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章
“一切都有我呢。”
隔着不远的距离,透过房内忽明忽暗的烛光,随着贾琰的声音落地,好像有什么东西也跟着落了地。
听到他的话,黛玉脸上缓缓露出一抹笑意。
瞧见黛玉的笑容,贾琰无声的笑了笑,接过门外紫鹃递来的灯,拒绝了她要提灯相送的话,一个人提着灯走了。
……
“姑娘。”
见二爷走了,紫莺带着一个小丫鬟将桌上的东西都撤下,又见黛玉一个人坐在桌案旁神色不明,忍不住上前出声道。
瞧着黛玉的神色,看紫鹃和莺月都在屋内打理着姑娘的首饰和衣物,紫莺犹豫良久还是凑近自家姑娘小声道:“姑娘可还记得府上那位文姨娘。”
听到紫莺的话,黛玉抬头神色不明,“好端端的怎么提起府上的姨娘来了。”
见黛玉询问,紫莺没有再犹豫,而是与黛玉一一道出,道:“今日奴婢与春纤一起去厨房刘妈妈那里提饭,瞧见绣竹手指头上密密麻麻全是伤口,看着十分吓人。”
绣竹就是她们说的那位文姨娘的贴身婢女。
要说起这文姨娘瞧着就是个文文弱弱,脾气和善温柔的主,如今听紫莺说她的贴身婢女手上都是伤,黛玉有些疑惑地看着紫莺。
紫莺见自家姑娘看向自己,忙又小声道,“奴婢说句逾矩的话,还请姑娘不要怨怪,如今瞧着这府上也是多事之秋,大老爷和府上老太太关系不和,母子生分,二爷他们如今也要分家了。”
说到这个,看着黛玉逐渐不好的神色,紫莺咬了咬牙还是继续道:“不若姑娘早作打算,前些时日扬州传来消息说,姑娘如今年岁渐长,总在外祖家住也不是办法,不如就此归家去吧。”
这几年随着林如海的官越做越大,那些远在江南的林家旁支都不免动了心思,想要与之亲近一些。
正巧这两年,林家旁支里也出了个官至正四品的通州知府,这位知府大人据说早年间娶了晏侯爷的庶女,与晏安侯府甚是亲厚。
这些年,这位林知府在晏老侯爷的照抚下,官至正四品,也是林家除了林如海之外品级最高,最为出息的了。
如今远在江南的那些林家旁支,想要拉拢林如海,就是由这位林知府出面劝和的。
更何况如今,当今圣上已经日渐年迈,朝局动荡,底下那群已经长成的皇子皇孙们瞧着都不是什么安分的,这底下人的心思更是浮动,趁着下一任帝王之选还未角逐出来,纷纷下注拉拢,站队投靠,林家旁支更是没有免俗。
他们这些旁支比不得主支,有五世的经年积累,随时都可以重新复起,若是没有强大的靠山可以依附,在这世家层出,富庶之地闻名的江南又从何立足呢?
拉拢不成,知道林如海膝下还有一个女儿养在京城,他们更是动了想要联姻的心思。
巧的是这位晏侯爷膝下还有一个嫡子尚未成婚,而这晏安侯府与南安王府,三皇子府上皆有联系,千丝万缕间,不知达成了什么意见,促成了这桩联姻意向的产生。
听闻林如海还有一个女儿,貌美,又是自小娇养在京中,晏侯爷已经开始着手准备托人向林府求亲的事宜了。
不管出于什么目的,晏侯爷对于这桩还没有促成的婚事还是感到十分满意的。
也不知是因为年幼丧母的原因,还是什么原因,他这个幼子自十岁起便总是不归家,拿着把破刀就喊着从此要仗剑天涯,脱离侯府逍遥自由去了,气的晏侯爷手中的鞭子都抽断了几根。
如今晏侯爷想着,若这桩婚事能成,给这小子娶个书香门第的美娇娘回来,看到时这小子还总想着往外跑不成。
对于这些,紫莺还尚且不知,她此次劝黛玉回扬州,也是出于对自家姑娘的好意。
姑娘如今年龄也日渐大了,眼看着要到了议亲的年纪了,总不能一直住在外祖家不成?
这些年,紫莺她们这些陪着黛玉到贾府的下人,也能瞧出贾府二爷对自家姑娘的好。
可这婚姻大事,自古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姑娘和二爷如今再是心意相通,也还是没有个正经名头的。
紫莺低眉想着,“将来二爷若是真有心,就亲自来林府下聘,才算是没有辜负了自家姑娘的一片真心,若是……”想到这,紫莺咬了咬牙,“若是不成,将来各自婚嫁了,姑娘也好有个出路。”
想到这,紫莺抬头,瞧着自家姑娘语气认真道:“姑娘还是早做打算的好。”
见黛玉沉默不语,紫莺咬牙继续劝道:“更何况姑娘离家多年,想必远在扬州的老爷也是思念万分的,姑娘若此番回去,也可说是回家尽孝,陪伴老爷了。”
听到紫莺提起在扬州的父亲,想到远在扬州的林父,黛玉眼中尽是思念,但只一瞬,她还是摇头,坚定地拒绝了紫莺的劝说道:“我不能回去。”
闻言,紫莺神色染上几分不解,想要继续上前开口劝道:“姑娘!”
黛玉摇头,打断了紫莺继续想要开口说的话,“莫要再说了。”
见黛玉态度坚定,紫莺咬了咬唇,不敢开口再劝,只得听从黛玉的吩咐退了出去。
紫莺走后,林黛玉瞧着窗外昏暗暗的月色,眼中划过一抹哀伤。
“父亲!她又何尝不想念呢?
只是现在还不是相见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