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2章
因为握着刀的人不讲道理的时候,道理就没用了。
文武大臣倒是不怕华贵妃上下串联逆反大辉,他们是怕华贵妃不讲道理,他们成了刀下亡魂没法说理。
大朝廷的事情决定后,其他的事就简单了。
包括对远在南方的,和瑞武帝同时刻遭到上天雷劈谴责的,至今下落不明的诸淑珍逆贼妖妃。
天价悬赏通缉。
朝廷要将这个祸乱朝纲的妖妃缉拿,然后烧死祭天。
能不能抓到另说,关键是朝廷的态度,以及……转移视线。
虽然朝廷上下没谁看得上吊命中的妖帝的,但是让天下人的目光都聚集在一国之尊这里,还口诛笔伐地,于国家形象无益,也不利于国家政策的运行。
文武大臣倒是想快刀斩乱麻地选出新天子,但是他们手腕不够粗,掰不赢华贵妃啊!
等华贵妃垂帘听政后他们才知道,想着挑选最优皇帝种子,退一步妥协的他们到底失去了什么。
不久前,还和自己共同进退作战的同党阵营,在华贵妃垂帘听政后,都成了对方的狗腿子的,他们是真的不敢动了。
都说是共同作战的同党阵营了,自家有什么不能说的把柄,自家人能不清楚吗?
当这些同党阵营的战友,突然成了别家的,他们可不就危险了。
这种情况下,谁敢乱动。
最让他们失望的是皇后娘娘了。
明明他们都为她铺垫好了,这位皇后愣是不接招,一心只想经营后宫,教导众朱姓子弟,对上朝听政一点兴趣都没有,只留华贵妃一家独大。
但凡皇后争气点,他们还有谈判的底气,挣扎的机会。
现在,什么都没有了。
别说联合起来选出最符合他们利益的新天子了,就是保住自己,不牵扯背后的家人,就已经够难的了。
这些消息,看得朱淑娴(苟子)是十分舒爽。
直到她收到她这辈子亲娘的一封信。
——小殿下,准备好就回来当皇太女
朱淑娴(苟子):……
至此·偷龙转凤之被贬逃荒的苟公主·end
作者有话要说:
苟子:人在路边躺,锅从天上来
ps·么么哒~
第235章
皇太女什么的,朱淑娴(苟子)是肯定不会去当的。
朝廷册封又怎么样,只要朱淑娴(苟子)本人不回洛京,那就是李婉华册封她的,朱淑娴(苟子)当无事发生。
唯一受益的,大概就是老太太了。
因为抚育皇太女有功,她受封正一品慈国夫人,被垂帘听政不爽,直接上位当女皇的李婉华接回洛京奉养了。
老太太晚年孝子贤孙环绕,好不幸福。
可不得使劲地孝顺嘛。
一家子除了这位老太太,根本没有谁拿得出手的,老太太活一天,诸二爷一家子的富贵生活就多享一天。
诸家对皇太女有恩的,只有老太太,一旦老太太去了,皇家加注在诸二爷一家的各种好处,绝对会立马收回。
老太太故去后,据说诸二爷哭得好不伤心,多次昏悸过去。
老太太这一辈子,倒是真的做到了,靠养孩子荣誉一生,死后极尽哀荣。
只是,这些朱淑娴(苟子)都没有参与。
在老太太接受朝廷册封,宁愿带着诸二爷以及两个继孙回到洛京的时候,朱淑娴(苟子)就明言过,为了躲避麻烦,这辈子她是绝对不会再回洛京的。
也别说什么血脉至亲,亲生母女没有隔夜仇这样的傻话。
朱淑娴(苟子)很认真地认为,在她的生母权衡利弊,明知阴谋都要放弃她的一刻,她们之间,就不存在任何情分了。
朱淑娴(苟子)和华贵妃两母女间隔阂,可不是一方将整个大辉盘下来,捧到另一方手上作为赔礼能解决的。
这么说听着或许有炫耀的成分,也显得朱淑娴(苟子)有点不识好歹,但是是事实。
在这层出不穷的阴谋下,朱淑娴(苟子)能平安长大,还没有长歪,靠的是她生而知之,天生优秀。
和什么祖宗庇佑、上天优待没有任何关系。
只要回想幼儿时段那险境横生的生活状态,朱淑娴(苟子)就没法原谅华贵妃……哦,李女皇。
而且重点是,她是真的对所谓的大辉皇朝没兴趣。
比起关在洛京皇宫那小片天地,做着为天下苍生起得比鸡早,睡得比谁都晚,还得时时刻刻勾心斗角的天下至尊,她更喜欢领着尤金尤银老大夫,慢悠悠地四处游玩。
嗯,顶着大辉皇太女的头衔,背后领着一群黑衣人的,在大辉最美、最有特色的城镇中,领略各种地域风光。
顺便帮忙督查一下地方政治。
督查政治这玩意,真的是不得已而为之,也不是朱淑娴(苟子)干的。
都是黑衣人们为了朱淑娴(苟子)的旅途舒适顺利顺手干的,朱淑娴(苟子)最多是出个名头。
敢坑她干活,那就是打得少了。
李女皇可不是什么好说话的人,对孩子,亲生孩子也一样。
特别是朱淑娴(苟子)这个皇太女还不单纯是为了弥补她对亲女儿的愧疚补偿而册封的,而是政治妥协需要,因为她只有朱淑娴(苟子)这么一个朱家血脉亲女儿,需要朱淑娴(苟子)坐镇洛京,以方便她获得最大的政治利益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