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搬文阁>书库>穿越重生>重生1975:开局撕毁回城调令> 重生1975:开局撕毁回城调令 第839节

重生1975:开局撕毁回城调令 第839节

  “好,再把西瓜放到井拔凉水里泡一会,然后“杀”了!”
  “行。”
  来到屋里,周扬一边给李长青倒水,一边笑着问道:“老李,你们这几天忙不忙?”
  “咋不忙,又是开会又是检查,全县的领导干部都快忙成陀螺了!”李长青道。
  “那你还有时间往我这里跑?”
  李长青叹了口气说道:“不和你聊聊的话,我这心里没底啊!”
  “咋了?”
  “昨天你给我打完电话后,上面就有命令了,说中央考察团明天就要来咱们云山县…”
  “这么快?”
  “是啊,有点太快了,而且省里和地区行署这边也要派人过来,队伍已经到了宁市,明天我们云山县不仅仅要接待中央的考察团,还要同时接待省里和地区行署的陪同人员,压力不是一般的大!”
  接着李长青再次说道:“下午我主持召开了全县干部的工作会议,将接待工作详细的安排了下来,但是想到一下子要接待这么多高层领导,我的心里还是忐忑的很,所以就想着来找你坐坐!”
  周扬倒是很理解老李现在的心情,想想他一个县级领导,平时能见到的最大的领导也就是地委行署的那些领导,省领导见的次数都少。
  但是现在接二连三的让他接到省领导,甚至于连中央的领导也要来他的这一亩三分地,心里要说不紧张那是不可能的。
  “老李,这有啥好紧张,你都做得这么好了,难道还会怕那些领导们摘了你的乌纱帽?”周扬道。
  李长青摇了摇头说道:“那倒不至于,只是这次中央领导下来视察,不仅仅关乎我们几个人的成败,更关乎整个云山县三十来万老百姓的命运,所以我才会有顾虑!”
  “呵呵,你多虑了,甭管谁来,平时咋做的现在也咋做,肯定没问题的!”周扬道。
  “那万一要是搞出纰漏呢?”
  “屁大点的云山县能出什么纰漏!”周扬笑着说道。
  李长青白了他一眼,说道:“这叫啥话,咱云山县虽然不大,但也不小啊!”
  “呵呵,但人少啊,一个县加起来也就不到30万人,在上面领导的眼里咱们云山县就是一个可以忽略不计的小地方!”
  接着周扬再次说道:“而且领导们这次下来,只是想来看看咱们这地方的真实情况,所以你不用想太多,直接将咱们云山县最真实的一面展现出来就行了!”
  “那万一领导们要是不满意呢,那咋办?”李长青道。
  “他们凭什么不满意,你把一个大部分老百姓都吃不饱饭的贫困小县,发展成现在这个样子,还没和上级政府伸手要一分钱,这是功劳,是政绩,上面的领导怎么可能不满意?”
  接着周扬再次说道:“你现在要做的就是,让他们看到最真实的情况就行,只要不弄虚作假,就算是有些地方不太符合那些大领导们的心理预期,他们也不会迁怒于你的!”
  “你说得对,有你这句话我就放心了!”
  随后李长青突然笑了笑说道:“你说这人咋就这么不知足,我原来也就是个普普通通不受重视的科级领导,这辈子最大的追求就是给老百姓办点实事,顺便混个副处级的待遇退休就行了!”
  “但是自从认识你小子之后,不但人生的追求很快就达到了,而且还成了县里的一把手,然而到了现在的位置上,突然间就有点缩手缩脚瞻前顾后了!”
  周扬笑了笑说道:“这很正常,在其位谋其政,屁股下的位置高了,身上的担子以及压力也就大了,有顾虑也是很正常的!”
  “但是你却不能因为有顾虑就忘了给老百姓办事的初心,只要你守住了初心,任何事情都能迎刃而解的!”
  “初心?”
  李长青仔细琢磨着周扬刚才的话,过了好一会他突然笑着说道:“哈哈哈,好一个守住初心,我知道该怎么办了!”
  听到李长青爽朗的笑声,周扬知道他看开了,随即说道:“老李,县主任不是你仕途的终点,你迟早有一天会走出云山县的,甚至于可能会走出塞北省,所以省市领导也好还是更高层的领导也罢,咱都没有啥好畏惧的,干就完了!”
  “哈哈哈,干就完了!”
  而后李长青再次说道:“我今天过来除了找你加油打气外,还想和你聊聊咱们的火腿肠厂!”
  “火腿肠厂怎么了?”
  “这段时间咱们火腿肠厂的销量暴增,现在每天来咱们火腿肠厂门口等着拉货的车队都能排到二道河了,咱们的两条生产线二十四小时运转都满足不了,所以我想着要不要再在城西那边建一个同样的厂子!”李长青道。
  “可以啊,我没意见!”周扬道。
  “可是如此一来,又要动用厂里的利润了…”
  “你在担心不好向村子里的社员百姓交代?”周扬道。
  “是,毕竟你们村几十万真金白银砸进去了,这都两年了没看到一点回头钱,我担心村里的社员们会有意见!”李长青道。
  “今年应该问题不大!”
  看着李长青一脸疑惑的表情,周扬笑着说道:“前几天我了解了一下村里的财务状况,截止八月份,我们八宝梁联合村已经收入了200多万元了,即便不考虑后面几个月的收益,现在平均每人也能分到300块钱了,不比城里工人们的收入差…”
  不等周扬说完,老李就一脸震惊的问道:“多少?”
  “200多万,准确的说应该是204万!”
  “嘶!咋会这么多?”
  “呵呵,不说别的,单单村里养的那十来万只鸡,一个月就能给村里带来20多万的收益!”
  “养鸡这么挣钱,那要是等到年底的话,你们村的总收益怕是能达到300万以上了?”李长青一脸震惊的说道。
  “保守350万,400万也不是没有可能!”
  “这…”
  听到这话,李长青彻底的麻了,要知道前两年整个云山县全县的财政收入也就200多万。
  也就是说,现在的八宝梁一个村的总收入就是原来全县收入的两倍!
  而据他所知,整个八宝梁联合村总人口还不到4000人,也就是说村里人均收入能达到1000块钱。
  怪不得周扬说村里的老百姓不会有意见,都分到这么多钱了,确实应该很满足了…
  而就在李长青震惊之际,李幼薇端着一盘切好的西瓜走了进来,同时对着两人说道:“饭好了,准备吃饭吧.”
  第1142章 假期结束,准备回城
  时光飞逝,转眼间半个月过去了!
  在过去的两周,不管是云山县还是八宝梁村,都发生了不少大事。
  最为重要的当然是中央考察团下来的事,这可以说关系到云山县上上下下几十万人的前途和命运。
  8月12日,就在我们与大洋对岸的脚盆鸡签订《和平友好条约》的同一时间,由6位省部级领导以及五十多位其他级别的领导组成的中央考察团,正式抵达云山县,对这个刚刚声名鹊起的边塞小县展开全方位的考察。
  与此同时,塞北省、宁市地委行署也对这事非常的重视,派出三十多位中高级领导陪同考察。
  加上他们的随行人员,整个考察团的规模达到了惊人的200人,而这还不算云山县本地陪同考察的领导干部。
  在接下来的一周时间,这个庞大的考察团分成若干个小组,分别对云山县的农业、工业以及政治生态、治安等诸多方面展开考察。
  而云山县的领导干部以及群众社员,秉承实事求是的宗旨,不弄虚不做假,将最真实的一面展现给了考察团。
  经过为期一周的考察,中央考察团终于带着一份完善的考察报告,满意的离开了云山县。
  而在考察团回到京城后,京城方面就依据考察报告,针对云山县的发展模式召开了7次会议。
  终于,在8月21日,中央在充分肯定了云山发展模式的前提下,向全国各省市县发出了向云山县学习的号召。
  这可以算是平地一声雷了,彻底让塞北省云山县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地方,一夜之间名动全国!
  紧接着,省里迅速跟进,将云山县列入全省重点发展县区之一,同时省市两级政府对云山县的基础设施等方面展开支援建设。
  好不容易出这么一个典型,可不能再像以前那样不管不顾,任由他们自己摸爬滚打了!
  一时间,云山县境内多个基础工程迅速上马开工,包括道路、桥梁、车站等领域,也包括国营饭店、招待所等配套设施。
  为了支援云山县的建设,省里拿出了1200万元,市里也拿出了500万。
  云山县第一次尝到了省市重点发展的红利!
  与此同时,塞北省除宁市之外的十多个地区行署纷纷行动起来,组成考察团前往云山县进行考察学习。
  随后,靠近塞北省的几个省级兄弟单位也快速行动起来,纷纷向省里提出考察申请。
  面对其他外省兄弟单位的学习申请,塞北省政府自然不会拒绝。
  一时间,大批的考察团涌向云山县,这让李长青等人单单接待这些考察团都快忙麻了!
  虽然忙,但是云山县上上下下都非常激动。
  毕竟这可是在全国人民面前露脸的好机会,现在不管是央视还是省里的电视、广播、报纸,都在报道他们云山县的事情。
  眼下的云山县可是风光无限,与大寨、大庆一样,成为老百姓眼里的“圣地”,他们也算是与有荣焉。
  …
  县里忙,八宝梁这个样板村、模范村就更忙了。
  不管是哪一级的考察团、观摩团、视察团过来,都免不了要来八宝梁村来转转。
  有时候一天之内要来好几个考察团,村干部们都不够用。
  除此之外,这么多的领导干部们来村里视察,也给村里造成了不小的经济负担。
  毕竟这些领导们来村里,总得安排吃喝,有时候还要安排住宿。
  而这些可都是领导们啊,且不少人还是其他省市的领导,伙食不能太差了。
  以至于村里的集体饭店,每天都要杀五六头猪、三四只羊以及上百只鸡。
  好在村里养殖场足够的多,要是换了其他村子,连这些人的伙食都供应不起。
  但即便是如此,在接连接待了一周之后,王平还是忍不住向公社以及县里叫苦了。
  县里随即开会研究决定,让县里那些陪同的干部,尽量在饭点前将那些考察团带回县城。
  要是实在是需要村里接待,那就按市价给村里付钱。
  短短几天的时间,村里的集体饭店以及招待所就赚了不少钱!
  接待任务虽重,但村里的干部们却知道哪头轻哪头重,村干部全权负责接待,而普通社员、知青则是该上工的上工,该上班的上班。
  所以,这段时间村里虽然热闹,但各项建设以及生产却没有受到影响,反而还做出了不少成绩。
  首先是村里最大的工程村民活动中心顺利完工,并进入了紧张的装修阶段,预计秋收后便可以投入使用了。
  与此同时,村里饲料厂、农机厂的规模和产能也稳中有升,效益日渐增加。
  尤其是农机厂,不仅仅在本县范围内打响了名头,就连附近几个县区也都知道云山县有个地方能造脱苞米器,还能生产各种农具,价格还不贵。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