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穿越指南 第1044节
现在,采邑制。战团被塞尔柱打崩,小亚细亚沦陷,兵头子们成了封建领主,并以他们为核心抵抗外族、收复失地。
靠着封建领主浴血奋战,东罗马硬生生挺过来了。
此时的东罗马,才改朝换代几十年而已。
王朝开创者,便是一个兵头子。
他通过联姻一步步壮大,做了皇帝又开始集权。此后的几任皇帝,一直致力于集权,全都迎娶外国公主,大力提拔外籍官员。
甚至就连皇帝打仗,也随时把皇后带在身边,害怕外籍皇后遭到暗算。
而且东罗马的采邑制,还跟西欧那边不同。
虽然大部分领主都在搞父传子那套,但至少在名义上,只能由贵族本人终身治理,领地不得私自转让和世袭。
一旦领主死亡,皇帝有权收回封地——就看收不收得动。
阿克苏赫提笔写道:
“在桃花石之地,大明王朝之前是宋王朝,宋王朝之前又是唐王朝。”
“唐王朝早期和中期的军事制度,类似罗马的军区制。唐王朝的后期,类似罗马的战团制时期。唐与宋之间,又有一个五代时期,类似罗马的军团制向普洛尼亚制的过度时期。”
“而建立初期的宋王朝,跟现在的罗马极为类似。存在大量军功贵族,影响着宋朝皇帝的统治。”
“宋皇帝通过提拔文官,以及设立实权新官职,将旧官职渐渐虚化,成功瓦解那些老旧的军功贵族。”
“本朝一直在迎娶外籍皇后,一直在提拔异国、异族官员,但这些注定都是外人。包括我本人在内,我出身于突厥奴隶,在罗马没有自己的根基,无法改变军功贵族世袭封地的现状。所以,罗马应该学习宋王朝。”
“第一,改革教育,整合哲学、文法和修辞等各类学校。在学校加入更多的忠君思想,不断强调皇帝是神的捍卫者,是人民真正的统治者和保护者。中国有一种‘尊王攘夷’思想,就是所有人民,包括贵族和神职人员,都必须无条件效忠皇帝,而皇帝则保护国家和人民不受异族侵害。”
“第二,重建罗马皇家近卫军团,加强中央军队的实力,寻找合适机会收回封地……”
“第三,收回封地之后,用中央培养的文官来治理。又或者,在一次对外大捷之后,携战争胜利之威,往贵族封地派遣少量文官,不过这样做的前提是中央军足够强大……”
朱铭要是知道阿克苏赫的政治见解,绝对会被搞得哭笑不得。
他想让东罗马支棱起来,挡住四面八方的进攻,遏制天主和沙漠两大宗教扩张。
却哪里能够想到,阿克苏赫竟然建议东罗马皇帝学习铁血大宋!
朱铭认为十字军和沙漠教,才是东罗马的头号敌人。
但实际上呢?
对于东罗马皇帝而言,拥有宗室和外戚身份的贵族领主,才是真正能威胁到统治的头号大敌。
事实也是如此,眼下这个东罗马王朝,再过几十年就会被宗室篡位。
一个靠联姻和军队而夺权创建的王朝,最先要防备的便是自己的同类人。
连续几代皇帝,死活不娶本国女子为皇后,且特别喜欢任用外国官员,这些举动已经足以说明问题。
阿克苏赫对《资治通鉴》如获至宝,打算弄回去翻译为拉丁文字。
他自己是突厥奴隶出身,却又推崇“尊王攘夷”思想。
东罗马皇帝的继承极不稳定,甚至纯从法理上来讲,皇帝没有资格传位给后代,这跟现状产生了极大的割裂。
阿克苏赫认为,必须通过思想改革,加深东罗马皇帝的权威,并且赋予皇帝世袭的理念。
阿克苏赫继续写道:“如果中央无法收回封地,皇帝可以跟贵族们妥协。即,皇帝承认贵族领主的世袭合法性,贵族领主承认皇帝的世袭合法性。皇帝不可再被贵族联合罢免,任何觊觎皇位的行为都视同叛乱。这种理念很难被学者和人民接受,因此在传播的时候必须用异族和异教威胁他们。稳定的皇帝和贵族,可以帮人民抵御异族和异教徒。多多宣扬异族、异教的残暴,收买一些学者帮忙鼓吹……”
第1060章 朱康要自立建国了
钱琛果然是个官迷,说话和走路都不利索了,居然还跑来参加御前会议。
此刻坐在椅子上,整个脑袋有些歪斜,嘴巴也显得有点歪。
李含章说道:“这是豫王今年的第三次请奏,臣等实不敢过多言论,但吞并安南、恢复交趾的时机确已成熟。”
胡安国说:“最近一届科举,安南选了三位士子,来洛阳参加礼部会试。虽然悉数落榜,却都被留在太学读书,此事传回安南之后,那里的士林极为轰动振奋。若是朝廷吞并安南,可挑选安南的一些中枢大臣和地方官,调来汉地担任地方佐官、属官和翰林官。如此,就能分化瓦解安南文官,减小兼并安南的政治阻力。”
“豫王除了带自己的亲兵之外,还可带着安南一些主力南下,”张镗建议说,“拿下占城之后,就把安南主力留在那里,把将士的家属也接过去。如此,就腾出了安南的军队和土地,用来安置朝廷调去安南的驻军。”
魏良臣说:“等过几年安南时局稳定,朝廷在那里有治理基础了,就以摊丁入亩来引蛇出洞,狠狠杀一批心怀不满之人。”
听到众人纷纷发言,说话不利索的钱琛,只能提笔写字表达意见。
但他写字的速度也变慢了,而且写出来的字并不美观。
一时间,钱琛心灰意冷。
他不着痕迹的收起字纸,重新写下四个字:臣请致仕。
招来太监拿过去,放在朱铭面前。
朱铭提笔回复:可在家静养一阵,卿当能康复。
钱琛看完,心下感动,官家还是关怀爱护自己的啊。
他决定再休息一个月,如果依旧说话不顺畅、写字不利索,那就真得下定决心抱病退休了。
会议结尾时,朱铭做出决策:
“豫王请求给予岭南移民,但广东的失地农民,优先充实广西的蛮荒之地。福建一直地少人多,据福建各级官员奏报,那边的佛寺又有死灰复燃之兆,许多没有土地的青壮又开始做和尚。”
“着令,福建省府州县官员,严格遵照朝廷确定的寺庙限额。严查民间违规修建的寺庙,以及官定寺庙的无度牒僧人,勒令那些非法僧众还俗并强制移民占城!”
大明豫王、安南摄政王朱康,迫不及待想要攻略占城自立了,而且还请求大明朝廷给予一些汉族移民。
因为现在正是夺取占城的大好时机。
就在去年,真腊吴哥王朝的军队,一举攻取占城首都,杀死占城国王全家。
而且,这次跟以前不一样。
真腊军队没有抢一把就走,也没有扶立傀儡国王。他们正在继续攻打宾童龙,想要吞并占城全境,根本不顾宗主国大明的警告。
占城不但以婆罗门教为国教,政体也跟印度那边相似,有许多国中之国(土邦)。
现在奋起抵抗真腊入侵的,是占城的宾童龙国王(土邦王公)阇耶诃黎跋摩一世。
如果大明不出手,按照正常历史发展轨迹,阇耶诃黎跋摩一世再用两年时间,就能击退真腊军队而自立为王,建立起一个(占城国)宾童龙王朝。
并且他的子孙,还率军反攻入真腊首都,杀掉真腊国王且大肆劫掠。
此时此刻,真腊军队和占城土邦军队,已经鏖战厮杀了半年多时间,只要朱康带兵过去就能一锤定音。
……
原先在安南辅佐朱康的首席文官,已经戴罪立功回到汉地任职。
如今辅佐朱康的文官叫向子諲,同样是一位获罪官员。
他跟宋徽宗一起流放湘黔交界,由于提前完成人口充实任务而复官,虽然没有官复原职但还是做到了知府。
“向先生,朝廷总算回复了,”朱康喜滋滋把向子諲叫来议事,“官家允许本王率军南下,攻取占城建立实封藩国。而向先生只要做好后勤,再盯住安南不生乱子,就能成为交趾省第一任左布政使。”
向子諲闻言大喜:“恭喜殿下!”
“哈哈,同喜同喜。”朱康心情愉快。
向子諲问道:“改安南国为交趾省,朝廷还有什么安排?”
如今的电报天线,最南只铺设到广州。
朱康拿出来自广州的电文说:“左布政使自然是向先生,右布政使从安南大臣当中选取。交趾省三司官员皆如此安排,各司主官由朝廷选派,各司副官则为安南大臣。下面的府县官员也一样,尽量在吞并安南时平稳过度。一些没捞到职务的安南官员,则送到汉地去做翰林官、地方佐贰官和属官。”
向子諲微笑点头:“朝廷如此安排,若再派一支军队驻扎,则吞并安南就十拿九稳了。”
“雨季一过,气候凉爽,朝廷就会调来军队,”朱康说道,“随后过来的,还有朝廷选派的官员。大军出征,应当师出有名,朝廷已经谴使斥责真腊。我这里一直按兵不动,真腊国王必然更为嚣张,等过了雨季我立即率军突袭。筹备粮草之事,还须仰仗向先生。”
向子諲拱手说:“责无旁贷!”
……
真腊吴哥王朝的国王苏利耶跋摩二世,此时就在占城首都毗阇耶(位于越南平定省南部地区)。
修建吴哥窟,只是这位国王的功绩之一。
活着的时候,吴哥窟是他的宫殿。死了的时候,吴哥窟是他的陵墓。
此人原本只是王室旁系贵族,跟王位继承权完全不沾边。
他趁着真腊内战而举兵自立,在统一全国之后,不断发动对外战争巩固权力、提升威望。
四面八方的所有邻国,他全都跑去打了一个遍,把真腊王朝的国土面积,扩张到空前绝后的宽广。
面对乘船而来的大明使者,苏利耶跋摩二世辩解道:“占城屡屡侵犯我国领土,我此次出兵,只不过是报仇而已。”
使者大怒:“胡说八道!去年被你杀死的占城国王,他在继位之初就叛乱四起。他镇压国内叛乱都困难,哪有时间去入侵邻国?反倒是你,这几年朝廷多次警告,你却一意孤行不听皇命。如今竟然杀了占城国王全家,霸占着占城国都不肯走,你究竟想要做什么?”
苏利耶跋摩二世连忙惶恐跪下:“天使息怒,小王很快就撤兵。但前线将士需要安抚,请天使耐心等待。”
大明使者哪有时间慢慢等着,只在毗阇耶逗留一个月,就带着苏利耶跋摩二世的贿赂离开了。
宗主国的使者接受贿赂,这让苏利耶跋摩二世更加有恃无恐。
他已向西征服罗斛(泰人)和南奔(孟人),把这两个国家收服为藩属国,南部领土直接跟灭亡前的三佛齐接壤。
他又跟北边的金齿国达成互不侵犯协议,金齿忙着入侵蚕食大理国,已经两三年没有南下袭扰真腊了。
安南在朱康的统治下,一直忙于内政和裁军,同样没再跟真腊打仗。
如此种种,让苏利耶跋摩二世产生了一种错觉:他已经打遍整个东南亚无敌手,而且大明忙于西域和南洋战事也管不了他。
不过嘛,大明还是得尊重一下。苏利耶跋摩二世叫来书记官:“给各部将领传令,雨季一过,立即全力攻城,一定要把宾童龙拿下!”
宾童龙城又叫毗罗补罗,港口位于巴达兰角。
苏利耶跋摩二世非常郁闷,他把占城的国都攻占了,却始终拿不下一座土邦城市。
宾童龙国王和军队都跟疯了一样,死守城池怎也不投降,反而把真腊军队拖到雨季造成严重减员。
就那一座城!
只要攻占宾童龙,他就能吞并整个占城国,这次说什么也要顶住压力以建全功。
冬天,雨季过去,干季来临。
苏利耶跋摩二世亲自前往宾童龙前线,发起一次次的攻城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