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搬文阁>书库>历史军事>北宋穿越指南> 北宋穿越指南 第955节

北宋穿越指南 第955节

  陆游大喜:“真的?”
  王炎说道:“自是真的。我也是被捷报激励,才下定决心弃文从武。我大明虽然将灭西夏,但漠北还未定,西域也未平,迟早有一天我能带兵出征。”
  洪迈取笑道:“西夏将覆,看来用不上你这个当代班固了。”
  陆游却说:“等公明兄带兵出征,我就给他做幕僚,参谋军中诸等事务。”
  “欢迎之至,”王炎乐道,“到时候,我做统兵大将,你做军中参谋,一路杀到极西之地。”
  一直没吱声的王廉清,突然说:“我给你们画凯旋图。”
  王廉清的爹,是一个大画家,他自己也擅画。
  四人相谈甚欢,官船在河阴县停靠时,他们还下船去买来酒食。
  “大捷,大捷!”
  “数十万大军围城,西夏国主李仁孝率百官出城投降!”
  “西夏灭了,西夏灭了!”
  “……”
  船上四人正在饮酒,忽听岸边欢呼沸腾,他们连忙出舱去询问究竟。
  在甲板上碰到一个漕军军官,笑着对众人说:“刚有露布传到,西夏已灭。西夏国主和文武百官,全部出城跪降,我军兵不血刃就拿下兴庆府。”
  王炎大呼:“且去饮酒庆祝!”
  “同饮,同饮!”
  “再去沽两坛酒来,今日不醉不休。”
  四个年轻人欣喜若狂,在船舱里喝得东倒西歪。
  他们接下来经过的每个县,城内城外百姓皆喜气洋洋,甚至比灭金的时候还高兴。
  这个时空,没有靖康之辱,北方遭受肆虐的程度有限,并且辽宋两国和平数十年。因此人们对辽金覆灭没啥感触,反而是一直交战的西夏,让北方官民非常痛恨,一旦打仗就征调无数。
  西夏既灭,今后就不用大规模抽调民夫了,老百姓怎么可能不欢喜?
  两日之后,四人在洛阳下船,这种兴奋劲儿还没过去。
  洛阳城内外的许多店铺,都趁机挂出打折的招牌,人们热情洋溢的谈论前线战绩。
  王炎拦住一个路人,问道:“洛阳哪处酒楼最好?”
  路人回答:“有巴楼,前两年刚扩建的,修了足足五层楼。”
  “酒苑叔平无比店,洛中君锡有巴楼”,这是北宋开封流行的民间谚语,多少透露着开封人民对洛阳的调侃鄙视。
  如今大明迁都洛阳,有几个洛阳富商合伙开酒楼,直接取名“有巴楼”反嘲讽开封人。
  王炎请客,带大家去吃酒。
  王廉清看着底楼大堂食客的银碗,忍不住说:“此楼酒食肯定昂贵,吾等皆贫寒士子,就在一楼餐饭即可。”
  屁的贫寒士子,三个出自官宦之家,一个出自武将世家。
  “也行。”王炎无所谓。
  四人还未坐定,就看到一个食客站那儿,口若悬河的讲述道:
  “却听西夏贼将一声喊:爷爷是西夏太尉之侄,谁敢与俺做一场?”
  “我大明将士,怎忍得下有人自称爷爷?当即就有一员小将,从大明军阵中骑马奔出。你们却道那小将是谁?”
  讲到此处居然卖关子,周围食客纷纷摇头,还有人催促他快往下讲。
  那食客继续说:“这员大明小将叫做王俊,军中唤作王开山,乃大将吴相公麾下骁将。却见王开山飞马奔出,大喝一声,吓得西夏贼将肝胆欲裂……”
  听完一出瞎编乱造的故事,陆游问道:“谁认识这王开山?”
  王炎摇头:“我兄长也在军中统兵,却没听他说起过,想来是另一路的猛将。”
  其实这些故事,都是商贾带回来的,从河西走廊回来的商人尤其多,导致吴玠麾下将领居然变得最有名。
  反而是韩世忠、岳飞那一路,距离大明边境最远,他们的事迹还未传开。
  又开始讲了,陆游侧耳倾听,越听越热血沸腾,恨不得从太学转到军校去读书。
  第971章 论功也要讲人情
  对于武将而言,灭国之战是一场盛宴,无数将士可以受赏升迁。
  文官同样如此!
  陕西、山西两省官吏,一个个皆协助后勤有功。有的甚至都不用回京,接到升迁调令之后,立即赶往新成立的宁夏地区做官。
  那些遭到炮击受损的城墙,需要文官组织人手修复,被填平的护城河也要清理出来。
  西夏连年旱灾的原因,还有一个是水利不兴,好多灌渠都严重淤堵,这些也要文官组织人手疏通。
  运出去打仗的军粮,战后并没有原路运回,还有那些缴获的粮草,各城都留下一些在仓库里。这是为了方便文官以工代赈,无数西夏百姓家无余粮,正好招募他们进行各种工程建设。
  海量的物资留在宁夏,新赴任的文官可以随意调用。
  就看有哪些家伙忍不住伸手,反正朱铭派了御史过去巡查。随便捞点是查不出来的,那属于“正常损耗”,但谁要是捞得脑满肠肥,那就怪不得朱皇帝太残暴了。
  ……
  翰林院。
  一个官员走进文史馆,拍手喊道:“西夏史料即将运回洛阳,懂西夏文字的都来报名,朝廷即将编修《西夏书》。不懂西夏文字的,也可以来报名,有几個西夏官员会来翰林院修史。”
  连喊两遍,陆陆续续出来十多个史官。
  随着大量海外书籍被带回,以及编撰辽金两国史书,还有编修各种官方书籍,翰林院再度被拆分细化。
  甚至,朱铭把太医馆也并进来。
  如今翰林院的完整馆系如下:文史、天文(包括地理)、艺术、医学、农学(包括畜牧)、数理(包括数学、物理、化学、工程、机械)。
  六大馆系之下,又继续细分。
  比如艺术馆,就分为绘画、音乐、雕刻等科室。
  也有互相交叉的,比如农学家,需要兼修天文地理知识,甚至还要懂得水利。而地理学家,也要兼修数学、物理等知识。
  翰林院的一把手叫“翰林大学士”,官阶为正四品。
  六大馆系的一把手叫“翰林院某某馆正”,官阶为正五品。
  有极强功利心的翰林官,早就上下活动外放出去了。
  如今留下来的,大多数都在安心搞学术,整天不愁吃喝还有身份面子。
  塞尔柱学者安瓦里如今很忙,他在文史、天文、医学三馆做顾问,帮忙翻译相关学术著作,并拥有正六品的翰林官阶。
  “外面有什么喜事吗?”安瓦里问。
  赵士樽走进屋里说:“西夏被灭国了。”
  安瓦里惊道:“听闻西夏拥兵数十万,这么快就被灭了吗?”
  赵士樽笑道:“我大明出兵六十多万,天下哪有邦国能挡得住?”
  安瓦里惊叹连连。
  塞尔柱虽然号称西方霸主,但把各属国也拉来打仗,一次性投入二十万兵力就顶天了。
  哪有动辄数十万的道理?
  安瓦里不但学会了汉语、汉字,而且从去年开始阅读中国史书,不明白的地方他在翰林院可随便请教。
  至于赵士樽,前宋宗室一个。宋朝覆灭时,赵士樽老实待在家里。
  他既没有南下投奔宋徽宗,也没有北上投伪宋小朝廷,而且对文学和历史也颇精通,于是被朱国祥扔到翰林院做官。
  安瓦里说道:“中国的史书,我还没有看到西夏。这个国家是怎么出现的?”
  赵士樽大略讲述说:“西夏皇帝的祖先,本来是唐朝的蛮夷部落。后来唐朝给予他们土地,还让西夏酋长做了官。大唐四分五裂之后,西夏的党项族趁机壮大,并在宋朝的时候建国称帝。”
  安瓦里大概听懂的,大唐就类似完整版的塞尔柱,宋朝则是现在的塞尔柱。而西夏,则是塞尔柱分裂时出现的苏丹国。
  因此,大明征讨西夏,不算侵略扩张,只不过是收回失地。
  安瓦里还不知道塞尔柱大败的消息。
  跟他一起出使大明的宰相穆勒克,早就已经回去复命,并且参加了卡特万之战。
  而且,穆勒克还是塞尔柱大军的副帅,负责指挥当时没进山谷的部队。他亲自带队冲锋想要救出桑贾尔,却终究还是失败了,独自骑马逃跑不知去向。
  “赵先生,这个字是读狄吗?”安瓦里不再谈西夏,而是拿着《资治通鉴》请教。
  除了周边国家的使者,其余海外使者对西夏灭亡没啥概念,只当大明又灭了一个邻近小国。
  此时此刻,常驻洛阳的大理、日本使节,已经在四方馆里吓尿了!
  照这个趋势下去,大明会不会攻打他们?
  赵士樽凑过来一看,说道:“这个字不能读狄,应该读悌。祖逖北伐。祖逖是东晋时期的大英雄,跟他有关的成语有好几个。闻鸡起舞、先吾着鞭、中流击楫,讲的都是祖逖。”
  安瓦里又问:“有如大江是什么意思?”
  赵士樽道:“一去不返。”
  他似乎嫌这样解释太累,干脆把文章大意全部讲出来:
  “祖逖是范阳人,少年时就有大志……当时晋室携百官南渡,祖逖却要收复中原。他向皇帝请愿,皇帝给他封官,却只给他一千人的粮食和三千匹布。”
  “祖逖带着随从百余人,就这样渡江北伐。船行至江中,祖逖击打船桨说:如果我不能扫清中原收复失地,就如这大江一样一去不回。他在淮阴打造兵甲,招募到两千多义军,说降中原一些互相攻打的势力,一战击败石虎五万大军,果真是收复了中原……”
  “可惜,就在祖逖想要率军杀过黄河时,东晋皇帝派来大都督,夺走祖逖的军队和地盘。祖逖忧愤而死,他收复的国土也再度沦丧。”
  安瓦里拿着大明简易地图,在赵士樽的指导下,对比当时的地名,搞清楚祖逖的北伐路线。
  良久,安瓦里叹息:“祖逖果然是一位大英雄。”
  赵士樽笑道:“当然是大英雄。第二批被请进武庙的先贤,祖逖排在第一位。陛下亲自题词评价:中流击楫者,华夏之英杰,千秋之典范也。听说在洛阳武学里,军校生必须背诵祖逖北伐一文。”
  安瓦里认真阅读此文,并把几个成语抄写下来,非常高兴自己又学到了东西。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