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章

  落款则是更为狂放的大字署名。
  李明夷快速浏览过书信内容,眼神逐渐明了。
  “哥舒公陈情洛阳所见,其中也提到你的事情。”郭子仪松了松大氅,视线慢慢地放远,神情也敬重了几分,“老夫相信你的确有难言的苦衷,但不能因此私纵你的所为。”
  即便是兵权在握的郭子仪,也得尊重地称一声哥舒公,足见其在朝的地位。
  哥舒翰虽在潼关大败,但负病抗燕,声名犹在;论资排辈,他更是郭子仪的老前辈。于公于私,身为晚辈的郭子仪都需慎重参考他的佐证。
  握着这封艰难送出的书信,李明夷思绪更加陈杂。
  哥舒翰在信中分析时情利弊,再次提出潼关的重要战略地位。这封论公的书信,只在末尾为他辩白了几句。也就是这简单的一提,无意中成为他保命的重要证据。
  “老夫可以法外开恩。”见他并不提出异议,郭子仪垂下双目,意味深长地继续说道,“可除去枷锁容易,改变人言,却不是老夫一己之见可以做到的。”
  李明夷挪开视线,看向手腕上的枷锁,旋即明白了对方的言外之意。
  投身军营,建立军功,以攻折过,这就是郭子仪给他指明的道路。
  他不假深思:“我可以留下。”
  这话口气倒不小。
  便是阅人无数的郭子仪,也极少见到如此直抒己意的晚辈,不由停下手中繁忙的军务,等待他继续说下去。
  站在面前的年轻人,似乎对他这个大将军无所畏惧,出言直率坦荡:“但我想要向郭公讨的,不是声名。”
  郭子仪抬眸望着他。
  李明夷也不卖关子:“我想要的东西,在洛阳城中。”
  郭子仪眼神一动,似乎觉得有趣:“此战只为收复长安。”
  对方却是毫不犹豫:“将军的前路不止长安。”
  这样讨好的话,郭子仪听过不止一次。
  可偏偏从眼前的青年口中说出,却有旁人所不及的笃定与自信。
  “好。”他欣然放下双手。
  “老夫答应你——取下洛阳日,便是郎君偿愿时。”
  “你随我来。”
  处理后续事宜的是那位字诸明的将领,他将戴着镣铐的李明夷领到军营的后勤处,向管事者招呼道:“赵公,此人就托付给你了,有劳您多加管教。”
  正在咕咚沸响的药炉前忙碌穿梭的一道身影,闻言止住步伐,先是回首向他回话:“李将军客气。”
  看清对方领来的人后,他的目光却是一愣:“李郎?”
  李明夷向这位老熟人颔首招呼:“赵军医长。”
  交托完任务,那位李将军便转身而去,留下还没脱下镣铐的李明夷给军医处使唤。
  赵良行亲自领他进门,颇感慨地拍拍他的肩膀:“没想到连你也被招揽来了,看来这回重任在身,郭公也是济河焚舟,不惜一切了啊。”
  自潼关一别,两人都没意料到还能再会,骤然在军营中见到故人,惊喜中难免掺杂几分历经变故的怅然。
  而他口中的重任指的无疑便是收复长安的使命。
  听他这样一说,李明夷也很快明白:“此次挂帅的是郭公?”
  赵良行一边在药炉前坐下,亲自看管火候,一边点头:“圣上已命郭公为天下兵马大元帅,出兵河东,也是郭公的提议。”
  这一点李明夷倒不意外。
  郭子仪为人算得上平易近人,但指挥风格却相当强硬果决,如果不是他亲自筹谋的收复计策,即便是哥舒翰的建议,也不能轻易说服他将自己的部下压在最危险的潼关。
  说到此处,剩下的疑惑似乎也有了答案。李明夷转目打量一眼正忙碌着的军医处,没有看到几张认识的脸,更多的则是被西北风沙吹砺出的粗犷面孔。
  他收回目光,看向身前身着军服的赵良行 :“这么说,赵公也是被调任来的?”
  闻言,对方先是长叹一声:“潼关兵败,老夫侥幸苟活下来,本已无颜再见父老。没想到郭公竟亲自致书,赵某何德何能啊。”
  即便是从军多年的军医长,回忆起数万同伴牺牲的那场血战,也难免露出一抹悲戚。
  他很快收起伤感,眼神更添钦佩:“此次是朔方军首次行军关中,郭公特托我随军而行,为的便是百密无疏。”
  也难怪赵良行没有跟随参加过潼关一战的老将领王思礼,反而出现在朔方军军营中了。
  朔方军深耕西北,在过去几十年都算是寂寂无名,更谈不上受重用。此前的行军至多也就是出击河北,完全没有参与过潼关战役。而后第一次收复长安的作战,也被有意无意地排除在外。
  行军作战讲究天时地利与人和缺一不可,中原幅员辽阔,潼关与大西北几乎是两种气候风貌,为保证将士们以最佳状态行军,熟悉本地疾病的军医就显得弥足重要。
  李明夷下意识看向自己被铐住的双手。
  看来此次郭子仪特意将他安排来河东郡,除了接受哥舒翰的委托,也算是一种物尽其用。
  顺着他的视线,赵良行很快也注意到那道铐链,想起此前听到的一些风言风语,料想到对方的处境不会好受。
  身为长辈和长官,他自觉有义务劝导两句,苦口婆心道:“军营里赏罚分明,此前也有不少弃暗投明者。郭公愿意将你揽于麾下,便是看中了你的本事。以郎君的才干,一定能有建功立业的机会,切莫灰心丧气。”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