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小百姓 第8节
金小姐肆无忌惮一通褒贬,说得这偌大一个海城都是男盗女娼,简直什么事都做不得了。
趁她吃完面包打哈欠,春妮赶紧起身告了辞。
不过有一条,春妮也不得不承认金小姐说得对。现在海城大量涌入难民,造成佣工市场饱和,很多人找不到工作,沦落风尘的姑娘大有人在。连年轻的女孩子都不好找工作,更何况春妮这样的小姑娘。她在附近转悠两天,发现从她住的另一个方向走出里弄没多久,就是海城的一处大码头,江浦码头。她又花了几毛钱
电车费,中间去夏风萍家里看过一回,告知她自己如今的新地址,将整个城市粗粗转过一遍,对自己的生计总算有了初步的设想。
跟那些穿越的前辈们不同,春妮上辈子在学校里学的多数是体术格斗课,这辈子穿过来,被她妈送到村尾秀才家读两年书就算开了蒙,她这点水准,就不用做梦靠磨笔头,吃笔杆子的利是了。
好在她妈没嫁人前,家里有个手艺极好的厨娘,做面食尤其一绝。她外婆知道她妈嫁到顾家要亲手做饭,让厨娘教了她妈几年。从春妮能站稳灶台开始,她妈又把手艺传给了春妮。春妮上辈子饿怕了,她生来力气又比旁人大,知道是吃饭的手艺,下了死力气去学,没过两年就青出于蓝。
她在海城的这几天,发现海城里南北菜馆小吃馆很多,包括面包房也不少见,但北方口味的家常中式面食却没有多少。她吃过好几家,渐渐有了信心。
只是开饭馆免不了跟□□打交道,春妮初来乍道,又是一个人,觉得还是稳妥些好,在菜市场杂货铺里订了两个大蒸笼,又去苏河南岸边的铁号里量身打了个铁炉子并大鏊子,再买来一车煤球,决定先从卖早点开始做起。
她跟吉拉太太商量,每天把炉具放到面包房暂寄。吉拉太太精明地提出,春妮需要负责整栋房子公共部分的卫生,她回家时间早的话,还需要帮她打扫面包房,事情就这么定了。
转眼便是春妮出摊的第一天。
第11章 011 一分钱一分货
凌晨,天还黑着,春妮轻手轻脚地起了床。
海城人靠水吃水,开埠以来,海城的一大半产业都是因为码头发展起来的。码头人普遍起得早,想卖早点,就得比这些人起得更早。这些天据春妮观察,海城的早点摊子普遍在五点前,群星没有落下天幕时就要出摊。
吉拉太太一家也很勤快,她下楼的时候,吉拉先生已经站在柜台对面的小案台前揉面了。
春妮也赶紧去了灶披间揉面,吉拉太太揉面做面包,她则揉面做馒头。揉完面之后,不用吉拉太太催促,趁面粉饧发的时间,她拿起扫把墩布,将房子上下从阁楼到门口都打扫了一遍。
春妮做的这种馒头跟海城人常吃的馒头不同,海城人吃的馒头只要饧发足够,揉一揉就可以上锅蒸。而她做的北方馒头有些像末世前以“老面馒头”为噱头的商家们做的馒头,相当讲究功夫。但北方馒头需要的技巧不多,它不需要放酵母,只需要提前两天将水和面粉搅成稀糊状,密封后利用温度自然发酵。揉面时再控制放置碱面的时间和数量,揉出来的面不发酸不发黄,就成功了一半。再之后就全是揉面的功力了,很适合她。
她前世觉醒的就是力量和空间双系异能,这一世虽然两个异能都打了折扣,但揉这点面还是轻轻松松。
他们北方人有句俗语:好馒头都是揉出来的。这句话在春妮手里得到了最充分的发挥。三擀三叠,反复揉圆……
春妮两手齐发,吉拉先生还在辛苦地打蛋做奶油,她拿十斤面粉揉完的馒头坯已经愉快地全部放上笼屉,开始了二次饧发。
迎着吉拉先生惊讶的目光,春妮萝卜切得邦邦响。她想到光做馒头不够滋味,昨天泡了一坛的黄瓜,准备待会儿一起提出去搭着馒头卖。今天这些萝卜则准备用来做存放得久一些的萝卜干。
萝卜切完放上盐杀水,春妮的蒸屉里,馒头的香味也飘了出来。
她趁热掰开一个,馒头的内芯鲜花一样内卷着,撕开一层一层的,而麦芽的香甜借助她的手劲,被完全激发了出来。又香又软,又甜又面!
而且每个馒头都有两个拳头那么大!
春妮吃得眼都眯了,再给夏生送两个上去,用准备好的棉袄趁热将馒头一包,放进箩筐中挑起,走你!
出门前,春妮往码头的方向看了眼,还是选择了另外一个方向。
码头那地方龙蛇混杂,地痞流氓最多,至少是现在的她不好涉足的。
春妮要去的地方是江浦,就是那个倭人纱厂林立的地方。她在那一带转悠的时候就发现,那一块儿的倭人把那地方当成了自己的地盘,相当地排外,甚至倭人巡警们还会驱逐无意中走“过界”的华国人。
但对像她和夏生这样的小孩子,他们反倒不会那样粗暴。春妮就看见有跟她一样大的报童抱着报纸叫卖,巡警们也只是提着警棍喝斥两句,让他们不要太大声,就不会再多管了。
春妮挑着担子,到达一家挂着“安泰纱厂”牌子的纱厂后门,她隔着马路放下箩筐,开始了第一天的叫卖:“卖馒头喽,又大又软的馒头喽。卖馒头……”
她这些天在附近转悠,其他纱厂的人大部分都像她遇到的第一间纱厂保安一样,仿佛她身上有臭虫传染病似的,远远的看见就撵,只有这间纱厂后门的保安们对她的态度稍微好一点。
春妮问过金小姐,才知道这间纱厂的主人以前是海城最大的纺织业老板,人称纺织大王的吴安泰,倭人攻陷海城之后,他不得不将安泰五成的股份卖给了倭人,现在的安泰纱厂是华倭合资,管理层也大多数换上了倭人。但中层以下的员工都还是华人。
大约是这个原因,纱厂的保安并不全是倭人。而作为倭人保安的头领,至少那位川崎先生同春妮说话时,态度也还算友好。
这会儿正是纱厂夜班下工时间,上下班的人群出出进进,很快就有个姑娘围上来问:“小妹子,你的馒头怎么卖?”
“六分钱一个。”春妮说。
“呀,这么贵?码头那只卖三分钱呢。”那人咂咂舌头就要走开。
春妮忙道:“姐姐先看看我家馒头再说嘛。我家馒头跟别人家不一样,是正宗的北方馒头,一斤面粉只做得出五个,现在面粉多贵啊,我们吃一个顶别人三个呢,扛饿得很。”她掰开一个:“您看我们的馒头气眼也小,都用的最扎实的料,不像那面包蛋糕,膨软是膨软,捏紧了还没有半个拳头大,不扛饿。不信您尝尝。”
那姑娘接过馒头尝了尝:“是不大一样,这个馒头怎么甜丝丝的?你是放了糖吗?”
春妮笑而不语,这就是北方馒头和南方馒头的差别。北方馒头的甜味全都是麦芽糖激发出来的,属于越嚼越有嚼劲,越嚼越甜的那种。南方馒头花样多,喜欢加糖加奶,甜是够甜了,味道却嫌不够丰富。
“那我买一个吧。”不知不觉,姑娘吃完了春妮掰的那点馒头,有些不好意思。
“来点泡黄瓜吗?”春妮揭开泡菜坛子,一股酸香味扑鼻而入。她看着姑娘犹豫的神色,补充道:“免费的。”
“那给我来几块。”姑娘眼睛一亮。
“好嘞!”
春妮望着她小跑的背影微微一笑,她选择这个时候到这里卖,就是卖给这些赶着上班,没时间买早点的工人们。只有他们这样小有资产,又需要吃饱喝足干重体力活的高薪阶级才会不计较价钱来买她的馒头。
当然,她的馒头卖这个价钱也是一分钱一分货。春妮有信心,只要有人买了第一回 ,他们一定会回来买第二回。
春妮对工厂里探头看过来的保安们和气一笑。
第一天做的五十个馒头虽然在女工们上班之前只卖掉了一大半,春妮也很高兴,她本来做好了最差一个都卖不出去的准备,这已经是个相当不错的开局了。
回去的时候,春妮绕到码头,将剩下的十来个馒头都卖给了那些蹲在那里等活干的脚夫们。
这些大馒头其实更受脚夫们的亲睐,这两年海城挤满了从全国各地逃难来的难民们。尤其是北方沦陷之后,很多人逃到海城来找不到工作,沦落到码头当脚夫的比比皆是。
比起纱厂那些本地女工,春妮做的足工足料的大馒头更得他们的心意,一个人能吃三个下去,再加上咸香下饭的泡黄瓜。有脚夫恋恋不舍:“姑娘,你明天还来不?”
明天么?
春妮瞅一眼正往这头走来的小混混,笑笑:“明天再说吧。”
担着空筐回去的路上,春妮算了一笔帐,她买十斤面粉花一块八,这五十个馒头卖了三块钱,光早上这一趟,毛利就有一块多钱。现在黄瓜正当季,一
毛钱能买四五斤,做泡黄瓜更不费多少钱,何况泡黄瓜的水可以反复泡制。就是一天只出这一趟摊,除掉房租等开销,也尽够她姐弟两个吃喝还有剩。
春妮这两天打听得很明白,就是在纱厂当拿摩温,一个月的薪水都不一定有三十块呢。她做做馒头就有这么高的毛利……这生意太做得了!
春妮干劲满满,赶在晚上八点钟,白班纱厂女工下工前,她又做十斤馒头挑了过去。
晚上的生意比不上早上,女工们要么是吃了饭来上的工,要么回家有饭吃。但夏天晚上出来散步的人多,敢在附近摆小吃摊的,可只有她一个人。春妮蹲了一两个钟头,有一搭没一搭地,十点钟之后也卖得差不多了。
就是这个时间,是不是有点太晚了?
春妮抬头望望天色,想起回去的路上有一段没有路灯,心里有点犯嘀咕。
第12章 012 便宜没好事
春妮的馒头生意局面打开得有些出乎意料的快。
她一开始准备的十斤面粉没过几天就不够卖了,她马上加到十五斤,二十斤……现在粮食店的小伙计每隔两天会给她送两袋五十斤的面粉上门,这大大节省了春妮采购的时间。
春妮也适当增加了售卖的品种,除了最受欢迎的实心大馒头,还有花卷和豆沙花生芝麻馅的甜包子。海城人口味偏甜,这几种口感的甜包子也相当受欢迎。
就是有一条,之前她出门前,怕夏生在她不在时乱跑闯祸,会将房门锁起来,放几个玩具让他一个人在屋里玩耍温书。开始的那几天夏生还乖乖的,姐姐说什么是什么,但每天都是这样,再乖再听话的孩子也受不了。
春妮只能每天卖完馒头后尽量抽时间陪他玩玩,但每天在蒸笼似的小阁楼里关七八个小时,只能放一个钟头的风,跟她住在同一条街上的监狱都不这么对付犯人呢,长时间下去不是办法。
这段时间,春妮在考虑,是不是找间学校让他去读。可这孩子今年才五岁,海城情况又这样复杂,春妮有些不放心把他一个人丢在学校。
“巡警来了,春妮快跑啊!”街对过,一个报童大声向她示警。
春妮一跃而起:“不卖了不卖了,快让让,让让!”
她在这卖了一段时间的馒头后,就有跟她一样的小摊贩闻风而动,也开始挑着担子朝纱厂这边集合来卖吃食。在生存面前,倭人的凶恶嘴脸似乎也不成了问题。
但本来这附近只有春妮一个小孩子,这么个小姑娘,每天挑这么重的担子,一筐大馒头垒起来,埋得半个身子都不见,看着的确可怜。何况这个苦孩子看见谁都笑,一点不以为苦,就更叫人怜惜了。以前有些巡警就是看到了也懒得管,人多起来后,巡警们再也无法视而不见。
现在隔三岔五的驱赶已经成了常事。
他们这种程度的驱赶,有些像末世没来临前春妮见过的城管,除了跑的慢的人会挨两棍子,被扣押售卖物品,并没有多严重的后果。
而且很快有人发现,女工们的上班时间比巡警早一个钟头,下班又比他们晚一个钟头,只要赶在巡警们回巡捕房交接班的那点时间把东西卖出去,就不会有任何问题。
跟被卖断人身的包身工不同,这些在纱厂正常工作的女工们并不缺钱。习惯了巡警们做事的风格,来附近摆摊的小贩们越来越多,每天巡警和小贩上演的追逐戏简直成了固定的景观。
春妮跑到街对面,这个叫李德三的报童还在等她,他帮她抱起泡菜坛子,一脸嫌弃:“你怎么还有这么些没卖出去?跟你说了,叫你一次卖少一点,你干嘛不听?”
春妮健步如飞,让他注意前边:“那边还有两个,这里!”
前两天李德三在躲避巡警时绊了一跤,是春妮扶他起来,让他逃过了一顿毒打。李德三投桃报李,这两天看到巡警后总会先一步过来提醒她。
两个小孩子在巷子里七钻八钻,凭借对道路的熟悉和身板的灵活,总算甩掉了身后那两个骂骂咧咧的巡警。
“哎,跟你说话呢,你明天少卖点不行吗?”李德三喘着粗气拐拐她的胳膊。
“不行,我要攒钱让我弟弟读书。”春妮揩了把汗,说出自己的打算:“这附近的学校也太贵了,一个学期要二十多块钱学费,还不包括书本费。我得趁这会儿生意好做多赚点,往后附近做生意的人越来越多,可就不好说了。”
“你对你弟弟可真好。”李德三羡慕道:“要是我娘还在,这会儿我肯定也在读书。我娘这辈子就稀罕读书人。”
春妮拍拍他:“你现在也不错啊,这一块儿除了你,可没有第二个报童敢来。一天不少赚吧?”
“可别了吧,赚的这点还不够拿棒疮药的。”李德三翻了个白眼:“我可不比你,一份报纸才赚两分钱,一天都卖不到五十份。要是跑得慢些,就要吃烧包。”
“吃烧包什么意思?”
“不懂了吧?是我们的行话,就是报纸卖不完的意思。你馒头吃了烧包,还能拿回去热热自家人吃,我要是吃烧包,一毛钱一份的报纸只能当引火纸。”
再这样说下去,就要成比惨大会了。春妮问他:“这块你人头熟,帮我打听打听,哪所学校收得便宜些。”
这小子摇摇头:“那可难找。要是去年以前你问我,我能给你找到六块以下的,可打从,”他朝街上那些穿着倭人衣裳的家伙努努嘴,老气横秋地:“打从他们来了后,什么东西的价钱都比着高地涨,去年一角钱买一碗菜肉馄饨,现在都涨到了三角钱,我瞧这日子是越发难过了。天天报纸上吹得胡里花地,实际上全是放你妈屁。”
春妮噗地一笑,觉着这小子有说相声的潜能。
他们头顶吱呀一声响,有个女人从木窗里探出头:“小姑娘,买几个甜包子。”
这一带是倭人聚居区,叫住她的自然也是个倭人女子。
春妮认得她,这个挽着倭国传统发髻,细眉细眼的年轻妇人来她摊子上买过两回馒头。春妮脸上堆起个笑:“您今天还是要芝麻包吗?”
“对,跟昨天一样。两个芝麻包,再要两个豆沙包。你从这里进来,等我下楼给你钱。”
李德三捅捅春妮,春妮会意:“您还需要报纸吗?《申报》《海城新报》都有,还有你们倭国报,叫什么来着?”
李德三:“《京都报》。”
“你有《京都报》?那给我送一份进来。那边是玄关,请从那里进门。”
这个倭国女人住的房子是典型的倭国木质结构,外头一间小庭院,庭院下种了两株樱树,一条碎石路延伸到走廊下的台阶。走廊则全部铺上木地板,廊檐下挂两串风铃,此刻微风舒卷,吹得风铃叮叮的响,有种悠静的活泼。李德三显然进来过这样的房子,他走到房子下边的台阶,就站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