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波士顿转运的海产品品种繁多。综合多本书的数据,能够清晰追溯海产品的不同产地与销售地。
  然而,印斯茅斯榜上无名。
  从印斯茅斯坐马车,一天能到波士顿。
  两地距离不算远,小镇又以渔业为生,它的名字怎么不在波士顿的渔业综合清单上。
  书店店主说小镇卖出过高品质的珍珠,所以不为精美的贝母折扇惊艳。对此,也没有一本书记载了相关历史。
  印斯茅斯似乎隐身了。
  柯莎越发怀疑小镇的收益来源。
  再看旅店内部装修非常华丽,那意味着造价不菲,本钱又是从哪里来的?
  下楼主动试探老罗宾森夫妇。
  第一眼就觉得这对男女长得很有夫妻相。
  柯莎以准备定居但不知道找什么营生为借口,咨询起了印斯茅斯的渔业情况。
  今天下船,看到水手们的渔网是空的。
  据悉是昨天上午先去波士顿卖了鱼,再转道纽约去接了私奔情侣回印斯茅斯。
  柯莎询问老罗宾森夫妇,小镇渔夫们都能捕捞哪些鱼类,大致又能卖出什么价格。
  老罗宾森滔滔不绝地讲起来。
  他以从前作渔夫的经验,细数一年四季从印斯茅斯出海能捕捞到哪些海鲜。
  柯莎默默对照波士顿相关收购数据。以那些鱼类的收购价,可以维持小镇渔夫温饱。但要修建这座豪华装潢的旅店必须有一笔飞来横财。
  老罗宾斯太太补充:“十六年前,我们捞到一只品相很好的红珊瑚。卖出高价,然后开了这家旅店。”
  “红珊瑚?”
  柯莎疑惑更深。
  通过阅览大量书刊,发现印斯茅斯以外的社会与她对19世纪的认知相同,历史发展、水文地理、科学发明等与她的世界一致。
  红珊瑚的主要分布区域不包括北美东岸,多么离奇的概率才能在这里捞到红珊瑚?
  柯莎:“是在印斯茅斯附近海域捞到的红珊瑚?”
  老罗宾森夫妇点头。
  柯莎倍感不可思议。
  罗宾森还理所当然地说:“其实,您完全不用为生计发愁。在印斯茅斯住下就明白了,这里被神庇护着。
  像是宝石级红珊瑚、孕育大珍珠的贝类、昂贵的海螺珠等等,小镇渔夫总能幸运地捕捞到它们。”
  柯莎一个字也不信。
  哪有仅凭幸运就一夜暴富的好事。如此高概率地捕捞到稀有海洋珠宝,势必要付出某种代价。
  现在她可以完全确定印斯茅斯镇的财富积累使用了异常手段。
  罗宾森太太不再继续这个话题,转而问:“中午没见您点餐,晚饭要吃点什么?”
  柯莎从船上醒来后,一直没有口渴与饥饿感。很不正常,可现在带来了便利。在诡异的印斯茅斯,真不想吃东西,就怕病从口入。
  她却非常自然地回答:“您按自己的安排做菜就好。留两份,等会我与西格森在房里吃。”
  饭菜送来后,可以悄悄处理了。
  罗宾森太太瞧了一眼挂钟,“那好,一会我去准备晚餐,大概晚上七点左右开饭。”
  时钟指向15:28。
  柯莎起身告辞,现在能100%确定今天下午的平静状态不会持续太久。
  礼服裙不适合高强度运动,要把新买的便装清洗烘干,才能灵活行动。
  计划今夜去看一看晚上的印斯茅斯有没有异样?
  不知道「西格森先生」有无收获。下楼前去敲门不见回应,发现客房门锁处夹了一根黑色发丝,他应是出门后尚未回来。
  雨停后,天空放晴。
  万里无云,太阳渐渐西沉。
  落日余晖绚烂似梦,似打翻了调色盘,将天空渲染成一幅瑰丽多姿的画。
  洗完衣服又简单洗漱后,柯莎站在窗台边,看着街上三三两两的往来人群。
  镇民都不急不缓地在晚霞中散步,无法在任何人身上找到紧迫感。
  越看,越有种岁月静好的感觉。
  在这里定居就能远离枪林弹雨与明争暗斗,活得简单又平静。
  不对!
  她怎么会冒出这种想法?真是路易十六去协和广场——没有头脑!
  柯莎为不理智的念头而警觉,不明力量能对身体造成影响,说不定也能扰乱思维。
  不能闲着,把今日从船上醒来后的见闻都画下来。
  先速写打过照面的那些人。
  从船上的十位水手开始,然后是沿途看到还有印象的人,最后是书店店主与旅店老板夫妇。
  总计32人,当20幅肖像成稿,近三个小时过去了。
  时间接近晚上七点,窗外已经暗了下来。很快,再有六七分钟即将完全天黑。
  柯莎揉揉额头,她仍旧不觉得饿,但一股汹涌的疲惫感涌了上来。
  放下画笔,准备去找对面的「西格森」先生,之前依稀听到房门开关的动静。
  出门前又翻了一遍画像,别扭的感觉冒了出来。
  画像有点不对劲。
  调整了顺序,不以今天见面的顺序,而是按照年龄排序。以二十岁左右为界限,小于20岁一组,大于20岁是另一组。
  前一组与后一组的骨相竟然在眉宇间有差异。
  尤其是后一组,不同家庭的成年人怎么会有莫名相似呢?
  荒诞!
  简直是对人类基因遗传规律的挑战。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