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搬文阁>书库>历史军事>北宋穿越指南> 北宋穿越指南 第1128节

北宋穿越指南 第1128节

  “还有海外,也是多次民乱和兵变,海军更是变得无法无天。先皇的后半生,一直在忙着梳理海外。”
  “他昏聩期间,随意贬谪正直大臣。那些被贬的直臣,大部分都贬去海外做官,我现在猜测先帝就是故意的。”
  谢衍听得咋舌不已,心想这位先帝可够忙的。
  谢以勤说:“如今思及先帝生前的种种作为,似乎每一步都在给新君变法铺路。”
  “那该怎么变呢?”谢堪问道。
  谢以勤笑道:“自古变法之人,无不高举复古旗帜。咱们现在这位首相,自然也是要复古的。”
  谢衍属于半个史盲,笑呵呵说:“复古还怎么变法?越变越回去了。”
  谢以勤说:“自然是恢复太祖、太宗两朝的旧法。对首相有利的旧法就恢复,对首相不利的旧法就不提。谁敢反对他变法,就是反对太祖和太宗。”
  “有道理。”谢衍听得极为佩服。
  谢以勤说:“你们的科举教材已经在改了,而且估计就快改完了。我这里还接到内阁命令,让所有新印刷的日历、新制造的钟表,全部恢复国朝初年的黄帝历纪年。”
  取消黄帝纪年,也是朱铭的孙子干的。
  他认为无论官民,皆使用黄帝纪元,越来越少有人关注当朝年号。人们只知有黄帝,却不知当代帝王登基了几年,必须取消黄帝历才能重塑自己的威严。
  谢以勤继续说:“恢复黄帝纪元,就是在给复古变法铺路。同时也是一种试探,看看哪些官员反对。眼下消减白吏、白役数量,既是在整顿吏治,也是在为恢复移民令铺路。”
  “移民令?”谢衍没听明白。
  谢以勤说:“国朝初年有鼓励移民法令,专门给地方官府留了一笔财政,用这些截留财政让地方官组织移民。”
  谢衍不解道:“老百姓自己也可以移民啊,为什么非要官府花钱来组织?”
  谢以勤说:“就拿湖北省来举例。国朝初年地广人稀,现在却是人多地少、兼并严重,省城、府城、县城乞丐遍地。这些底层穷困百姓,若想自己移民海外何其困难?须得地方官府花钱组织,把他们运到沿海港口去。再由中央朝廷出钱,安排他们坐船出海讨生活。”
  “当年用来移民的地方专项财政,就是被地方官以聘用吏员为名给挪用的。也没见官府给编外吏员多少钱,反而不拿钱的吏员越来越多,移民法令也没有官府去执行了。”
  谢衍问道:“爹也是做官的,你支持这个吗?”
  “情理上支持,我又不缺那几个钱,”谢以勤说道,“但一下子消减那么多白吏、白役,各级衙门全都得乱套。好多在编吏员都是混日子的,而且在地方上盘根错节,让他们真正做事可困难得很。”
  谢衍出主意道:“重新制定吏员考评方法,把不合格的全给开除了!”
  谢以勤说:“开除府衙吏员,必须由省里的吏曹批准。”
  谢堪说道:“邓相公想要变法,就得跟各省三司官员合作。省里如果不支持,我们府一级的能怎办?”
  “应该快了,”谢以勤说,“湖北布政使什么时候调换,我就什么时候响应变法。”
  谢堪却更激进:“爹何必等着换布政使?不如现在就响应变法,如果布政使、知府拦着,直接跟他们闹起来。闹得越大越好,闹得让邓首相也知道,到时候父亲必为变法派干将!”
  谢以勤还在犹豫:“此事过于弄险,我须再考虑考虑。”
  “还考虑什么?若等变法势头已起再响应,父亲还怎么从变法派中脱颖而出?”谢堪完全不考虑后果。
  谢以勤不置可否,转开话题道:“今日跟你们说这些,是让你们知道现在的时局。今后科举做策论题时,须得打听清楚主考官是哪一派的。若是守旧派,你们写文章就说变法须谨慎。若是变法派,你们就写得越激进越好。”
  谢衍听明白了,他现在这个爹,是一株畏首畏尾但倾向于变法的墙头草。
  第5章 工业革命时期?
  大明要亡了吗?
  当然不。
  如今的大明,甚至还处于鼎盛期。
  跟同样开国百余年的唐宋财政相比,大明的财政简直健康得像一个壮小伙。
  就算是接下来一直走下坡路,也还能再坚持一两百年才到底。
  大明王朝真正的危机,是因为正在走向工业革命!
  而且这种工业革命,一直是畸形发展的。
  两位开国皇帝,强行灌输一堆科学技术,又因自身局限导致大量关键技术缺失。
  就像是玩电子游戏时点科技树,一部分科技已经点到近代,一部分科技还停留在中世纪。
  极不匹配。
  于是在大明开国的前几十年,迎来了一场思想、科技大爆发。土生土长的大明学者和工匠,一点点的补齐各种科技短板,同时也带来社会思想群魔乱舞。
  朱铭的孙子、延淳皇帝朱棠,并不是什么真正意义上的昏君。
  这位皇帝身处思想最混乱的时代,他看到了社会上很多无君无父的言论。
  当时民间的报纸、杂志,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为自己背后的金主进行鼓吹。还有许多报纸为了销量,一大半以上新闻都是假的,朝野上下谣言满天飞。
  甚至有的报纸,敢暗戳戳的编造、调侃宫闱秘事!
  于是,延淳皇帝朱棠猛踩刹车,在位的一半时间都在管控思想。
  他不但取消了黄帝纪元,还给太祖太宗整出一堆神异事迹。又颁布法令加强对刊物的审查,查抄了超过六成的民间刊物,成百上千的报刊从业者被杀头、坐牢、流放、取消科举资格。
  当时,反对这种做法的人很多,但支持这种做法的同样多。
  因为确实世风日下,什么妖魔鬼怪都冒出来了。
  而且新旧思想激烈交锋。
  接下来的隆盛皇帝朱孝炽,在位仅仅四年,登基之初就年迈多病。他根本没有精力控制朝堂,被前任皇帝压制的那些思潮,无论好的坏的都趁机死灰复燃。
  鼎泰皇帝朱敬均三十多岁继位,这位在年轻时非常开明包容。大明唯一获授官职的女进士,就是他力排众议弄出来的。
  他允许各种思想传播,鼓励科学进步,鼓励工商业发展。
  直至广东的一场巨型贪腐案,让鼎泰帝看到了不一样的东西。
  他开始整顿银行业,大量清退私立银行,禁止商人投资铁路,收紧各种矿山的开采权发放。通往中亚和漠北的两条铁路,不允许任何私人机构染指,甚至不愿发国债来修铁路。
  由于施工难度太高,耗资巨大,工期长久,那两条铁路直到现在才勉强回本。
  ……
  当资本壮大到一定程度,它就会寻求跟自身力量相匹配的权力。
  放在法国,让国王摸不着头脑。
  放在英国,他们剥夺了国王的军权和财权,把国王搞得只剩皇家海军的命名权。
  大明则有一点不同,皇权太强大了!
  资本刚刚露出一点苗头,就遭到延淳皇帝的无情打压。
  于是他们自然而然的改变策略,开始向官场进行权利寻租,资本和官僚迅速勾结在一起。
  而且资本还在这个过程中被击败,融合演变成另一个怪物——官僚资本!
  如今大明规模稍大的公司、工厂,其背后通通都跟官员有关。
  甚至还搞出了“投献”。
  即把自己的商社股份,无偿赠送给官员或官员亲属,以此获得各种各样的经营优势。
  这还不是最可怕的。
  更可怕的是海陆军将领,也在大摇大摆经商,甚至动用军队帮忙经商!
  鼎泰帝在位四十二年,大部分时间,都在跟这个名叫官僚资本的怪物在战斗。
  他也曾下达法令,禁止文武官员及其直系亲属经商,甚至因此把一部分海陆军给逼反。就算没有明着造反的军队,也隔三差五闹饷,反正就是为了逼迫朝廷取消禁令。
  来自军队的压力,鼎泰帝硬生生扛下来了,大大小小的平叛战争打了十二次。
  可以说,卓有成效。
  现在已经没有哪个文官或武将,敢说自己(及直系亲属)在经商。
  也可以说,换汤不换药。
  明着不敢,那就悄悄来。直系亲属不能经商,那就让堂兄弟、族兄弟来经商。
  当然,军队直接参与经营活动,这股风气已经被鼎泰帝压住。整个过程无比血腥,平叛战争耗空国库,甚至有军队成建制逃到西亚、东欧。
  还有一支舰队逃去了东非,冒险穿过好望角躲到西北非!
  这些事情,报纸上没有详细报道,只说朝廷屡屡大捷、成功平叛。
  为什么要打击这些官僚资本?
  因为他们损公肥私,逃税漏税只是小儿科。他们还结成一个个利益集团,通过金钱和舆论影响朝堂,甚至暗中操弄阁臣的任免。
  单纯的资本,在大明反而没那么大能耐,官僚和资本结合起来才最难对付。
  ……
  工业和资本,能抑制兼并吗?能改善人民生活吗?
  恰恰相反。
  其直接影响是加速兼并,让百姓的生活更艰难。
  都不说英法两国的,拿美国举例更有意思。
  美国的铁路大发展时代,可以视为一场资本兼并土地的盛宴。公司取得一条铁路开发权,找银行贷款、公开发行股票,获得资金之后就修建铁路。
  铁路修到哪里,土地兼并就到哪里,沿途地皮全部被公司买下,无数美国百姓变成失地农民。
  这些地皮全用来建铁路?
  不不不。
  多余地皮当然是用来开农场,那些倒霉的失地农民,摇身一变成了农场工人。
  鼎泰帝猛踩刹车,先是整顿金融市场,又禁止资本投资铁路,限制资本投资矿山。但官商勾结总有法子,以各种各样的理由兼并土地,现在许多城市都存在大量失地农民。
  偏偏工业革命还没发展到足够程度,根本无法有效把失地农民转为工人。
  英国是怎么做的?
  在伦敦街头随地吐痰,就直接流放澳大利亚,非常轻松的消灭掉多余人口。
  可大明是英国吗?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