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1章

  “同样的,您远比木兰懂得怎样种地,今年的雨下得比往年都要迟,家里的这点庄稼虽然及时都种下去了,但只有您时时刻刻地照看着,才能确保今年的收成不会出问题。”
  “所以于情于,只有您让木兰去从军,自己留下来种地,才是最好的解决眼前困难的办法。这不是孝与不孝,胡不胡闹的问题,只有这样,我们一家老小才最有希望好好地活下去。”
  花弧知道花木兰说的是对的,可是这丝毫无助于帮他缓解自己的悲伤。
  “木兰,阿爷舍不得你啊……”
  “阿爷,阿娘,你们放心,木兰会小心谨慎,我一定会完好无缺地回到你们身边,你们和小弟也一定要好好地活着,我们一家人一定会有再次团聚的那一天的。”
  于是当晚花木兰就告别了全家,牵着她新买的马,带着她刚得的刀,随着拓跋焘的大军一起,踏上了北伐柔然的征程。
  作者有话说:
  注:一般认为,花木兰打的战役就是拓跋焘在位期间北伐柔然的战争。这里她去顶的也是花弧的名字,所以总结来说,这篇文里北魏两次军帖里最后征兵征到的花弧都不是他本人……
  第203章
  ◎凤求凰◎
  “报告参军,慕容氏麾下的鲜卑人已经集结完毕,即日可启程东归,大将军段随命左将军韩延顺前来同我方协调大军和百姓的撤退事项。”
  “叫他进来吧。”
  诸葛承如今一身戎装坐在他的军帐里,在谢玄那场举荐新人的聚会过去不久之后,他就被安排到了司州前线,担任中兵参军。
  因为背后有堪称整个北府军内最稳的那座靠山,诸葛承一到任就很快获得了实权。老刺史很懂得做人,在收到谢玄一反往常地连续好几封亲笔信关心司州军情,又数次在信里不经意间提到他的新参军时,就知道这位毛参军是康乐公看重的“人才”了。
  诸葛承当然也没让老刺史失望,得益于天王倒台后北面胡人各部分崩离析,南边汉人这两年的日子还算好过,偶尔有些边境上的小打小闹,对于诸葛承来说无论是动用诸葛家的传承还是墨家的本事都能轻松解决。
  而且诸葛承不但解决了这些麻烦,还做得很有技巧。
  他并不表现地一副游刃有余的样子,反而偶尔犯点无伤大雅的年轻人都会犯的小失误,然后顺势去寻求老刺史的指点,最后再趁机将功劳全部归咎于老刺史英明上。一来二去的几次以后,这位背景深厚、自身能力过硬、又从不争功的年轻人迅速被老刺史纳为了自己的纯嫡系,在军事上给了他很大的便利和自由。
  得到上司的授权和信任后,诸葛承就开始着手完成之前他和拓跋珪没来得及完成的计划——关于彻底将长安城纳入北府军的势力范围。
  那时他们着急脱离慕容冲的控制,虽然拓跋珪带领着燕军给了姚苌致命一击,甚至连姚苌也一并被拓跋珪杀死。可惜随着拓跋珪直接被诸葛承的机关鸟带走,原地留下的慕容冲情绪失控几乎发疯,燕军上层没有人能安抚他们的皇帝,只好草草鸣金收兵,没将姚苌留下的残军一网打尽。
  随后这两股势力就以长安为中心一直在进行混战,慕容冲仗着之前累积的军事优势占据了长安城。但没了拓跋珪的帮助,他在军事能力上的欠缺表露无疑,以至于诸葛承去了北方一圈,又到南边这么一番折腾下来足足过去一年有余,这两股势力还在那里纠缠不清。
  所以当实权在握的诸葛承,背靠着整个南方的汉人势力,以潼关作为据点将当年慕容冲和姚苌联合围困长安城的阳谋再用一遍,这两股正在混战的鲜卑人和羌人就渐渐感觉大势已去,纷纷想要退回各自传统的势力范围。
  诸葛承也不赶尽杀绝,只要能答应汉人给出的条件,乖乖地撤离关中平原,那么诸葛承至少能保证他们每个人都能完好无缺地离开。
  那两股势力一开始也曾经计划过要在背后搞点小动作,但无一例外都被诸葛承发现后以雷霆之势镇压。几次杀鸡儆猴的策略用过之后,两边都逐渐消停下来,准备老老实实把汉人的故都还给汉人。
  “毛参军,燕军这边的准备已经完成,不日即可东归,汉人承诺我们的行动也可以尽快落实了。”在大致同诸葛承交代了一下自己这边的情况后,韩延顺也顺势提出了他们这边的要求。
  “在我们给你们让出东归的安全通路前,你先要确保长安城内已经清空,不再有任何鲜卑人的势力了。”
  “关于长安城……恐怕我们还需要一些时间。”对于诸葛承的要求,韩延顺一副很有难处的样子。
  “你们的陛下还是不肯配合东归是吗?”
  对于鲜卑人到底在纠结什么,诸葛承其实心知肚明,他自己本就熟悉长安城,再加上现在有整个司州势力的配合,可以说长安城里现在如果发生什么新鲜事,汉人恐怕比鲜卑人知道的还要早一些。
  “毛参军,我们——”韩延顺还想辩驳点什么,但诸葛承抬手制止了他。
  “这样吧,你继续管你们的撤军事宜,至于慕容陛下那里,我亲自去和他谈谈。”
  本来汉人扎营的地点也离长安城不远,在鲜卑人内部的高度配合下,诸葛承第二天便站在了未央宫里皇帝的寝殿之外。
  其实从这座偌大皇宫里没有任何侍者来回,就能看出慕容冲这个皇帝早已经名存实亡。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