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章
正漫无边界地想着这些事,严庄身边的亲兵已经一个推搡把李明夷送进了门。
“就请郎君在此好好为先帝痛哭吧。”
李明夷踉跄两步才站定。
他伸手揉了揉肩膀,目光不经意地向后瞟去。
长长的嘎啦一声,两旁的侍卫将门关上,严庄的身影也消失在逐渐闭拢的门缝中。
确定人已经走开,李明夷往后两步靠在门板上,一边小心听着外头有无来人的声音,一边从袖口里抖出一团豌豆大的纸团。
展开已经皱巴巴的纸团,有限的纸面上只写了八个字。
——十二搭灯,小心火烛。
李明夷目光一顿。
元宵节前三天就要开始准备节庆的灯火,故而十二被民间约定俗成为开始搭灯的日子,这句话表面上并没有什么信息。
但在这个特殊的新春,它还有另外一个重大的意义。
当天是安禄山的头七。
演戏全套,在这个要紧的日子,严庄必会大行葬礼。
李明夷把纸条翻来覆去看了几遍,又尝试用火烤、浸泡等常用藏匿暗号的方式检查一次,确定没有其他提示,才将这张纸条丢进炭火里烧成灰。
这张纸条是夹在一截小指宽的竹管里丢来的,也还好严庄没有细究,才让他顺利拿到手上。
本来最小心谨慎的人,也会被顶天的权力蒙蔽双眼。
如果不是严庄非要向他证明自己的正确,李明夷也不可能有机会取得和外界的联系。
至于他那些诛心之言。
人只能效忠于自己,这一点李明夷倒是很同意。
他倒有些遗憾——严庄描述的遗臭万年并没有发生,否则他还能参考一下历史上那个同名同姓医者的生平。
那张纸条上的文字再次浮现在眼前。
笔锋顺滑而收敛,如其主人的性情,滑不留手又暗藏锋芒。
如果没有猜错,那人隔了千里出现在洛阳城中,最初的目的恐怕并不是向自己投递消息。
正忖度着今日种种,门外一阵模糊而慌乱的对话忽然传入李明夷的耳朵。
“这里是关押犯人的地方,您不能进!”
守卫的声音带了几分明显的慌张,对方显然不是他愿意得罪的人物。这种软弱的阻拦实在无济于事,李明夷马上便听见另一道更大的声音理直气壮地响起——
“我已算明了位置,怨气就在此处。严公有令,让我们超度宫中一切怨魂,还不快快让本道……本僧进去,除去业障,安抚怨灵?”
守卫似乎还想再说什么,两人的声音忽然同时小了下去。
片刻,紧锁的大门便被打开了。
“只许呆一刻。”
门被小心翼翼地虚掩上,在守卫紧张的注视中,那僧人十分配合地点点头,大摇大摆挺着肚子走进小院。
“为悦众生故,现无量神力!”3
他嘴里喏喏念着经文,眼神不住乱瞟,最终定格在目光震动不已的李明夷脸上。
“我看郎君怨气深重,恐怕需要福气化度。”
说话的同时,那大肚子的僧人已经晃到眼前,一个眨眼间飞快从肚皮里取出什么物件。
他背着身,守卫也只能从一丝门缝看到那宽阔的背影。接着,便听他笑吟吟道:“既有陛下的旨意,老僧这福气便赠与郎君。阿弥陀佛,善哉善哉。”
这话听起来不像在勾结什么。
只是那和尚的语气甚是轻浮,不像出家人,倒像满嘴油滑的江湖骗子。
正嘀咕间,便见那胖和尚拍拍李明夷的肩,朗朗笑了一声。
“今日老僧不收分文,来日郎君可记得广结善缘啊。”
第90章 火龙摧城
两个鼓胀的囊袋被塞在怀里,没什么重量。
李明夷盯着眼前笑容满面的大和尚,一时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这位老熟人是招摇撞骗的行家,他深有体会。可此处毕竟靠近大燕的行政中心,这人究竟是怎么混进来的?
他快速打量一眼对方的扮相,心里猜出几分答案。门口还有守卫紧紧盯着,现在不是详谈的时候。
李明夷不客气地收下了对方千里迢迢送来的福气,在守卫起疑心之前开口应道:“大师普度众生,在下感激不尽。”
对方不住点头,给他抛来一个懂得懂得的眼神。
也不知道他是不是真的听明白了。
被囚禁在此的不止自己一人。对方和谢望有过一面之缘,姑且能算认识。至于林慎,只能寄望于这位大师十倍于自己的心眼耳目了。
两人刚搭上一句话,守卫便不耐烦地催促起来。老和尚眼珠一转,手掌从李明夷肩头拂下:“邪魔退散,老衲告辞。”
待那和尚摇着步子走远,总有些狐疑的守卫马上拐了进来。
他不打招呼地把李明夷刚到手的两个囊袋往自己怀里一抢,竖起刀尖一顶,直接撬开了上面的塞子。
里头空空如也。
倒了几下,还是没倒出什么东西;又翻来覆去检查一回,的确没藏猫腻。
“这是福气。”李明夷不掺假地解释,“福气无色无味,但对人的健康有益。”
守卫实在没查出什么异样,听他这么一说,表情虽还绷得紧紧的,眼神却不觉微动。
严庄请来的,必然是德高望重的高僧。
他掂了掂手里的两个囊袋,没有立时归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