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穿越指南 第954节
“果然。”耶律大石感慨。
耶律松山说:“明军摧枯拉朽,西夏毫无还手之力。”
耶律大石道:“你带着礼物去出使明国,态度要不卑不亢。告诉明国的朱皇帝,就说我击败了西域最强大的君主,把当初的黑汗国全部纳入治下,还收服了好几个藩属国。我大辽的疆土,并不比明国小多少,今后两国依旧是兄弟之邦。”
耶律大石的态度很客气,做起来却丝毫不客气。
他在高昌回鹘的地盘,增加中央直辖领,并在哈密地区提高常备军的兵额,明摆着是要随时防备大明入侵。
……
洛阳。
朱铭也在读取各种报告,总督赵鼎汇总诸将的建议,希望能够在宁夏安排更多军队。
原因很简单,朝廷制定的宁夏兵额,是在开战之前拿出的。
谁都没有料到,战事会那么顺利,好几万好几万的俘虏或投降,导致西夏军队活下来太多。今后拆分耕地和草场,造反规模肯定比预想中更大,必须提高驻军数量才能迅速扑灭。
阅读完赵鼎发来的报告,内阁的票拟是增加一万,朱铭提笔写道:“野战军增加一万,驻防军增加两万。”
“长江以北地区,罪犯全部迁徙去河西走廊,补充那里逃掉的西夏人口。安定之后,加固沙州、瓜州二城。”
在五代宋初,玉门关就移到了后世的玉门市附近,古玉门关已经沙漠化了,现在沙州和瓜州顶在最前线。
耶律大石需要消化新占地盘,大明这边也需要消化西夏,两国估计还能和平相处好些年。
今后,兴庆府改为银川府。
定州、怀州、静州、顺州、灵州全部降级为县,归为银川府管辖。
整个银川府地区,安排两万驻军。
河西走廊外加黑水城(额济纳旗),今后改为甘肃府,府治设在甘州(张掖),甘肃府各州县驻兵两万五千。
克夷门及附近区域改为定夷府,驻军五千人。
套外恢复西汉名称,设立朔方府,从山西迁徙汉民耕种良田。驻军一万五千人。
河西三城和山西以北少量地区,恢复西汉名称,设立西河府。从山西迁徙汉民耕种,驻军五千人。
其余地区,驻军一万。
西夏的东南部少量地区,即后世的永登、皋兰、白银,划归陕西省的兰州府管辖。
西夏的东偏北少量地区,连同那里的陕西州县,一并划归山西省管辖,即跟后世的山西省大致相同。
西夏的东部少量地区,也划给陕西省。
即把西夏跟北宋对峙的东部防线,那些具有山川屏障的区域,全部拆分划给陕西、山西两省。不但是要防备西夏余孽造反,而且跟汉中划归陕西一样,是从长远考虑做出的决定。
如此一来,八万兵额驻守西夏故地,兵力就绰绰有余了。
此次征讨西夏的数十万军民,正在陆陆续续返回,但还有很多人留在当地。
比如给岳飞、韩世忠运粮的山西民夫,就基本上不用再回家了,全部留在朔方府、西河府种地。都是黄河冲刷出的肥沃良田,军队带民夫们去实地查看,看完之后民夫们都很乐意。
那里的土地,可比山西许多地方的耕地都更肥沃。
有家人的,官府会把家人送过去,连带着种子、农具、耕牛一并送到。
没有家人的,或者没娶妻的,官府会安排女子给他们婚配。西夏全民皆兵抽丁打仗,虽然投降得很快,但也被杀死很多男丁,无数寡妇或孤女等着嫁人。
其余地方,亦是如此,大量军队和民夫留下来。
整个西夏故地,留下来的山陕民夫就有十万。这些民夫全部发给兵甲,随时可以应征作战。
西夏余孽如果作乱,无非也是拉上农牧民造反,十万武装民夫就够他们喝一壶的。
还有大量军粮和牲畜,运去前线没消耗完,也原地截留下来。一些分给迁过去的军民,一些储存进仓库以备不时之需。
河西走廊那边,大量缴获的战马和牲畜,都送去删丹马场进行繁衍。
开封、洛阳的天驷监马场,正在挑选良驹,送到删丹马场去配种。
第970章 不应幕府无班固,早晚燕然刻颂诗
南宋魔幻《夷坚志》的作者洪迈,今年刚满十七岁。
他所在的鄱阳洪氏,前几年被魏良臣拆族迁徙了。家中田产也以极低价格,卖给官府分给底层农民,洪迈因此对大明朝廷极为不满。
不满归不满,前途还是要的。
他以优异成绩从南昌府学毕业,可以直接保送洛阳太学读书,当然也可选择留在江西慢慢考科举。
洪迈才几岁的时候,他爹被赵桓派去联金,结果被金国扣在河北,并且被迫在伪宋小朝廷做官。
消息传到南方,都说他爹做了金人的走狗。
等到大明收复河北,洪迈他爹也南归了,并且被证明没有作恶,还给了一个县令的职务。但依旧谣言不断,让洪迈几兄弟抬不起头。
当时洪迈年仅十岁,吃饭时衣服染了油污,有感而发写诗一首:“一点清油污白衣,斑斑驳驳使人疑。纵使洗遍千江水,争似当初不污时?”
绝对是个才子。
“三郎,可以登官船了!”书童喊道。
丹徒(镇江)港口内有两条官船,即将运输官方物品北上。
像洪迈这种太学录取生,可以沿途免费搭乘官船,并且还有两个随从的免费名额。
亮出江西提学使发的文书,码头上的漕军看了看,便热情无比的把洪迈主仆带上船去。
又有一个腰挎长剑的少年,带着书童疾奔而来。
少年拿出文书说:“越州士子陆游,前往洛阳太学就读。”
“小相公请。”漕军士卒笑脸相迎。
陆游和洪迈被安排在同一個船舱,他们作揖互道姓名来历,各自的随从帮忙铺床叠被。
毕竟都是少年人,几句寒暄之后,他们便熟络起来。
洪迈笑道:“务观几时开蒙的?十五岁竟能入太学读书。”
陆游说道:“三岁就开始认字,正式开蒙应该是五岁。”
“杭州凤凰书院名满江南,务观的长辈又是书院山长,怎不留在凤凰书院继续向学?”洪迈颇为羡慕。
“此去领略二京风物。”陆游笑道。
官船起航,两人相约来到甲板,沿途观赏运河两岸的风景。
刚开始还在聊学问,渐渐就聊到征讨西夏之战。
陆游献宝似的拿出诗作:塞上今年有事宜,将军承诏出全师。精金错落八尺马,刺绣鲜明五丈旗。上谷飞狐传号令,萧关积石列城陴。不应幕府无班固,早晚燕然刻颂诗。
洪迈听罢哈哈大笑:“务观这是自比班固,还想随军出征、勒石燕然啊。”
陆游不但在诗中自比班固,还吐槽征西夏征得太早,没有带上自己做军中参谋,否则早晚要把漠北给收回来。
“吾亦习武。”陆游拍拍腰间长剑。
洪迈只当陆游吹牛逼,把那长剑当成装饰品。
二人在船上同吃同住,都是才子很聊得来,交情变得越来越深厚。
这两条官船,到了开封就停下。
他们需要在开封换船,好在这里官船众多,每天都有发往洛阳的。
换船之后,舱内又多了两人。
一个叫王炎,相州人,今年二十七岁,武将世家子弟。年纪轻轻已考上了举人,却报名跑去读军校。
一个叫王廉清,汝阴人,跟陆游同岁,也是去洛阳读太学。
洪迈听说王炎有举人功名,忍不住问道:“公明兄既为举人,为何要去读那武学呢?”
王炎爽朗笑道:“若个书生万户侯?”
陆游对此大为赞赏:“公明兄豪情万丈,端的好男儿。若非长辈拦着,我也要去读军校。”
王炎说道:“我见你腰佩长剑,也是练过武艺的?”
“练过些微末招式。”陆游实话实说。
命运就是这般神奇,另一个时空的至交,在这个时空也一见如故。
历史上,王炎做过南宋的副相和枢密使,但《宋史》关于他的记述却讳莫如深。陆游在给王炎做参谋期间,写了一百多首军旅诗,却被销毁得只剩十二首跟王炎不相关的。
原因很简单,王炎跟虞允文有矛盾,已经到了势同水火的地步。
当时王炎担任四川安抚使,先招募南方人编为部队。陆游担任参谋官,跟士卒们一起训练,很快在实战中发现,这支部队是有缺陷的。
于是,在陆游的建议下,王炎招募北方人当兵。不但有北方汉人,还有女真、回鹘、党项等各族士兵,号为“义胜军”,练习义胜枪(三棱破甲枪),并且在成军之后屡立战功。
期间,陆游也全程跟着训练,还曾带着三十人亲自杀虎。老虎突然出现,士兵们都被吓愣了,陆游挺枪就给老虎来一下。
杀虎将陆游!
就在一切走上正轨时,王炎突然被调回朝堂升官,紧接着又被贬为知州。王炎称病不赴任,直接被扔去管理道观,几年之后郁郁而终。
王炎经营的义胜军,被接任的虞允文摘桃子。
王炎手下的参谋部,包括陆游在内,也全部被解散。
历史人物都是很复杂的,即便奇男子虞允文也不例外。
尤其是虞允文晚年,位高权重,名利双收,渐渐变得刚愎自用。
《宋史》对此描述得非常隐晦,只在《薛季宣传》里点出虞允文“讳阙失”。
什么叫“讳阙失”?
就是听不进去劝谏,而且忌讳自己的错误。
辛弃疾在《水调歌头·我饮不须劝》中,也非常隐晦的写出“兴门户之叹”,基本可以推断虞允文通过派系斗争把王炎搞下去。
……
“你们都是南方人,恐怕还不知前线捷报,”王炎兴致勃勃说,“几路大军连战连捷,听说已经快要打到西夏国都兴庆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