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章

  相比于数度厄难的河北、胜负未分的关中,这种安宁弥足珍贵。
  一行人不徐不疾行经街头,不用拔刀开道,一身戎装已足够让百姓避让。史朝义看着左右空阔的街道,想起什么般问起:“先生要回家看看吗?”
  “不必了。”李明夷拒绝得很果断。
  此前谢望和林慎已经带来过卢家的消息,从陈留的近况看,史朝义也的确履行了对郭纳的承诺。在民生问题上,史氏父子的作法比安禄山高明不少,也难怪其后能取而代之。
  但同行的毕竟是燕人,就这么大摇大摆地去卢家做客,或许会给几个孤弱女子引起不必要的纷扰和流言。
  他给卢小妹一家添的麻烦已经够多了。
  只要活着,总归能有再见的时候。
  离开陈留的主城后,一行燕兵在驿站换上马匹。马蹄阵阵向国都奔去,金风细雨的水乡逐渐消失在回望的视线中。
  根据李明夷的经验,一路乘马不绕行,从陈留至关中大路平坦,花不上半月就能抵达潼关。在有燕兵打头的情况下,应该十日就能达到目的地。
  但事实却是,这一路史朝义走走停停,步调悠闲,看上去并没有任何执行任务该有的急切。
  或者说,他更像在观望什么。
  行至半途的陕郡,天色还未暗下,一行人马就在史朝义的指挥下住去驿站。对此,李明夷当然无甚意见。
  夏夜闷热潮湿,晚饭后,驿站里的人稀稀落落坐在门口乘凉。
  这回燕兵并没有限制李明夷的自由,毕竟整个河北都已经落入史思明部的爪牙,人质可以万计,绝不怕他半途失踪。
  李明夷也坐在台阶上,看星河流转,宇宙仿佛近在咫尺。
  他的心情却远不及夜空平静明朗。
  就在数百里之远的长安城外,一场攸关国运的战役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备。如果成功的话,唐军可以顺势收复两京,安禄山只能选择回撤与河北史思明部汇合;可一旦失败……
  “长安就要交战。”一道冷肃的声音从背后传来,史朝义不知何时已经走到门前,同样举首望天。
  他接着问:“你认为哪一边会赢?”
  这个问题,李明夷自认回答不了,也没有回答的必要。
  见他没有搭腔的意思,对方并不以为怒,仍是远目长眺:“或者我们可以赌一把。如果唐军得胜,我可以放归河北三百义军俘虏;但若燕军赢了,你只需再帮我做一件事。”
  这个赌局听起来很有诱惑力。
  “不赌。”李明夷却不带任何犹豫地回绝,“没有人的性命应该成为别人的赌注。”
  史朝义有些意外地收回目光,旋即了然:“你也认为唐军必败。”
  “阁下激我也没用。”李明夷无所谓地挑眉,如果战局会因为旁观者的三言两语就改变,那他早就可以改变历史了。
  “唐军没有胜算。”史朝义笃定地重复一次,眼神锐利无比,“房琯或许是个不错的宰相,但他不是将军。你们不觉得奇怪吗?唐军中有郭子仪、李光弼,再不济也有王思礼、仆固怀恩,却偏偏选了个文官做大将。”
  他冷嘲地勾唇:“真可惜,你们这次战机成也人心,败也人心。”
  说到可惜这两个字时,那张深刻、冷硬的年轻面孔上划过一抹不作伪的惋惜,而非嘲讽。
  毕竟,对安禄山感到失望的未必只有他身边的大将阿史那从礼。不管是从军事水平还是政治思想来说,史思明父子都绝不逊于现在那位燕皇帝,有更深的想法也不奇怪。
  李明夷一时没有说话。
  对方的话听起来很刺耳,但绝非阴谋论调。郭子仪迟迟不得回援河北,收复长安的军团却几乎没有朔方军的参与,一切不合理的布局都含蓄地提示着外界——新老朝廷的交接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正在两人不甚友好地交谈时,旁边忽然传来一声轻呼:“看啊,星陨!”
  二人同时抬眸。
  天际,一颗雪亮的光点正拖着长尾划过星海。群星随之一烁,无数的流星雨丝般从夜空抽出,纷洒在遥远的黑沉的地平线上。
  李明夷徐徐起身。
  “真可惜。”与史朝义擦肩而过的瞬间,他轻声回道,“你们也不会赢很久。”
  *
  一路走马观花般优哉游哉,拖足了一个月,带着李明夷的史朝义一行才来到长安。
  唐军兵败的消息也不算意外地在半路传来。
  就如史朝义所言,房琯或许是一个优秀的文官,但作为统帅仍缺乏经验。尽管朝廷又匆匆将西北大将王思礼塞进指挥的团队,但不幸的是,他们面临的敌手正是凭此战登上历史舞台的燕军名将安守忠。
  局面又一次发生天翻地覆的转折。
  这一战几乎断送了死守长安的最后有生力量,手无寸铁的百姓已经无法阻止燕兵进入这个帝国的心脏。本该繁荣喧嚣的长安城,在这一天寂静如死水,曾被后人无数次向往的繁华之都,终于成为只存在于史书上的过去。
  跟着明显燕兵打扮的史朝义一行迈进长安城,尽管一路寂无人声,李明夷仍能感觉到一股股仇视的目光从关闭的门户中投来。
  对于立下赫赫战功的史思明部的少主人,燕朝廷也给予了足够的尊重与体面,立刻安排了京城最好的住所。一听他带来了皇帝期盼的手术医生,内臣更是连夜将此事通报安禄山。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