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搬文阁>书库>历史军事>北宋穿越指南> 北宋穿越指南 第1064节

北宋穿越指南 第1064节

  赵佶说道:“人员和物资太多,船只调派起来难免出错。或许是沅州那边新调了一批船,有多余的就先运过来了。又或者是船只本来就够,因为纤夫不足才少运,现在把纤夫调来给补上了。南岸还有一大片山地可住,不过要先清理荆棘草木,赶紧带他们过去看地方吧。”
  两人不敢怠慢,亲自坐船过河,同时派吏员去引导船队靠岸。
  他们跑过去时,已经有官吏下船。
  “紫色便服!”赵佶心头一惊。
  陈贵璞连忙加快脚步:“镇远县令陈贵璞,拜见诸位相公。”
  穿紫色便服的官员很年轻,看起来只有四十岁出头,作揖回礼说:“我乃东路军后勤副总管、兼云南首任左布政使杨稷,专门来此指挥调动人员和物资,可能会在镇远县逗留很久。”
  “这些都是即将设立的云南省官吏?”陈贵璞看向杨稷身后。
  杨稷解释道:“并非全是云南官吏,还有一些贵州官吏。等安置军民之后,贵州也会设省。仿照交趾省故例,左布政使由汉官担任,右布政使由当地土官担任。前面的大军,实际占领一个地方,我这里就派相应官吏过去安置军民。”
  除了这条路线,四川和广西那边,也有官吏正在半路上。
  比如贵州首任左布政使,就是从四川南下的。而云南右布政使,则是走广西那条道。
  云贵两省的都指挥使,此次皆带着辅兵作战。那些辅兵由退伍士卒和民兵构成,打完仗就跟指挥使们一起留在云贵。
  说了几句,杨稷转身招呼,越来越多官吏下船,还有好多民夫搬运物资登岸。
  陈贵璞低声嘀咕:“这么年轻就做布政使?怕是大有来头。”
  赵佶摇头说:“没听说过这名字。”
  陈贵璞猜测道:“可能是哪位勋贵的子侄辈。”
  杨稷是大明第一届科举的榜眼,而且还是四川人,属于势力强大的“四川派”——准确来讲是“川陕派”。
  他之前已经做了右布政,这次是主动请缨,前往云南担任左布政使。
  等官吏下船得差不多了,陈贵璞、赵佶两人热情上前,带着他们去扎营的地方清理荆棘。
  队伍当中,一个又黑又瘦的中年官员,总是让赵佶感觉非常面熟。
  他不动声色的反复打量,却发现对方也在关注他。
  两人的脸上都露出疑惑之色。
  “就是前面那片山坡,”陈贵璞指着远处,“山下一些土地,已经垦荒耕熟了。今后再有移民过来,就让他们去山坡开垦。那里坡度不大,离河也不远,不管是开荒还是扎营都很适合。”
  杨稷到了地方还算比较满意,开始正式分配工作。
  他接连点了好几个官员的名,终于轮到那个古怪的中年官员:“赵司农,劳你带一批民夫从东边清理。”
  “遵命。”中年官员作揖。
  赵佶连忙转身避开,心中掀起惊涛骇浪。
  姓赵,又是劝农官。
  大明朝廷为了彰显正统性,自然要宣扬前宋末帝做本朝官员的事情,赵佶即便躲在南边也听说过无数次。
  难怪看起来那么眼熟!
  只不过比以前更瘦了,皮肤也变黑了,而且蓄起了胡子,再不见当年的怯懦,浑身透出一股子干练。赵佶想哭,且又想笑,更多的却是恐惧。
  他故意避开赵桓负责的方向,跑去另一边帮忙。本想干一会儿就回家,还没走就被杨稷叫去,问本县能否弄些新鲜蔬菜来。
  “蔬菜有,我这就去办。”赵佶借机开溜。
  他快步疾奔回岸边,赵桓竟追上来喊:“老先生留步!”
  赵佶浑身僵硬,硬着头皮转身作揖:“拜见赵相公,且借一步说话。”
  两人避开靠岸的船只,来到附近没人的地方。
  赵桓低声道:“爹?”
  赵佶苦笑:“相公莫这样喊,当心被人听去。”
  赵桓对自己这个爹,其实没啥好印象,甚至可以说有些怨恨。
  但时隔多年父子相逢,千头万绪涌上来,一时间什么都不重要了。
  “你怎在镇远县做押司?”赵桓问道。
  赵佶回答:“被流放来的,我在本朝做官贪了点钱。”
  赵桓更加惊讶:“你还在本朝做过官?”
  赵佶难以启齿:“逃难时遇到一个山贼,我为了保命,就献计让那山贼攻打县城,谁知最后把府城也打下来了。继而投了朝廷,论功行赏便得授小官。”
  “大明没有招安过贼寇啊,更何况还是攻占府城的贼寇,”赵桓越听越迷糊,随即猛然醒悟,“你是造自己的反?”
  赵佶连忙提醒:“小声一些!”
  赵桓愈发感觉离谱,也懒得问其细节,转而拉家常道:“你这些年过得还好吧?身边怕是缺人照料。”
  赵佶说道:“还行。那山贼的母亲,做了我续弦妻子,还给你生了四个弟弟妹妹。”
  赵桓:“……”
  赵佶又问:“你那些兄弟姊妹过得怎样?”
  赵桓说道:“回京述职时,去看望过他们两次。日子都还过得不错,谈不上富贵,却也是小康之家。毕竟有许多姊妹做皇妃,她们时常派人送钱接济兄弟。三弟却是疯了……”
  “疯了?”赵佶一怔。
  赵桓解释道:“三弟最初极为富裕,靠着卖画就能赚钱。但他留恋秦楼楚馆,往往一掷千金,还不怎么管妻儿。后来被妻儿赶出家门,就渐渐脑子不灵光,经常疯疯癫癫的,但画技却因此开宗立派。我在开封街头寻到三弟,他似乎还认得我,笑嘻嘻拉着我去游玩艮岳。那言行举止,就似……就似一个乖戾的孩童。”
  赵佶沉默不语。
  赵桓继续说道:“我此去云南,主管一省农事,过几年可能会升回朝堂。”
  赵佶叹息:“你也不容易。若到了朝堂,须小心做官,不可卷进那些纷争。你身份如此特殊,一旦被政敌攻讦,稍不注意就有大罪。”
  “我……孩儿省得。”
  赵桓先是扭头看向四周,确定无人再掏出一个竹筒。
  竹筒还刷过漆,赵桓拔开盖子,取出两张大明宝钞:“孩儿这些年做官,本本分分不敢有贪污之举。又有妻儿要养活,存的钱也不多,这一百贯父亲且拿去……不要忙着推辞,给弟弟妹妹买点吃的穿的,父亲现在那个家,孩儿不便去做客。我们父子俩,今后恐怕也不会再见面了。”
  “唉。”赵佶叹着气把钱收下。
  赵桓转身离开。
  这一转身,今后便是陌生人,接下来几天再碰面也互相不认识。
  赵佶目送儿子远去,回望远山碧空,此身恍若隔世。
  第1080章 贵州设省
  自湘西到黔东,那些交通稍微便利之地,汉族比例其实已远超北宋。
  这不仅是因为大明持续流放犯人,钟相作乱湖南的影响也很大。
  那些跑得快的湖南大族,纷纷举家涌向湘西、黔东,思州田氏能迅速扩张,主要就是招揽了湖南难民。
  同样的,历史上播州杨氏能做大,也是因为趁机招揽四川难民——南宋末年吃了一波红利,在北宋末年同样吃了一拨。甚至播州杨氏的辖区,还在南宋捞到举人名额,播州、遵义等地接连考出好几位进士。
  此时赵佶所在的镇远县,如果换成另一个时空,南宋第一女画家宫素然,应该可能就生活在这里。
  从河北一路举家逃难过来的!
  更远的地方就没啥汉人难民了,再逃也不会逃到遍地蛮夷之所在。
  镇远县往西是蒋州(凯里),那里的吴氏酋长还挺配合,主动提供地方给明军做兵站、粮站。
  因此开路先锋叶铁没有拿他开刀,选择把不听话的姜氏酋长干掉,发兵直接占了犍州(麻江县)安置军民。
  更往西,叫做侯州(贵定)。
  侯州的酋长也姓罗,南宋年间被水东宋氏吞并,如今却还活得比较滋润。
  叶铁率军抵达侯州,不论是安排啥任务,罗氏酋长都认真办理,因为他还要靠朝廷来抵挡宋氏。
  “若在此安置一千五百军民,罗首领愿意接纳吗?”叶铁直截了当发问。
  “愿意,当然愿意,”罗氏酋长躬身问道,“不知朝廷怎样安排?”
  叶铁按照政策说道:
  “侯州的名称不改,只改羁縻州为半羁縻。朝廷安排一个指挥使过来,专管汉族军民。你则担任侯州知州,专管本地土著。你不得擅自用兵,若逢战事,须奉命征召土兵,听汉人指挥使的调遣。”
  “还有,让出州城附近的土地,给迁徙过来的汉人军民耕种。”
  “也不白要你们的地,朝廷会赐给你们耕牛、农具和种子,还会教你们怎样使用农具,怎样耕种玉米和红薯。”
  这位罗氏酋长当即答应:“我听朝廷的!”
  他虽然失去了一些权利,但只要汉族军民迁来,水东宋氏就不敢往这边扩张了。
  相比而言,叶铁刚才所说的办法,可比宋氏抢地盘要文明得多。
  而且,叶铁口中的所谓指挥使,也不是什么正规职务,治下移民多为老百姓,平时半耕半种做民兵而已。
  类似明代贵州的屯田千户所。
  朱元璋、朱棣父子消化贵州,便是在关键据点屯田安置,设置大大小小的千户所、百户所。
  接下来的几百年,便以屯田据点为中心往外扩张,汉人不断繁衍增加的同时,附近那些蛮夷也渐渐汉化。
  甚至朱厚照时期的贵州布政使,都还可怜巴巴受土司的窝囊气。
  当时安氏、宋氏两大土司,一个在贵阳西边,一个在贵阳东边,出城不远就是遍地蛮夷。
  现在的安氏,地盘比朱元璋时期更大,对外自称什么“罗氏鬼国”。
  其地盘,西到毕节,东临遵义,北至叙永,南括六盘水。
  十多年前被明军打了一顿,四川又持续向南移民扩张。如今,叙永和古蔺的核心区域,已经被汉人移民给占据。
  留下的那支播州杨氏,也借机往西扩张地盘,把后世的遵义市区及其西郊,从罗氏鬼国手里给夺过来。
  现在的情况是,由于剩下的罗氏鬼国地盘太过蛮荒,大明朝廷和宋氏、杨氏都无力再攻占。而罗氏鬼国蛮夷也打不出来,因此各方地盘趋于稳定,那些蛮夷被迫接受朝廷册封。
  朱铭采用当初在黎州的做法,一口气封了三个“都大鬼主”,又封了足足十多个“大鬼主”、几十个“鬼主”。
  这么明显的离间分化之计,虽然没能让蛮夷内讧厮杀,但也实质上把罗氏鬼国搞得分裂。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