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5章

  马和闻言将眉毛一抬,抛出个饶有兴味的眼神:“问得好,你以前见过这样的霉?”
  阿去抱起手,偏着眼打量过去,不得不承认:“……没有。”
  可没见过,便是不可能么?
  像是听见他的心声一般,半晌没作声的李明夷忽然迈开步伐,走到之前存放两个容器的柜子前,弯腰抬起什么,很快折回大家的视野。
  众人下意识定睛看去,只见被他拿来的,竟是个一模一样的瓦罐。里头声音晃荡,显然也装着某种液体。
  马和在一旁笑道:“这肉汤原有两罐,一罐让李郎点上脓,另一罐则照样封存着。若是长的是寻常的霉,那两边合该一样。”
  说话的同时,李明夷也径直揭开瓦罐的密封,在所有人的眼皮下将里面的东西展露出来。
  肉汤在瓦罐里闷了一宿,盖子一揭,立时便有股淡淡的酸味飘散出来。仔细瞧去,里头的汤汁却还清澈见底,上面不仅没有那种灰绿色的薄膜,就连毛也没有长出一根。
  事实摆在眼前,阿去眨巴眨巴眼睛,这回当真心服口服了。
  “原来如此。”林慎紧张疲惫的唇角微微扬起,“李兄也学会卖关子了。”
  李明夷不置可否地耸肩。
  对于这些励志求学的后辈,他从不打算藏着掖着,之所以没有一开始就解释说明,正是希望他们能亲眼见证这一历史性的实验。
  肉汤增菌实验,现代微生物学研究中最基础、也最简便的细菌检测方法。
  将培养物接种于营养丰富的肉汤中,令其中的优势菌种在短时间内繁殖出指数级的数量,最终形成肉眼可见的菌落。
  世界上首例肉汤增菌实验,便是在中学教科书中大名鼎鼎的鹅颈瓶实验。巴斯德用四年的时间证明了细菌不是自然产生的,而他们的运气不错,只花了不到二十四小时,就观察到了这一足以撼动医学界基石的伟大瞬间。
  没有什么比亲眼所见这四字更具备说服力。
  更何况他还有个能言善道的帮手。
  李明夷瞥了瞥正笑容得意的马和,唇角轻展,敛下目光。
  在细菌这个概念诞生的一千年前,仅凭三言两语,就将增菌实验拆讲得通俗易懂。这堂重要的课,没有比他更合适的老师了。
  他扫视过一众沉浸在新事物的年轻面孔,视线落在长满菌落的肉汤上,眼神逐渐凝住。
  增菌实验的成功,也从另一个层面上说明了——感染的程度,或许比想象中更加严重。
  “既然病邪,也就是库……库氏棒状杆菌。”好不容易理解了病邪的真相,林慎回忆着刚刚听到的陌生词汇,捋着舌头复述了一次,接着将紧张的目光投向眼前站着的男人。
  “有什么法子,可以对付它吗?”
  这才是他此刻最迫切关心的问题所在。
  李明夷半晌没有开口。
  要对付这种病原体明确的感染,放眼现代医学,实在不算难克的课题。况且库氏棒状杆菌的致病性并不算强悍,且没有耐药菌的铜墙铁壁,只要一剂对应的抗生素,就完全足够将其压制。
  问题就在于——现在是公元八世纪,唐朝。
  距离最早的青霉素问世,还有足足一千多年的时间。
  即便按照历史上青霉素的发现历程,提前开启这种改变人类未来的药物,抛去原始菌株的毒力不谈,单单测算精准浓度,再进行提纯、静脉配液,就是几乎不可能办到的事。
  等待回应的片刻,林慎的心脏砰砰直跳,就在他忍不住想要追问时,便听对方再次以冷静的口吻说:“有一种药,或许可以抑制这种病邪生长。”
  “喏。”马和不知从何处托出个药盅,“就是这个。”
  众人的视线当即被吸引过去,眼见李明夷接过药盅,抬高手臂,将其中足足一半的药液,直接倾倒进长满灰绿色菌群的肉汤里面。
  透明的溶液从罐壁流下,散进浑浊的汤汁中,很快融为一体。
  空气中一时只余安静的呼吸声音,几乎令人窒息的片刻被拉得无限漫长,忽然,只听一旁的阿去脱口喊道:“你们看!”
  林慎的瞳孔倏然放大——
  只见那铺在汤面上织如密网似的菌群,像被某种无形之物蚕食一般,慢慢有了崩解的趋势。
  碎裂的薄膜,如飘絮一般,缓缓沉进陶罐的底部。
  “成,成了!”站在前面的生徒,声音压着颤抖,眼神豁然激动起来。
  虽然不知道这位李郎拿出的是什么灵丹妙药,可既然这种药液可以压制住肉汤中的病邪,那肯定也能解除师兄身上的疾病!
  林慎长呼一口气,目光转向搁在一旁的透明药液上,再也按捺不住好奇:“这究竟是什么药?”
  “这个嘛,乃是本道……咳,与李郎共制的新药。”马和含糊地带过后半句话,随即露出一抹玄妙的微笑,“此药兼合硼砂与酸液的药性,名字就叫硼酸溶液。”
  “硼酸?”林慎想到什么,“这便是李郎你昨日所说,可以抑制病邪之药?”
  李明夷点点头:“库氏棒状杆菌难以抵抗酸性,换言之,酸类物质对其具有一定的杀伤力。”
  他接下来的话却是一转:“不过,医学上没有百分之百的事。”
  听到此处,林慎伸手抿了抿唇角的冷汗,语气终于轻松下来:“我知道……”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