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木相所言甚是。”户部尚书谭万年立即接话道,“此事乃重中之重,不可拖延。”
刑部尚书与礼部尚书也纷纷出言,表示赞同。
“海相如何看?”木嵩问海山青。
“木相所言有理。”海山青道,“太子择立确实是眼下亟待解决之事。”
“只是这人选……”他看向在座诸人,“诸位可有提议?”
众人面面相觑。
中书侍郎丁坤首先出言道:“陛下无子,太子人选自当出自宗室。目前看来,最合适的人选自然是端王。”
“我与丁侍郎看法相同。”兵部尚书于林甫道,“端王殿下有救驾之功,不论评政绩还是论品行,他都是最合适的储君人选。”
他们二人发言结束,在座的主战派官员纷纷表示认同。
主和一派的官员则没有立即表态,而是等待木嵩的态度。
“海相也认为端王殿下是最合适的储君人选?”木嵩没有立即表态,而是先问海山青。
“难道木相觉得有更合适的人选?”海山青反问道。
所有人的视线都集中到了木嵩身上。
木嵩捋了捋胡须,有端起茶碗,慢慢抿了一口,再将碗放回盏上,似是漫不经心道:“诸位莫要因为只有端王殿下入朝为官,便将目光局限起来。宗室子弟中,不乏德才兼备,可堪大任者。”
“依我看,明郡王就不失为一个合格的储君人选。”
第67章 变故
“明郡王?”
木嵩入垂拱殿探病结束,木贵妃送他出来时,从他口中得知他要推选明郡王谢晨为储君的事。
“据我所知,明郡王只有爵位而不担官职,从未插手过政事。”木贵妃不解,“父亲为何选中了他?”
“清儿觉得呢?”木嵩反问道。
听他们父女讨论起政事,王嬷嬷带领一众宫人纷纷止步,等距离远了才继续前行,只远远地跟在后面。
木贵妃思考片刻,道:“父亲与端王不合吗?从前未曾听说过。”
“我与他交集甚少,不曾有过龃龉。”木嵩否认道。
“那是为何?”木贵妃更加疑惑,“端王得陛下重用,相比朝中多数人早就已认定他就是将来的储君。若没有不合,女儿实在想不出父亲为何要弃端王而选择明郡王。恕女儿愚钝,并未看出明郡王有何出众之处值得父亲选他。”
“正是因为没有出众之处,才选他。”木嵩道,“他不知没有出众之处,而且性格懦弱,说是胆小怕事也不为过。”
“而端王看似懦弱,实则精明,是个极懂得掩藏锋芒,主动示弱之人。”木嵩道,“若论心计,说句不恭敬的话,当今陛下也不如他。”
“这样的人登上皇位,于我们做臣子的而言,绝非好事。”
“女儿眼光浅显,不如父亲深谋远虑。”
“你在后宫之中,一定看好陛下。”木嵩道,“赵家有兵权在手,是个极大的变数。”
自赵丙身亡之后,赵家便与谭家乃至于木家之间有了难以抹除的嫌隙。赵仓从前是坚定的保皇党,如今泰和帝倒下了,他跟他手里的两万兵马便是最大的变数。
他十分可能倒向海山青一派,木嵩不得不提防。
“最稳妥的办法,就是将殿前司握在自己手中。”他道,“如此一来,即便赵仓倒向海山青,我们也有能与其抗衡之力。”
“萧燚卸职之后,殿前司都指挥使的位子便一直空着。”木贵妃道,“父亲是想让谁来接掌呢?”
“杨文德虽然不堪大用,但胜在忠心。”
此时父女二人已经走到了宫门口,木贵妃止步道:“女儿只能送到这里了,父亲慢走。”
“女儿会时刻守在陛下身旁,若有异常,立即命人传与父亲。”
……
“木嵩这个老狐狸。”怜娘披着黑色斗篷,坐在木良漪房中,提起木嵩二字时眼中盛满恨意与厌恶,“姑娘,若是他不横插一杠,端王被推选为储君便是板上钉钉。可是如今……”
“木嵩在朝中的根基远超你我想象。”暖阁中已经添了炭盆,木良漪坐在盆边,将手悬在上方,感受着炭火带来的热意。
“所以,绝对不能给他发力的机会。”
青儿几经思考之后,还是忍不住馋意,凑到炭盆另一边,悄悄丢了一把栗子进去。接着便盘腿坐在垫子上,静待栗子烤熟。
“要做什么,姑娘吩咐便是。”怜娘道,“除掉明郡王吗?”
木良漪摇头,道:“明郡王没了,还有一位郡王跟两位嗣王。除了他们之外,还有远在滇南的瑞王,以及诸多宗室旁支,木嵩可选择的人太多了,总不能都除掉。”
“那咱们要怎么做才能阻止他?”
“啪!”一颗栗子在火中爆开,发出清脆的响声。
“你小心迸出来伤到姑娘。”怜娘忍不出提醒道,“刚吃完晚膳又吃栗子,你也不怕把自己吃胖。”
“我吃不胖。”青儿道,“我现在正是长身体的时候,跟你可不一样。”
“你……”
青儿冲有怒难言的怜娘做了个鬼脸。
“算了,我同你一个孩子置什么气。”怜娘将注意力重新引回正题,等着木良漪说下文。
只见木良漪盯着盆中烧得正旺的炭,缓声道:“釜底抽薪,一劳永逸。”
“姑娘,我没太明白您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