然能得到更多支持。
禅宗又以临济宗影响最大。
在临济宗内部,继续细分为杨岐派和黄龙派。
开封的大相国寺,一直被黄龙派掌控。
历年来,跟黄龙派来往密切的名人,有周敦颐、苏轼、苏辙、曾巩、黄庭坚、王安石、张商英等等。如苏轼、黄庭坚,干脆就是黄龙派的居士。
甚至日本和高丽的禅宗,目前也属于黄龙派。
朱铭觉得百花齐放才最好,于是就出手扶持杨岐派,而大慧宗杲正是关键人物。
“住持,有圣旨到!”
“何必慌张?随我去接旨便是。”
大慧宗杲不慌不忙出去,净手之后整理着装,知客僧人已经把香案摆好。
僧录司的司正也来了,就站在皇帝行人旁边。
等所有僧众就位,行人打开圣旨宣读:“大明皇帝制曰:今有锡兰之国,原为佛经狮子国。国主献佛门三宝,其一为释迦摩尼之佛牙。着令洛阳天王寺,建佛牙塔以供奉,弘扬佛法于帝京……”
圣旨还未宣读完毕,僧众就齐刷刷看向僧录司正手里的玩意儿。
释迦摩尼的牙齿?
“臣接旨!”大慧宗杲双手接过圣旨。
司正把装佛牙的盒子也递上,笑着说:“各国佛经所载的两个佛牙,如今相聚于大明矣。山东那颗佛牙,陛下已传令召回,重新供奉在开封大相国寺。以后洛阳、开封各供奉一颗,两颗佛牙永镇东西二京。”
大慧宗杲即便佛法高深,此刻也激动起来:“此佛门盛事也!陛下天命所归,才能令佛牙汇聚。”
司正又拿出一轴短幅:“这是陛下的御书。等天王寺的佛牙塔建好,让工匠把御书刻碑于塔旁。”
大慧宗杲双手捧过短幅,打开一看却有四字:永镇两京!
传旨官员很快离开,僧众们纷纷围上来。
大慧宗杲把盒子开启,佛牙虽然没啥异象,却也让众人发出阵阵惊叹。
从锡兰带回的佛舍利和佛钵,却是送往了山西五台山。
五台山多个寺庙的僧人,坚持抗金好几年。寺庙全都被烧毁了,还逃到山里打游击,缺衣少食死伤惨重,最终配合大明将士杀回去。
朱铭在收复五台县的当年,就下令拨款建造五台山护国寺,并将护国寺的等级定为十方丛林。
五台山原有各寺庙的僧众,以后都在护国寺修行,一次性就发放了500张度牒。
当然,必须依法纳税!
……
洛阳天王寺还在招工修建佛牙塔,很快就迎来第一批客人。
他们是来自各个邦国的使者,全都跑来看热闹。除了南洋那一圈外,西夏、高丽、日本、大理的使者也来了。
“请诸位不要靠得太近,当隔佛牙有三尺远。”僧人提醒道。
诸多使者排队向前,双手合十念着佛号,眼珠子盯着佛牙一动不动。
高丽使者金允珪喃喃自语:“难道大明真有佛佑吗?”
他礼拜之后默默离开,心情显得无比沉重。
高丽国主王构虽然第三次铲除权臣,从被软禁状态重获自由,但依旧无法彻底掌控朝政。
王构以振兴国祚为借口,仿效大明实行阁部院制,想借着设立内阁和六部拿回权力。可阁臣和尚书的职位,却被各大家族给瓜分。
国王能做的,只是提拔少数寒门官员,在通政院和督察院任职。
勉强获得一些通政、监察之权而已。
渐渐的,这些寒门官员,也被大族给暗中笼络。
堂堂高丽国王,真正能信任的只剩一群太监……
并且,世家大族为了巩固权力,联手提议禁止王室近亲婚姻。理由很简单,不符合儒家伦常。
“高丽使者何在?”一个鸿胪寺官员,跑进天王寺里大喊。
金允珪连忙答应:“在此。”
鸿胪寺官员说:“明日进宫面圣,你好生准备一下。”
金允珪在次日下午,被官员带入皇宫,等待许久终于见到皇帝。
拜见之后,朱铭问道:“你是来划定两国疆界的?”
金允珪说:“我国与大明一直未划界,疆土难以界定。多有那不法之徒,来往两国边境犯罪,恳请陛下派遣官员前往划界。”
前几年,高丽大臣还闹着收复失地,也一直有使者请求大明归还平壤。
现在连口号都懒得喊了,只求早点划界图個安稳。
朱铭问道:“你们想怎么划?”
金允珪说:“西边以大同江干流为界,东边以阔登水入海口(咸兴以南三十里)为界。从阔登水入海口,沿山势起伏划至大同江。”
朱铭也不是太明白,看向殿内坐着的郑知常。
郑知常说道:“大同江有几条支流,当以中支为两国之国界。”
金允珪大怒,指着郑知常说:“你生在平壤,又曾在高丽做官,即便现在是大明官员,又怎能出卖母国之疆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