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0章

  上天本来就什么都不分,这偌大天下大好河山唯有能者居之,只是习惯了自我定义互相区分的凡人非要为自己的无能找一大堆借口,好把自己的过错和不幸统统归咎于一个和自己不太一样的他人。
  “说到底,不过只是因为我是个胡人而已,所以你用尽一切手段只是想要拦住我,可天下早晚是要统一的,只不过在你心里由不得我这个身为胡人的人来做。阿承,事到如今,你还是觉得胡人不配让天下太平吗?”
  这句话犹如利箭般一箭直接刺穿诸葛承的胸口,这要他怎么回答呢?
  如果他回答是,那么他的由是什么?胡人不配难道是因为汉人天生高贵得天幸,所以曾经属于汉人的必将永远属于汉人?哪怕汉人再倒行逆施祸乱朝纲也不会得到任何惩罚?
  可如果回答不是,那就说明胡人也有问鼎天下的资格,这样就该早早地选择辅佐一位明君一统天下才对,也不用管对方到底是胡人还是汉人。那样的话,诸葛承当初选择离开天生帝王的拓跋珪,一路隐姓埋名二十多年只为了在今天可以让对方上这样一个大套又是为了什么呢?
  “我不知道,但你可以先踏过我的尸体后自己去试一试,成与不成,记得烧柱香来告诉我。”
  二十年前没想明白到底想要怎样的天下的诸葛承,二十年后依然想不明白,甚至因为年岁上来了,没了那股冲劲后更想求安稳,他甚至去追求年轻时不屑一顾的南北分治得过且过,希望拓跋珪能接受停战双方再拖他二十年,哪怕只是维持一个虚假暂时的太平也好。
  而如果拓跋珪不肯,那么他身为一个汉人至少在这里拦住了十几万胡人大军,能替南边争取个十年十五年的时间,也算是尽到了一个汉人所应尽的全部责任。
  最终这两人命运里的一切因果尘埃落定后变成了眼前这样,拓跋珪和诸葛承所有的思考深究和挣扎都没有任何意义,他们的关系最后还是简化成了最表象也最本质的那样,变成了任何一个后人一望便可知的互为死敌的结局。
  “终究,你是个汉人,而我是鲜卑人。”
  汉人和鲜卑人,从他们生下来开始,直到濒临死亡,如此简单的烙印却定义了他们的一生。
  294.
  这几句对话彻底切断了一切可能,拓跋珪和诸葛承各自都有着自己不能越过的红线,所以哪怕他们的灵魂再渴望互相解,最后能做到的也就只有极限逼近后在红线面前一刀两断。
  诸葛承并不可惜自己会因为这条红线而死,人固有一死,死得精彩值得与否而已,哪怕是一名暴君都很难让十几万人给他陪葬,在这一点上诸葛承真的没有什么可抱怨的了,他现在和拓跋珪的所有争辩也只是想为了那十几万生命活着的权利再争取一下而已。
  “为什么……要这样?你为什么就不能接受这个条件?你们胡人为什么就不能像汉人那样在自己的地界老实呆着?你们现在也有地可以种了,也有书可以念了,你们有的是除了打仗以外的事情可以做,为什么还要执着于一个可以率先发动战争的权利?”
  “我要的只是你二十年不能主动南征,我又没要你不许防御,就算我不能替郡公给你承诺,但也许你答应下来两边又可以有二十年不相往来的安稳时光了。这些困在山里的男人们,他们也有妻子,也有孩子,他们就都可以回家,不必深埋在异国他乡的崇山里面成为孤魂野鬼,这样有什么不好吗?!”
  “这样的确是没什么不好。”拓跋珪笑了笑承认了诸葛承的质问,然后在对方反问前说了句更加令人不解的解释。
  “只可惜鲜卑人没有太多时间了,如果再耽搁二十年的话,汉人无论如何都会赢的,那鲜卑人就彻底没有机会了。”
  “什么?我不明白。”
  诸葛承的确没明白所谓汉人的胜机在哪里,在他的估计里哪怕刘裕动手再快,汉人整顿内耗休养生息都还需要一段时间,虽然他也不喜欢涨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但诸葛承确实没看出来这场旷日持久的胡汉相争会以二十年内汉人大获全胜而告终。
  “是啊阿承,在这一点上,因为你们汉人生来就在这片土地上,一切犹如道法自然,所以你反而是不会明白的。”
  拓跋珪说完这句后用一种略带羡慕的眼光看着诸葛承,诸葛承却没明白他在羡慕什么,所以他侧着头不解地看着拓跋珪,脑子却不自觉地集中到了山里的花弧对着木蜘蛛说的那些话上。
  “恩公,其实您离开之后,草原上也一直都有关于您的一些传说。”还被困在山里的花弧并不知道虎牢关下正在发生些什么,他只是自顾自地同眼前的木蜘蛛说着这些年的故事。
  “他们说可汗宠幸的汉人曾经指挥着老虎和雄鹰替可汗灭绝了叛乱的部落,最后又因为不服可汗的命令而被赐死在了草原之上。”
  人世间永远不缺绘声绘色的以讹传讹,而对于拓跋珪和诸葛承那个惨烈的分别,那些胡人虽然不敢当着可汗的面搬弄是非,却依然私下里流传出了一个足够满足胡人自我欲望的润色版本。
  “可是我见过恩公和可汗私下相处的样子,可汗他可能会不同意您说的话,却绝不会心狠到处死您的,看来我猜的没错,您原来是回到汉人这了。”
  在花弧和木蜘蛛对话的间隙,木蜘蛛甚至迅速开发出了一套简单的沟通用的肢体语言,如今在听到对面的话后,木蜘蛛点了点头表示肯定。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