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8章

  谢照错开他投来的视线,未答这话,径直往前迈步。直至擦身而过,才举起手臂和他晃了晃:“下次再见,希望还是活着的李郎。”
  李明夷顺着吹鼓的大风往后看去,扑朔声中,那道缁衣带刀的背影很快被重重军帐吞没。
  必当再见,他用目光无声地回应道。
  *
  营帐之中,眨眼两个时辰。
  “都是按你要求做的,现在满意了吧?”
  顶着一对大黑眼圈的青年,捧着新鲜出炉的几碗炉甘石粉,浑然已经被磨光了脾气,只想赶紧交差。
  李明夷接过他辛苦半夜的成品,用手指蘸取碗里被炙烤后研磨成粉的细细晶粒,放在灯下仔细检查。
  本还有些发青发白的矿石已经完全被炙烤为粉红色,又被研磨成细如尘埃的粉尘。对方抱怨虽多,做事倒还算利落踏实。
  虽然远不能和现代工艺下的纯净度相比,但经过细微的化学变化,这些小小的矿石已经脱胎换骨,成为另一种更加具有医疗价值的物质。
  “这是炉甘石?”
  已经有些老态的赵良行也尽职尽责地陪了一宿,直至此刻才提出自己的疑问:“古书有云,炉甘石收敛肌肤,可用于疮症,只是不知郎君为何要炙烤再用?”
  一听军医长口中这话,青年先是惊讶了一瞬,随即竖起眉毛:“你玩我呢?”
  灯下之人眉目舒展,倒是不为触怒,反问:“阁下何出此言?”
  青年噔一声撂下陌刀,忿忿席地坐下,知道这人厉害之处,不敢把话说得太死,只嘀咕着抱怨:“赵公说古书有记载,想必真是药石。既是药石,何不往药市里采买?”
  折腾一番,岂不是刻意作弄?
  听他咕咕哝哝,李明夷倒心平气和:“朔方军此番调动多少兵马?”
  青年正想答话,喉咙忽然一梗,疲倦的声音也陡然凌厉:“你打探这个做什么?”
  还挺警惕。
  李明夷不置可否地换了个问法:“阁下一天吃几个胡饼?”
  这个问题倒不涉及机要。
  士兵被他一连串风马牛不相及的提问绕得有些头晕,半晌才谨慎地回答:“早晚各两个。”
  “那一军所耗呢?”
  青年张了张嘴,忽而不说话了。
  “若是往药市买,所费不菲不说,也未必能调动得到如此多的数量。”赵良行颇欣慰地向新来的下属点点头,眼神更添一抹欣赏。
  行军为医,所要考量的便不仅仅是治病救人,如何以最小的成本、最简单的方式来治疗最多的士兵,则是他们偏重考虑的。
  早在潼关时,这李郎和两名陈留军医便提出以食疗治蛔疾,足见其对行医的理解之深,远不在一纸医书上。此番让士卒从行取药,也绝不是为了为难,而是考虑到将士众多,需要自给自足以最大程度地降低医药成本。
  看来郭公慧眼识珠,给他寻了位好助手。
  不过,他也仍有疑惑:“为何要将炉甘石炙烤?”
  李明夷敛眸思忖一瞬,以对方最能理解的方式回答:“除了收敛肌肤,炙烤炉甘石可以祛除病邪,比炉甘石更加有效。”
  赵良行若有所思。
  对于他的迟疑,李明夷并不意外。
  这个时代的医生们已经发现了炉甘石的妙用,但还未真正理解其本质。
  天然的炉甘石,主要成分为碳酸锌,虽然也具有一定的物理收敛作用,然而抗菌效果几乎为零。经历高温煅烧后,这种天然物质才会蜕变为皮肤科中大名鼎鼎的抗菌药物。
  它叫氧化锌。
  看似简单的处理,便能大大提升药物的治疗效果,而这平平无奇的一步,花费了丹药师数百年的努力。
  李明夷将这些经过炮制的粉色粉末倒入药盅里,加入干净的水,用力研磨起来。
  本不溶于水的矿质被大力搅拌,很快形成浊液。
  赵良行瞩目过去,见他将上层的浑浊液体倒出,再次用药杵将剩在臼底的一层粗粒细细地磨开,再注入清水。
  如此反复几次,只剩一些坚硬的杂质不可研碎,被直接丢弃。
  混在水液中的炙烤炉甘石粉虽然并未溶解,却也悬浮在其中,均匀地分布着。
  赵良行经验丰富,一眼便看明白了:“郎君是想化粉为液,好敷在肌肤上?”
  李明夷也没有卖关子:“湿疮除了内服药,还要外涂。”
  一边说着,他一边伸手撸起青年的袖子,将其湿疹分布的皮肤暴露出来。
  这回被出手冒犯的士兵可不敢再高声言语,只能垂着一双黑圆的眼珠看着对方将刚刚制备好的药物涂抹上来。
  他下意识闭了闭眼。
  想象之中的刺痛并没有几分,倒是凉滑的感觉让灼烧的痛痒压下不少。青年眨动两下眼眸,有些意外地看向自己的手臂。
  ……好像还挺舒服。
  李明夷满意地松开手。
  常年处于干燥的大西北,并不意味着士兵们就不会患上湿疹。行军中的汗水渗透、密集的人群和水源地扎营的模式,都是导致湿疹产生的不良因素。
  可不会有任何将军因为湿疹而停止行军的步伐。
  面对这种军旅中时常出现且十分棘手的皮肤病,想要根除病因便显得不切实际,而赵良行此前使用的内服汤药虽然对症,却不能快速起效。
  这种简易的炉甘石洗剂,可以很大程度上收敛皮肤,抑菌止痒。对于以丘疹为主的急性期病人,能够起到快速减缓症状的作用。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