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1章
“有些咽症。”李明夷适时地抽出压舌板,避免自己被误伤,“用盐水漱口,再喝些桔梗汤,修养一段时间会有好转。”
耐着性子的老虎显然对这个回答不甚满意,一双凌厉的眼睛竖得飞起:“一段时间?老夫等不了!”
赵良行说得实在恳切,这一窝的急性子,领头那个最没耐心。
李明夷收起器具,端详着那藏着疲惫的面孔:“病去如抽丝,咽症不是重病,可要想求速,您得好好休息。”
仆固怀恩扫他一眼,赌气般板着张脸:“休息不了。”
这牛脾气,也只有主帅郭子仪牵得动了。
李明夷不打算浪费时间做无谓的争执,正想告退,便听马蹄阵阵,传信的士兵踏破午休时的宁静,高声喝着:“报——”
刚刚还耍着脾气的仆固怀恩立刻起身,甚至来不及喝退军医,三两步上前,一把将还在勒马的信兵抓了下来。
“快报!”
那信兵气喘吁吁,见有不熟悉的面孔在侧,不由将音量压得极低,却难掩语气中的惊恐。
“回禀将军,燕兵,燕兵已逼近永丰仓!”
李明夷刚准备迈出的步伐怔在原地。
永丰仓就在潼关西侧不远,渭水河畔。顾名思义,乃物资重地。
安守忠竟然没有回防长安,反而带领燕兵从凤翔直接杀来,甚至准备贴脸地驻兵在永丰仓。
急性子的仆固怀恩,并未露出分毫惊讶,只冷冷松开攥紧的拳头。
“传令下去,全军戒备。”
安守忠部即将进驻永丰仓的消息很快传遍全营。
身在军医处的凌策,第一反应就是:“怎么可能?!”
没有他那么熟悉战场格局的军医们,脸上也都是匪夷所思的表情。
这不寻常的战报意味着——安守忠部,在短时间内行军数百里逼至凤翔,被迫从凤翔东撤后,又跨过几乎两倍的路途杀至潼关。
行军作战可不是旅游观光,人数以万计的军团不像信兵一样轻装上阵,即便已经领教过燕兵的跑速,这种持续快速推进兵线的打法也超乎所有人的想象。
短短十日,横跳千里。
这是何等的速度与耐力。
有着丰富实战经验的凌策,震惊的却是另外一回事。
“长安城外地势开阔,对骑兵相当有利。”他将随身携带的地形草图往地上一铺,也不管军医们能不能听懂,一股脑地说下去。
“郭公最开始想双线逼靠,便是不愿直接在长安城外决战。即便战在长安,也得设法限制住他们的骑兵。”分析至此,凌策忽然停下声音。
现在安守忠竟然主动抛下了主场作战和地理上的优势,再一次放弃驻城,不顾一切地奔袭潼关。
理由只有一个。
潼关一战,让安守忠充分意识到了朔方军的战术和战力水平,不敢再姑息放任。战场嗅觉敏感的他已经判断出,卡在交通命脉上的两万唐军,就是这场包围战的关键突破口。
面对瞬息万变的局势,制霸关中已久的安守忠立刻给出了对策。
稳扎稳打从来不是燕铁骑的风格。
主动出击才是决胜的王道!
安守忠近乎疯狂的行军,无疑也是向暂时扳回一城的唐军宣告——
你们对骑兵的机动性,认识得还远远不够深刻。
“……疯子。”习惯了郭子仪胆大心细的战略思维,面对这种近乎野蛮的扑咬式打法,凌策难以置信,却不得不直面这个恐怖的现实。
充斥着土腥味的河风卷过草地,布在天际的阴云滚涌不散。
阴沉的天气,隐隐酝酿着大雨。二月末的三河汇口,即将迎来开年后第一次大汛。
雨季才刚刚开始。
报复的狼群已悄然逼近。
第103章 中原邪术
就在军医处的众人还为这迅雷般的行军速度震撼不已时,主将仆固怀恩紧接着下发了第二道军令。
全军整装,抢攻永丰仓。
“出战?”接到这道十万火急的命令,副军医长周春年反复确认了两三回,仍有些不敢相信。
平素对军令绝无置喙的军医们,此刻也忍不住低声议论起来:“这是否太冒进了些?”
敌军虽在贴脸挑衅,可潼关完全具备防守的地貌优势,或是像当初九门常山对峙战那样互相盯防。只要按兵不动,打起消耗战,仍凭他腿再长、刀再快,短时间内也绝不可能正向突破这道铁壁。
此刻直接出战,不正中敌人下怀吗?
这道雷霆而至的军令,未免有意气用事之嫌。
“不得妄议军令。”
周春年额头皱起,正打算以军规弹压纷论,便听刀鞘碰出冷冷一声,刚刚还僵在原地的青年径直起身,漠然打量过一众神色忧虑的军医。
“不冒进,如何抗敌?”
这话自然平息不了疑窦:“可蛮打也……”
“若你是安守忠,敌方据城不出,会乖乖耗在这里吗?”凌策厉声反问,视线垂落在地面不停被风吹刮的草纸上。
安守忠不是傻子。
相反,这位敌手相当有魄力,目光足够敏锐。
这亡命一搏的折返突袭,是根本不准备给唐军重新布线、调整战术的喘息空间。如果潼关军龟缩不出,没有其他选择的安守忠无疑会再次将兵线调回凤翔。
以其强悍的机动性和行动力,回马一枪绝非难事。届时,与凤翔隔了八百里秦川的河东军根本无力阻截。即便再以洛阳相胁,撞过潼关铁壁的安守忠也不可能吃第二次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