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搬文阁>书库>历史军事>北宋穿越指南> 北宋穿越指南 第1112节

北宋穿越指南 第1112节

  当地文武官员想要跟随,被朱国祥打发回去办公,只留下文武主官全程陪着。
  次日,事先进行局部戒严,扬州文武引着太上皇闲逛。
  扬州知府叶义问的政绩还不错,否则也不可能调来这里当官。
  但军事方面肯定不行。
  历史上,他成功预测金兵南下,建议南宋朝廷早做准备。结果完颜亮真来了,南宋君臣认为他通晓兵事,于是让他督师抗金。
  他说起来头头是道,真正掌兵却各种骚操作,很快就被罢官扔去提举道观。
  登上扬州北城楼,叶义问指着城外说:“扬州这些年愈发繁华,但人口多了不便管理。臣拟增筑北面城墙,并规整新城区的街道,只要成功留任就可动工。”
  “为何需要留任才能动工?”朱国祥问道。
  叶义问说:“跟那些百姓谈搬迁安置就花了两年时间,臣三年任期将满,须得留任才可执行。否则的话,下一任知府来了,还得重新再谈过。”
  朱国祥听得明白:“城外多有不听话的富户?”
  叶义问点头:“除了富户,还有官宦人家。大明第一科进士李易,其家宅和田产就在那边。李家人已经谈妥了,给他们置换南郊一片地皮。被迁走的南郊百姓,一些搬去更远的乡村安置,一些愿意进城就分给房屋。”
  扬州的情况比较特殊。
  北宋的扬州城,面积比唐代扬州城更得小。
  五代时这里被屠城洗劫好几次,甚至连大片城墙都被扒了。后周时又毁一次,重建和增筑时都面积不大。
  随着人口日渐增多,城外房屋乱七八糟毫无规划,早些年甚至还有大片耕地。
  而且官员和富商家庭也极多,拆迁工作极为困难。
  不仅如此,扬州城外还有军队驻扎地。想要拆迁,还须获得兵部批准。
  叶义问说:“臣在增筑扬州城的时候,打算恢复唐代罗城那一片,直接让扬州城区面积翻倍。扬州有钱也有人,完全可以那样增筑。”
  朱国祥微笑点头,并未多说什么。
  按照叶义问的增筑之法,扬州的城区面积,将一跃超过省会楚州城。
  那个时候的扬州,才是完全体的扬州,而非现在这样城市拥挤,放眼城内城外各种脏乱差。
  逛了一阵,朱国祥想游玩瘦西湖。
  结果扬州没有瘦西湖,只在主城西北有几片水洼,而且水洼之间还没彻底连通。随着附郭居民变多,大量生活污水排入,水质恶化隔老远都能闻到臭味。
  朱国祥站在自己心心念念的瘦西湖旁,捂鼻看着那浑浊不堪的水洼,美好幻想如玻璃般瞬间碎裂一地。
  老子的瘦西湖啊!
  朱国祥痛心疾首的对叶义问说:“确实该借着增筑城池,好生整治一番。堂堂扬州,怎能这般模样?这几片水洼,也可以连成一片,种些藕荷以娱百姓。杭州有西湖,扬州也可以有瘦西湖。”
  叶义问大喜,当即让人拿来纸笔,请太上皇题写“瘦西湖”三个大字。
  有了太上皇的墨宝,他留任扬州知府就稳了,一切拆迁工作也能更顺利,包括说服兵部拆迁扬州军营!
  朱国祥又问:“二十四桥在何处?”
  “那边。”叶义问指着西边。
  唐代的二十四桥,就在扬州西城墙外,如今已快要变成郊外了。
  二十四桥附近,到处是随意搭建的民居。
  哪还有半点诗情画意?
  太上皇突然就不想逛扬州了。
  第1128章 资本主义萌芽?
  试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朱国祥还未离开扬州,梅雨季节就来临了。
  梅雨挺浪漫,有风湿病除外。
  沈有容和另外两个太上皇妃,默默忍受着风湿疼。但很快被朱国祥发现,只能派侍卫先送她们北归,等梅雨季过了再来南方汇合。
  沈有容在北方的时候,风湿病一直不严重,甚至都没怎么当回事儿。可到了扬州,被梅雨一激,疼得翻来覆去整宿睡不着。
  时晴时雨。
  朱国祥坐在凉亭之中,迎面吹着微风,环顾周围景色。山上的寺庙,山下的城池,还有那隐约可见的运河,全部笼罩在朦胧烟雨之中。
  这感觉太惬意了,仿佛自己置身于一副山水画。
  待得雨势稍歇,天地更加澄净。朱国祥兴致愈隆,踩着打滑的泥泞山道,跑去山下学苏轼醉酒卧舟。
  他一脚深一脚浅的下山,好几次差点摔倒,看得陪同人员心惊不已。
  偏偏太上皇还不让旁人搀扶,非要自己拄杖徐行。
  谨慎了两辈子,朱国祥难得任性一回。
  一直在扬州逗留到梅雨季过去,队伍终于启程继续往南。
  长江突发洪汛,众人在瓜州镇又停半月。继而从瓜州渡过江,朱国祥留在润州(镇江)城不走,打听到今年洪灾不严重才继续南下。
  一路游玩到了苏州,沿途城镇多有纺织作坊,规模最大的竟雇工好几百,这个发现让朱国祥非常高兴。
  他在苏州接见官员,问起江南这边的具体情况。
  苏州知府陈在庭是四川仁寿人,他对朱国祥说:“改稻田为棉田者,随着朝廷放宽限制,这几年是愈发的多了。即便棉田的赋税更重,农民种棉花的收入,也至少比种稻子高两三成。现在棉田赋税也降了,跟稻田赋税一样,农民种棉就赚得更多。”
  朱国祥是专业人士,点头赞许:“棉稻赋税一致最好,朝廷不能用税收来扰乱农事。”
  棉稻赋税如果不同,不但官府收税混乱,农民种田也拎不清。
  不同区域,不同土壤,怎么耕种应该因地制宜。
  如果平时舍不得施肥,又或者地力较贫的土地,最佳耕种方式是两棉一稻。即种两年棉花,再种一年稻子,再种两年棉花……如此交替循环,只在种稻时施以粪肥、豆粕,在培养地力的同时还能减少病虫害。
  如果舍得多施肥,又或者极为肥沃的农田,则可以三棉一稻。
  亦有农民,喜欢一棉一稻,甚至轮种麦子或油菜。
  这么复杂的种植方式,如果朝廷给棉田收重税,必然打乱农民的耕种计划。
  一刀切,要不得。
  朱国祥又问:“大量改种棉花,粮食可以保障吗?”
  陈在庭说道:“洞庭湖周边区域,稻米产量逐年增加,可以填补江南粮食空缺。而且,这几年从海外运来的粮食也变多了。”
  以前海贸不那么卷,商贾看不起买卖粮食那点利润。
  但现在海上贸易竞争激烈,越来越多海商愿意贩运粮食。虽然赚得没那么多,但只要错开粮食丰收季节,运到沿海各省贩卖是稳赚不赔的。
  其中甚至包括台湾!
  历史上,台湾在清朝中期得到大开发,那里的粮食根本吃不完。清政府对台湾管控严格,但依旧挡不住台湾粮食外运,甚至经常有走私到天津售出的记录。
  什么海上漕运风险大,完全就是扯淡。
  海商敢把台湾水稻走私去天津,若无足够利润他们会愿意吗?这可是走私!
  如今的台湾(包括澎湖列岛),户籍人口已经增涨到五万余,主要人口是迁徙过去的福建疍民及后代,另有好几千是台北地区的归化土著。
  琉求国王(台北土著部落酋长)非常识相,先是归附大明,继而请求去除国号。换取朱皇帝封他为侯爵,并赐予大量布匹等财货,还获得上万亩土地的田契。
  在台湾县令的诱导之下,这位酋长连土地都放弃了,举家搬去开封城内居住。朱皇帝又赐了一处开封豪宅、两间开封店铺,以及开封远郊八百亩土地。
  如此优待,就是为了归化台北土著,并把土著转化为自耕农。
  现在,台湾已经有两个县。
  一个县在澎湖、台中地区,以大陆移民为主。
  一个县在台北、桃园、基隆地区,以归化土著和留下来的淘金客为主。
  聊了一阵粮食安全问题,朱国祥又说:“我从润州一路行来,发现有许多大大小小的纺织工场,想必湖州、杭州那边也有不少吧。仅凭江南的蚕丝和棉花,能够供应给那些工场吗?”
  陈在庭回答说:“鲁棉和楚棉,也会往江南这边运售。”
  楚棉运到江南售出很正常,因为江南有更完备的纺织业体系。
  但鲁棉南运是啥情况?
  唐宋时期的山东丝、麻织业很发达,相关从业者可以转化为棉纺织啊。
  朱国祥不太了解纺织情况,对此颇为好奇。
  陈在庭回答说:“同样质量的棉花,在江南纺织出的棉布,普遍比山东那边质量更优。”
  为啥更优?
  陈在庭也说不明白。
  在场的其他官员,同样无法回答。
  于是,他们赶紧找来一位棉纺场主。
  那位棉纺场主姓胡,见到太上皇极为兴奋,详细解释说:“可能是气候问题,山东沿海的棉布,就比山东内陆的棉布质量更好。济南周边府县种棉花的极多,但那些府县在纺纱织布时,棉纱强力不够,短绒多,飞花多,断头多,条干差。棉纱粗细不匀,棉结也多,纺起来很慢。”
  说完,又补了一句:“这种情况,距离海边越远越明显,而且到了冬天就更明显。自从江南棉布兴起之后,就稳稳压住山东棉布。山东棉布卖不起高价,便有棉商把山东棉花往江南运售,再把江南棉布运回北方售卖。”
  听完这位棉纺场主的叙述,朱国祥大概猜到跟空气干冷有关。
  山东棉纺织业想要发展,必须解决相关的技术问题,否则山东只能沦为江南棉纺织业的原料供应地。就算突破了技术难题,由于增加纺织工序,成本也比江南这边更高。
  更何况,江南还有出海优势,棉布在外销时更加便利,山东那边是竞争不过的。
  当然,现阶段的大明棉布,还是以内销为主,国内还有大片的空白市场。
  等今后国内市场趋于饱和,棉布出口就会变得竞争激烈。棉农、棉商、布商、海商会形成利益共同体,迫切希望开拓更多的海外市场。
  若是海外市场也趋于饱和,那就需要玩更多手段了。比如摧毁印度各邦国的棉纺织业,把印度棉布市场给抢过来。
  不止是抢印度本土市场。
  印度的棉纺织业极为发达,其棉布远销东非、西亚、中亚、东南亚……一旦把印度棉纺织业干死,大明棉布就有了更广阔的倾销地。
  历史上,莫卧儿王朝穷兵黩武,为了榨取战争经费,自己把印度棉纺织业干废了一半。剩下的一半,是英国人用殖民手段干死的,而不是靠工业效率来抢走市场!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