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4章
“走,咱兄弟俩去喝一盅。”
凌策一个踉跄,眼神狐疑地往对方脸上扫去,半晌才记起见过这人。
谢照笑着往后一瞥,随即收回目光,熟络地拉扯着凌策往外迈步:“听说三原那战你们打得很是厉害……”
两人的步伐慢慢远去。
制备药品需要相对清洁的环境,就算谢照不把人拉走,李明夷也会逐客,正好免了一番口舌。
林慎急得催问:“究竟是什么药?”
此人是手术的奇才,他自问比不得对方一二;可要说用药嘛,难道他还有什么惊世骇俗的药方?
面对一周军医同样疑问的目光,李明夷不遮不掩,直接抛出了答案。
“人血痂。”
这个回答委实让在场的医生们有些摸不着头脑。
人血并非多么出格的药物,除了传闻逸事中的人血药引,健康人的血液本身可以入药治疗皮肉干枯之症。此外,亦有人中黄、人中白乃至唾液、童子尿等等,都是从人体中取得的药材。
大约是习惯了从这人口中吐出石破天惊之语,偶然让他们听见一个熟悉的药名,倒还有些意外。
谢望目光沉然,却捕捉到了更加关键的字眼:“血痂?你想以血液凝成痂壳,用它修补耳膜破损处?”
李明夷微微颔首:“你说对了一半。”
见识过现代手术的治疗效果,刚刚摸到外科门槛的医生往往会陷入惯性思维的误区,不过这个答案已经相当接近正确。
他接着向对方揭晓:“血痂不是用来修补,而是支撑。”
说着,李明夷抬起手臂,将被夹板外固定的骨折右臂展示给一众面露思索的军医。
“就如骨骼折断,重者需要手术续接,轻的只用等待断端自行痊愈。以夹板维持,是为了让断骨向正确的位置生长,而非代替骨骼。”
用这个熟悉的例子打比方,诸人豁然开朗。
“可为何要选取血痂?”林慎很快就想到这个问题。
人工血痂严格意义上属于生物膜材料,要论其优势足够写一篇大论文。
李明夷删繁就简,以贴合对方知识的方式解释:“人体依靠血液滋养,耳膜也同样,血痂能够促进创口愈合。且血凝固成痂后,会慢慢缩紧,可以牵拉创面向中间靠拢,令伤口缩小。”
而最重要的是,作为人体自身体.液的凝固物,血痂是不会令修复的细胞组织产生排异的。
抗原这个概念,对于见识过植皮手术的林慎和谢望而言已经初具雏形。李明夷简要和其他军医补充道:“人自身的血液不会对伤口产生太大刺激,即便黏着不去,也不至于造成更大的伤害。”
听他此般细细说来,众人无不了然。
血痂用来贴合耳膜伤口,这一疗法看似端诡,行之倒是有理有据。
不过按其道理,就需取病人的自体血。难怪李明夷说需要林慎帮忙,毕竟现在他右臂已经骨折,一只左手实在不便操作。
赵良行当即行动:“老夫命人准备刀具。”
“不必用刀。”李明夷将视线转向放置在一旁的衣物,旁边还搁着他贴身那几样器具。
林慎两步迈过去,好奇地拿起这些家伙看了看,除了眼熟的手术刀,其他倒没什么特别的,只剩下一个晃着水声的铁盒。
赵良行也跟着投去目光,登时明白:“你想以鹅毛针管取血?”
李明夷点点头。
为了尝试静脉补液而制造出的生物材料,现在正好可以派上用场,他正打算用自己的身体检验一下这种针管的威力。
听得云里雾里的林慎对盒子里的东西更加好奇,得到李明夷眼神应允后,马上将盖子打开。
雪白尖锐的长针浸泡在酒液中。
林慎目光透着新鲜,洗净了手取出一支,上下来回倒腾,很快便理解了其构造。
他折回床前,眼神雀跃:“让我试试。”
李明夷用左手撑着坐直身体,挽起一侧裤腿,将足弓露出。
静脉采血最方便的位置是上肢前臂,可不会有任何外科医生舍得拿手或脑袋做实验,便只能让林慎尝试从足背静脉弓下手了。
“我可就动手了。”
话说得小声,手里的动作半点没有迟疑的意思。林慎拿铁盖当托盘垫在下方,小心翼翼将针尖斜插进对方浮在皮肤上的青色血管。
类似刀割的刺痛传来,李明夷微微皱了皱额头。
血液顿时从针孔周围涌出,滴答不停地落在托盘上。
“拔针。”见状不对,他立刻让林慎停止。
拔出的针管又带出一大股新鲜血液,登时淌过脚踝。
熟悉压迫止血操作的谢望眼疾手快拿布帛按在出血点,用眼神示意林慎收拾残局。
“我也没使太大力气啊……”林慎挫败地将染红的针管回收,双手端起托盘。
李明夷一言不发,打量着在铁盖上逐渐开始凝固的血液,慢慢陷入思考。
静脉血倒是顺利取出了,但和理想的情景差之甚远。
与现代常见的空心针相比,鹅毛管的直径足有其十倍粗,对血管壁的破坏不啻于一支小箭。此前虽意外发掘出它作为穿刺针的用途,可要安全地进行采血或注射,必得研发出更小直径的空心管。
一张咧着黄牙的蓝色面孔倏然浮现在他脑海中。
如果交给熟悉银器工艺的蒙山矿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