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
一屋子的人热闹的说着话,等到丫鬟通传赦老爷和政老爷并珠大爷和琏二爷到时才停下。
众人纷纷看向门外,等着家里的爷们儿进来。由赦大老爷和政二老爷带着与贾母行过礼,又说了会话。
看到众人都到齐了,贾母这才宣布众人用晚膳,丫鬟们在一旁的屋子摆好饭菜,才请主子们过去用饭。
席间贾宝玉偷摸着想要坐在女桌那边,被政老爷一个眼神吓的不敢生出别的想法,老实的坐在贾琰旁边。
看到贾宝玉老实了下来,贾政又询问大儿子贾珠明年春闱心中可有把握,贾珠起身恭敬地回父亲道:“岳父和先生都说儿子的文章已到火候,想必明年能有一拼,运气好的话还能得个不错的名次,还请老爷放心。”
贾政满意地抚了抚胡须道:“你先生和岳父说的我是放心的,既然他们给了你那么高的评价,你也不要骄傲,明年争取拿个好名次,也不负我们的期望。”
贾珠回道:“请老爷放心,儿子定不会辜负老爷和先生们的期望。”
贾政问完大儿子,又看向剩下的儿子,勉励了一番,让他们多向他们大哥学习,又着重提了宝玉,让他不要整日贪玩。
“好了,二弟还是让他们好生吃饭的好,教训孩子有的是时间。”一旁的贾赦不耐烦的说道。
他最是看不过贾政这幅读书人的样子,觉得他是“假正经”,总是端着他那副读书人清高的样子,哄的贾母偏疼他,就连老爷在世时也更喜欢他。
贾赦对此是十分不屑的,他这个二弟读了一辈子的书也没读出什么名堂,还是靠着已逝的老爷授了官,现如今不过是运气好得了个会读书的儿子罢了。
想着,又瞪向一旁的贾琏觉得他不争气,比不过老二家的儿子。
贾琏察觉老爷贾赦的目光心中十分苦涩,“怎么什么事都能扯在他头上?他从小就不擅长读书,叫他读书便是要了他的命,再说老爷他自己也不善长读书呀。”
对此,贾琰对琏二哥投以同情的目光,真是父辈之间的攀比心又延续到孩子身上,可见家长之间互相攀比自己孩子成绩的现象从古至今都有,古人诚不欺我。
……
众人吃了团圆饭,又陪贾母说了会话,便各自散了,回了自己院子。
贾琰多日忙于学业,好长时间没与林妹妹好好说说话了,便趁此机会留下来与林妹妹说话,便坐下来询问黛玉道:“不知林姑父在姑苏可有来信,身体可好些了。”
林黛玉回道:“父亲前些时日还来信说,喝了你送的茶叶觉得味道很好,身子也康健了许多,还想问我向你多要些,不知道二哥哥手中还有没有。”
贾琰答道:“这并不是什么难事,我手中还有许多,分些给林姑父便是,林妹妹也拿些,这茶叶是一个老僧人交给我的方法制的,味道极好,喝久了还有调养身体的作用。”
林黛玉笑着谢过贾琰的心意,又拿了最近特意做的荷包给他,说:“你瞧瞧,我近日跟迎春姐姐新学的花样,可喜欢。”
贾琰接过荷包笑道:“妹妹做的,我哪有不喜欢的道理,岂不是白白浪费了妹妹的一番心意。”说着便将荷包当着林黛玉的面系在腰间。
黛玉看他喜欢,也放下心来,不再与他说什么,喝起茶来。
贾琰看黛玉坐在一旁不说话,又与她提起了年节时贾母决定与隔壁的宁国府一同办宴的事。
临走时,又嘱咐黛玉房中的紫莺,莺月等人要用心伺侯自家主子,出了什么事便来前院找他。
第21章 贾元春大婚
过了年,开了春,京城又恢复了往日的热闹,城里的商铺也陆续开了张,街道上的贩夫走卒也日渐多了起来。
近日的京城,最让人津津乐道的便是“荣国府嫁女”一事,新娘子的嫁妆毫不夸张的说从城南一直排到了城北才堪堪摆下,人们常说的“十里红妆”可见不虚,这场面一时成为了众人茶余饭后的一大谈资。
话说那荣国府也是京中的老牌勋贵之家,其后人也是开国四王八公之后,只是近些年子孙都无甚出息的,才渐渐淡出人们视野。
前些时候他家嫁女的场面十分盛大,一时又让众人重新注意到这个曾经辉煌的国公府,不禁感叹不愧是老牌的勋贵之家,其底蕴还是新兴世家所不能比的。
——
京中,荣国府正是一片喜气洋洋的场景,就连大门外威严的立在那里的两尊石狮子,胸前都挂上了大红色的绸花。
府中,小厮丫鬟们正不断的忙碌着,今儿个府中有喜事,他们府中的大姑娘出门子,就连他们这些下人们都带着喜气。
贾元春房内京中有名的全福人姜老太太正为其梳发,口中说道:“一梳梳到头,富贵不用愁,二梳梳到头,无病又无忧,三梳梳到头,多子又多寿,再梳梳到尾,举案又齐眉。”
梳了妆,贾元春坐在梳妆镜前看着镜中的自己。
平日里柔顺的乌发全部盘了起来,头戴凤冠,眉眼间尽显端庄大气,额前坠了一颗东珠又平添一丝妩媚,不会显的太过呆板,身穿大红色的嫁衣端坐在镜前。
旁边的贴身丫鬟笑道:“姑娘这身装扮很是漂亮,保管新姑爷见了姑娘就移不开眼睛。”
想到那个气宇不凡,温润如玉的男子,贾元春也不禁红了脸,但一想到就此离家,别离父母亲人,心中又不免伤心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