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搬文阁>书库>穿越重生>重生1975:开局撕毁回城调令> 重生1975:开局撕毁回城调令 第1076节

重生1975:开局撕毁回城调令 第1076节

  而随着这些工厂以及建设项目的开工投产,在短短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就有超过六千名职工以及他们的家属抵达八宝梁村定居。
  随着这些人的到来,八宝梁村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最直接的变化就是村里的人多了,让这个原本只有四五百常住人口的小村庄,逐渐向城镇化发展。
  75年之前,村里的常住人口只有不到五百人,但是眼下村里有农业户口的社员就超过了五千人,加上那些知青以及被分配到村里的老师等,人数超过了五千五百人。
  这还不算第十八院的那些科研人员和警卫部队,还没有算来村里读书的初高中学生和职业学校的学生,还没有算团结公社搬迁时带过来的人…
  要是全都算上的话,目前全村的常住人口已经达到了两万人,就常住人口而言,仅次于县城城关镇。
  最重要的是,随着团结公社从大营镇搬迁到八宝梁村,撤村建镇的事情便提上了日程。
  其次是村里的经济发展速度加快了,人越多,地区经济发展的潜力就越大。
  更何况,涌入八宝梁村的常住人口可不像之前的知青,他们大多数是工人以及科研人员。
  在这个时代,这些人几乎全都是捧着铁饭碗的存在,极具消费力。
  这么多消费人群聚集到这么小的一个村子里,将直接拉动本地区的消费能力,使本地的经济发展更具有活力。
  再就是,本地老百姓的收入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在增加…
  而就在整个八宝梁村步入跨越式发展的时候,周扬却接到了京城方面的通知,要求他立即动身前往京城,参加由军方高层主持的紧急会议。
  接到命令后,周扬不敢怠慢,立即动身前往京城。
  到了之后,周扬才知道,参加此次会议的全都是国内各个大型科研院所以及军工企业的负责人,会议规格特别的高。
  会议开始之前,周扬又接到了部里的电话,姜老要见他。
  等见到了姜老之后,他才知道高层召开这次会议的目的——如何增产提量,保证我国军工企业快速发展。
  随着我国军工品逐渐的在国际上打开市场,尤其是傻大木以及波斯两国160亿美刀的超级订单的签订,国内军工企业发展所需的资金问题得到了解决。
  但由于前期的牛逼吹的太大了,却忽略了一个大问题——产能!
  三年内完成价值160亿美刀的订单可不大容易,即便是我国的很多武器装备都有库存,且量大管饱,但却依旧有很多装备的产能跟不上,且质量也很一般。
  就拿坦克为例,我国存量最多的就是59式,即经典的五对轮,如果客户需要的是这种坦克的话,即便是订单量一两万辆都没问题。
  但很可惜的是,傻大木和波斯两国根本看不上这种落后的坦克,而是看上了性能相对先进的69式,且两国的订单量分别是4500辆和4000辆。
  这就很要命了,要知道眼下我国产能最高的59式坦克,其最高年产也只有600多辆。
  而对于新式的69式坦克,虽然已经在二机厂搭建了两条生产线,但尚未形成生产能力,一年三五百辆咬咬牙也能完成。
  但要求3年里完成8500辆坦克,这已经不能用困难来形容了,几乎是完全不可能的。
  再就是,傻大木和波斯对于我国的部分装备的性能不是很满意,就比如说他们对69式坦克的通信等功能就颇有微词,希望我们能有所改进。
  有鉴于此,军方才在这个时候,召集各个科研院所以及各大军工企业的负责人,齐聚一堂,共同解决一下这个问题。
  我其实对于这个问题,周扬之前就预料到了,因为前世我们也遇到了这样的问题。
  只不过当时我们出口的装备种类不多,且订单量也只有现在的4分之一,所以问题不是很严重。
  但现在出口的装备品类达到了54个,除了没有蘑菇弹外,几乎囊括了我国的陆军和空军的全部装备,其中相当一部分都是新装备。
  在这样的情况下,问题只会比前世更加的严重。
  所以,当姜老抛出这个问题之后,周扬当即给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即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一场军工企业的大会战。
  第1463章 计划通过,未来可期!
  周扬提出的这个方案,也是借鉴了前世五机部处理“三千铁骑下南洋”的做法。
  当时国内也面临眼下同样的问题,其中最严峻的当属负责坦克研发生产的五机部。
  那时我们接到的坦克订单量为三千辆,按照我国当时的坦克生产能力,这个订单量至少需要五到六年的时间。
  更何况,外方在后续订单中又不断提出了十多项技术改进和5、6种改进车型的要求,譬如要求在69-iia上增加简易三防装置、主离合器液压助力装置和带方位指示器的炮塔方向机,改进空气压缩机充气系统等。
  甚至于在后期交付的69-iia上,又要求采用激光测距和瞄准合一的测距瞄准镜以及烟幕弹发射器等,这让相关的后续技术攻关的难度特别大。
  譬如,之前交付的坦克安装的是简易火控系统,其激光测距机体积较大,且安装在炮塔外面的防盾上,防护性能较差。
  外方提出,在后续交付的69-iia坦克上将激光测距机小型化后挪进炮塔,与炮长瞄准镜合为一体,构成激光测距瞄准镜,测程由3000米提高到5000米,并要求不改变坦克的原来结构和尺寸,在原来的炮长瞄准镜位置可以直接安装测瞄镜。
  而这个要求在苏式t系列坦克上是史无前例的,任务十分艰巨。.vw.
  如此种种,都给当时的五机部造成了极大地压力。
  但这并没有吓住我们的军工人,在外方提出这些问题之后,五机部五局立即组织会战,解决问题。
  为了保险起见,他们组织了两套班子,各自独立研制,择优录用。
  两组工厂与研究所通力合作、全力奋战,夜以继日,仅仅只用了几个月的时间就都按时拿出了样机,实弹射击结果,两个方案都基本达到要求,也暴露出了一点问题。
  两组人马又马不停蹄地改进,11月再次对比试验,全都达到了设计要求。最后决定以其中的一个方案为基础再次优化改进,最终完成了新式坦克的设计定型。
  新坦克不但满足了出口需要,提高了坦克火控系统的性能,而且为我国大量现役坦克的改造提供了先进实用的火控系统。
  还有,为了制订指挥坦克通讯频率表,攻关组打破常规,仅用不到半年时间,完成了三年的工作量。
  一年半的时间里里,新坦克6种车型的改进设计、生产线的扩能改造和工艺工装的准备全部按时完成。
  而新式坦克也没有辜负我们的期望,一经出口,迅速在国际军火市场上引起了巨大反响,不仅证明了我国国防工业的实力,同时还提高了我国兵工在国际上的信誉。
  更重要的是,我们也通过这次事件,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军工企业和军工人。
  在整个生产工期内,除总装厂外,承担配套任务的火炮厂、发动机厂、火控厂等所有协作单位,也都把该项出口当成头等大事,全力以赴,克服困难,绝不拖总装厂后腿。
  有的甚至调整原来的生产计划,宁可牺牲产值,也得保证外贸任务的完成。
  比如说航空133厂,承接了新坦克项目的液压部件的生产任务,拿到图纸后立即组织试制,总工程师连续两天两夜在试制车间指挥技术攻关,三个月就拿出了合格产品,全面完成了配套任务。
  最终,在各方面共同努力下,三年合同时间内我国如期完成了这个坦克出口的最大合同,创造了坦克工业历史上研制周期短、定型快、投产快的历史新记录,既为国家争得了荣誉,为兵器工业争得了信誉,同时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正是因为有现成的作业可抄,所以周扬才会想出这样一个解决的方案。
  只不过,相比于前世五机部的方法,周扬的这个方案的规模更大,参与的单位更多,产生的效果也更大。
  按照周扬的想法,这场大会战不仅仅涉及到有出口任务的军工单位,而是囊括了全国的科研院所和兵工生产部门。
  目标也不仅仅只是为了完成订单所需的生产任务,同时还要聚焦“创新设计水平”、“创新工艺标”、“提高产品质量”等方面。
  简而言之,既要提高产能,同时还要提升产品的质量。
  按照周扬的想法,科研院所保设计水准,军工企业保生产质量,一线职工实行“大倒班,连轴转”加班加点抢时间,保进度,主打一个集中力量办大事。
  在听完周扬的想法之后,姜老大喜,当即让他将这些想法行成文字材料,然后等到时机合适后,在会上提出来。
  周扬自然不能拒绝,随后便加班加点儿将所有的想法汇总成了一个方案。
  当会议正式开始后,主持会议的大长老将问题抛出来之后,参会的上百名军工大佬随机展开商议。
  然而面对如此复杂的问题,大家伙儿都只能从各自单位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一些建议,虽然也有一些可取之处,但是却对于眼下的大问题没有太大的帮助。
  就在众人束手无策的时候,周扬才在姜老的示意下,将这个“全国军工企业大会战”的方案拿了出来。
  当听完周扬的这个方案之后,包括大长老在内的所有高层都觉得这个方案非常具有可行性,随即便让参会的这些科研院所以及军工企业的负责人对这个方案进行分析和研讨。
  经过几天密集的讨论之后,众人又对周扬提出的原始方案进行了部分修改和优化,最终形成了一份更具可行性的方案。
  随后,该方案在会上得到了通过!
  4月初,上面正式向全国绝大多数的科研院所以及军工单位下达了开展大会战的通知,要求各个单位在各个机部的组织下,集中解决所属兵工厂以及领域内所面临的问题,务必要保证外贸订单的交付。
  而为了更好的实施这个大会战的计划,周扬直接被上级任命为该计划的副总指挥。
  虽然他的级别并没有提升,还是副军级,但是影响力却大增。
  因为这个计划的总指挥是大长老,同为副总指挥的还有姜老、杨老以及一机部、二机部、三机部、四机部、五机部的部长等。
  对此,周扬本人倒没有太在意,他很清楚自己现在做的这些并不是为了功名利禄,而是为了这个饱受苦难的国家更快地实现复兴,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让我们的国民真正的能挺直了腰板做人,更让那些觊觎我们的流氓强盗可以坐下来和我们讲道理。
  所以,接下来的时间里,周扬全身心的投入到了工作中。
  在他的指导下,镰刀计划、军备出海计划、军工大会战计划…全都按照既定方案,稳步推进,各领域全都步入了跨越式发展轨道。
  总而言之,未来可期。
  第1464章 :六年后!
  六年后!
  骄阳七月,热情如火!
  一支由6辆车子组成的车队沿着宽阔的柏油马路,开进了云山县第一大镇——八宝梁镇。
  当车队抵达镇子中心的一条街道上之后,坐在中间那辆吉普车上的周扬拿起对讲机,打开通话频道说道:“梁老,杨副院长,你们先回单位,工作的事咱们明天再研究,我现在先回趟家!”
  “行,你先回去吧,记的明天早晨早点去单位,汽车厂虽然通过了验收,但后续还有不少事情需要安排!”梁石略显苍老的声音从对讲机里传了出来。.v
  “好嘞!”
  说完之后,周扬便命令警卫员小梁将车子开向他家。
  车窗外,宽阔的马路两侧全都是各种店铺和小摊小贩,还有熙熙攘攘的人群。
  摊贩们的叫卖声,顾客讨价还价的声音外加各种杂七杂八的声音,在这条街上交织成了一曲特殊的圆舞曲,向每一个经过这里的客人诉说着这座小城的繁华。
  经过这几年的发展,不但八宝梁村升格为了八宝梁镇,常住人口也由八零年的两万人飙升到了现在的12万人,远远超过了县城8万人的规模,妥妥的云山县第一镇。
  而随着人口的增加,八宝梁镇的城镇化也随之开始了。
  虽说是在八宝梁村的基础上建起来的,但现在的八宝梁镇,已经完全看不出原来八宝梁村的影子了。
  只有来到镇子中心的村委会,依稀还能看到一些之前的影子,但也只是依稀而已,并不多。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现在的镇子面积大增,原来的八宝梁村只占现在镇子的十分之一左右。
  经过这几年的发展,尤其是大量外地人口的迁入,八宝梁村早已经与后面的闫家店、小黄土村以及西南方向的大五号、张家村、左家村、阮家村等地给连在了一起,形成了一个面积超过20平方公里的小城。
  另一方面,在83年撤村建镇的时候,在周扬的提议下,县里对包括八宝梁村在内的8个村庄重新进行了规划。
  在专业的规划团队的指导下,城里不但修建了下水系统,而且还对几个村子所有的土坯房以及狭窄的街道进行了拆迁改造。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