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搬文阁>书库>穿越重生>民国小百姓> 民国小百姓 第31节

民国小百姓 第31节

  开业那一天,方校长从朋友那里借来的菊花没来得及还回去, 正好方便了春妮“假公济私”。她请两位留守的男老师帮忙,搬来几盆红红的蟹爪菊围簇在中央,再用几盆金金的金丝菊点缀在南方财位。
  这样一布置,就有闲人围上来问:“小顾姐, 忙活啥呢?”
  因为倭国军队就在三百米开外,炮仗是不敢放的。离江浦码头这么近, 万一倭国人以为你在打枪,过来找茬怎么办?夏风萍找到个没用过的洋铁皮盆子翻过来,临时用个扳手当锣锤, “邦邦邦邦”地叫开了场。
  “告知各位父老乡亲,从今天开始, 我们的凉粉摊子就正式转了行。咱们转行做什么呢?包子,馒头,胡辣汤, 都是我们小顾姐的手艺,是沙北省最正宗,最实在的口味……”
  别说,夏风萍豁出去的叫唤这一出,效果还真不错。没一会儿就来了些人:“小夏姐,包子馒头我们都知道,胡辣汤又是什么?”
  夏风萍捅捅春妮,春妮给盛出一碗让众人观看:“胡辣汤是我家乡的汤食,咱们力夫们苦啊,大冷天的在江上吹冷风,上码头干活,这时候肯定最想喝口热乎的汤,对不对?我做的胡辣汤,汤鲜味辣,喝一口,从嘴里暖到心里,要不要来尝尝?对了,里头还搁了肉呢。”
  她这么一说,有人就退缩了:“原来是辣汤啊?那对不住了,我不吃辣。”
  江浦码头这一带的力夫按地域大致分分为三类。一类是因为苏北水灾逃荒来的苏北人,再一类则是因为北方兵乱逃来的北方人,第三类才是本地下层百姓。春妮先前作过粗略的调查,这三类地区的人的确都没有嗜辣的风俗。
  这会儿她不慌不忙笑道:“大哥,你别急啊。我的这个辣汤可不是用的辣椒调味,而是用的胡椒。你不吃辣椒,胡椒能吃伐?这天一天比一天凉,咱们在码头做苦力的,多穿两件衣裳怕磨坏,再不吃的喝得暖和点,身子骨哪熬得住?”
  “那……一碗多少钱?”
  “不贵,三分钱。”
  “哟,跟你那凉粉一个价?三分钱卖得这么低,你不赚了?”
  春妮笑道:“凉粉只是个吃着玩的玩意儿。胡辣汤是要当成主食的,大哥们偶然买一碗三分钱的凉粉能消费,若是我胡辣汤卖五分钱,你会不会天天来吃?”
  “五分钱,跟杂合面馒头一个价,又不顶饱,那我
  还来吃什么?小顾姐,你家馒头怎么卖?还卖七分钱一个?”
  “哪啊,说了要在这扎根做实惠生意,可不敢再卖贵了叫大伙戳我脊梁骨。不瞒大家,我们家如今做的也是杂合面馒头,一个五分钱,不过在我这吃馒头,这些泡藕,泡黄瓜,泡萝卜和小咸菜,大家喜欢什么搛什么,随便吃。”
  “不错不错,小顾姐这么实惠,那我陈老三肯定要来捧个场。给我一碗糊汤粉,两个杂合面馒头。”
  这位陈老三是码头的一个小管事,时常来她这喝凉粉。因为是熟客,有时候春妮有多余的蜜饯果子,会给他多加几个,当作是老客福利。
  他也很会做人,喝完一口胡辣汤,大声赞道:“好喝好喝,还真有肉啊?小顾姐,这里头是什么肉?”
  春妮脸红道:“不过一点鸡杂和羊杂,大哥别嫌弃。”
  “有什么好嫌弃的?这年头,三分钱想沾到点肉腥味,哪有这么好的事?是哥哥我占了你的便宜。”又问:“你这碗里疙疙瘩瘩的咬着筋道,不是白面疙瘩啊?”
  “是,也不是,”春妮卖了个关子:“大哥可以猜猜。”
  还猜什么猜啊。
  一边围观的人听见两人套瓷似的一问一答,早按捺不住了:“给我来一碗尝尝,我倒要看看,是不是真的这么好吃。”
  李德三也行动了起来:“大哥大叔们,这边坐,不用挤,餐点马上就来。”
  为了小摊子能够一炮打响,三个人前几天可是费了不少心思。
  李德三跑东跑西,好不容易联系到一间鸡厂,答应给他们供应稳定便宜的鸡杂。头一天下午,夏风萍也找到一间西北羊肉馆子,跟他们买到几斤新鲜的羊杂,凑足了胡辣汤噱头最足的两样料头。
  其实春妮版的胡辣汤,配菜可以根据时令更改,最关键的是红薯粉丝和面团。胡辣汤的色靓爽滑,汤汁浓稠,原因就在面团上。
  揉好的面团饧发十分钟,放进凉水里反复搓洗。揉出面筋之后,洗面粉的水加入进煮开的粉丝料汤中缓缓搅动,水快开时,再将面团搓成虾米大小的小团洒入成品之中,做到汤中有面,面中有汤。
  不过这一步春妮偷了懒,她去铁号里订制了一把刮丝菜板,将面团放在上面反复揉刮,也能达到这样的效果。
  喝一口爽滑暖胃,嚼一嚼余味悠长,这就是成功的胡辣汤。
  做的最好的胡辣汤,在喝完数十分钟之后,口中都还存留着辣意,这分辣意热烘烘直抵胃部,为这些朝不保夕,忙起来总是吃不上热饭的苦人儿提供那一点温暖。这种纯粹来自胡椒和姜片的辣味温和醇厚,没有辣椒那样霸道烧灼,更容易使人接受。这碗汤在春妮的家乡,尤其是沙河旁的码头边相当受欢迎。
  天下吃码头饭的力气人中,总有些口味是相通的。正是出于这点考虑,春妮才决定这碗汤作为她转行的第一炮。
  别看小小一碗汤不起眼,能做到好吃到让人回味无穷,需要的功夫并不比一道大菜差,差一点就是谬以千里。
  看着这些力夫们坐在板凳上谈笑风生,还有人无师自通地将杂合面馒头掰碎吸足汤汁,春妮揩着汗,轻轻舒了口气。
  春妮的馒头卖到中午就不再卖,而胡辣汤的生意一直做到晚上八点,直到等晚工的力夫们陆续都去往码头,她招呼着夏风萍和李德三往学校里搬着桌椅板凳,算是完成了一天的工作。
  夏生放下功课,跟在大人们身边忙东忙西,小嘴还不停叭叭:“姐姐,明天还做到这么晚吗?”
  “当然了,你认准了,以后这一小块地方就是咱们的根据地,只要有人买,咱们就要一直摆下去。”
  “江浦码头每天半夜都有人上货卸货,难不成我们以后要守一晚上?”夏风萍揉着肩膀,胡辣汤需要一刻不停地搅动,不像凉粉那样省力气。
  这一天把她累惨了,再这样下去,她撑不住。
  春妮没把话说死:“先做两天看看。”
  “还要做两天看看?”夏风萍夸张尖叫:“学校天天要熬夜印刷,你也要熬夜熬汤,你累死我算了!”
  春妮白她一眼:“放心吧,我累死我自己,也不会累死你。你个大姑娘半夜守在棚子里卖汤,我怕夏先生知道后,举着手杖敲我脑袋。”
  “我可以夜里守在棚子里。”李德三表态说:“反正我在苏南住的地方已经被占了,正好住在棚子里,顺便帮着看铺子。”
  夏风萍只能服气:“你们都是铁人,我这个凡人还是不要自讨苦吃了。”
  春妮却同李德三道:“不用这么着急,你先住在王家,等这边安顿好了再说。”
  回家之后,才是盘点今天收入的时候。
  这是两个姑娘卖凉粉那会儿就经常做的事,杂合面馒头做了多少个,卖出多少个都是有数的。算一算就明白,今天主要算的是胡辣汤的收支问题。
  夏风萍将昨天买材料的钱核算出来时,春妮恰好数出了今天卖胡辣汤的钱:“四块八毛八,你刚刚说成本多少来着?”
  “三块三毛四。”夏风萍将帐本往桌上一扔:“从五点开始,忙活一整天,卖了起码一百三四十碗的汤,才赚不到两块钱,平均一碗一分钱。跟卖凉粉比,这利薄得像做善事似的。以后摊子固定下来,怕是英国人马上就会来收咱们的摊位费了。”
  春妮笑:“咱们才是第一天,这个利是正常的。你看对面那家卖馄饨面的,我瞧最多五分钱的赚头,可他一天卖得出五十碗吗?”
  “五分钱总比一分钱赚吧?”
  “不是这么算的,”春妮道:“你忘了他一个月要上交五成利给红帮?”
  她见夏风萍不语,觉得应该再说些话:“这两天,我总想着,世上苦难的人这么多,像这些力夫,很多人年纪轻轻就一身的病。我力量有限,做不了多的,至少可以做到为他们熬一碗便宜的汤,让他们即使在寒夜里也能喝一碗暖胃。”
  夏风萍仍是没说话,春妮有些急了,又说:“我不会只做善事不考虑自己的情况。我想好了,夜里温汤费柴薪,咱们的汤可以卖四分钱一碗,这总行了吧?”
  夏风萍握住她的手,笑了:“方校长没白教你,这是好事,你该早跟我说清楚的。”她神色纠结片刻,却道:“以后你跟德三干吧,我就不去了。”
  春妮一怔,试探问道:“你是怕我请不起你?”
  夏风萍没出声,春妮就知道自己猜对了。
  她不由笑了:“你不会以为,我只准备熬个胡辣汤就算了吧?”
  “那你还准备做什么?”夏风萍精神一下回来了。
  第41章 041 人间奇葩
  到十月份, 春妮新开的两样生意完全稳定了下来。
  胡辣汤白天最高卖到三百碗左右,晚上断断续续,有时居然也能卖一两百碗, 这是春妮和夏风萍三个人都没想到的。
  现在三人的分工也逐日明确。
  一般是李德三值夜班, 春妮和夏风萍两个姑娘做白班。白班不忙,或是遇到学校放假,就由夏风萍负责售卖洗碗,春妮只负责做食物。有夏风萍顶上,春妮可以在晚上替换一次李德三,在换班前顺便将白天的馒头都做了,这样她也会有一个白天的休息时间。
  但夏风萍白天事也多, 有时晚上还要帮学校印教材,这个小食摊子的经营主力还是落在春妮肩上。
  海城因为地处东南, 即使这会儿深秋将近,春妮在小棚子里守一个晚上,也不会感觉很冷。
  相对白天班,值晚班不需要随时守在摊子前边, 有人来买,在外头招呼一声就是。更熟一些的客人, 自己乘汤,自己付钱。春妮名声在这,没人敢赖她这仨瓜俩枣。
  李德三在棚子靠里的地方搭了个简单的床铺, 春妮晚上值班也在这休息。她有时候睡不着,着意观察那些半夜三更来买胡辣汤的人, 两三个晚上
  下来,心里就有了数。
  原本江浦码头上下货都尽量集中在白天,即使有船半夜靠港, 一般也会等到早上再下货,但两种情况除外。
  一种自然是卸完货就要走的急活,这种船主急着离开,出的价较白天也略多。另一种,则是专门趁夜走私货物的走私贩。
  据春妮的观察,这些走私贩们走私的货物很多,洋烟,洋酒,奶粉,丝袜,洋铁皮……现在倭国人封锁整条水路,正常途径的货物很难进关。海城又是远东最大的关口城市,只要东西能运进来,不愁没有销量。因此那些走私的东西,只有想不出来的,没有走私不了的。
  而这些走私的货物中,其中神秘的绝对是烟土。
  以前政府禁烟,大家反而不太敢在这种大码头搞事。倭国人不管这些,但因为什么货物都进不来,他们又不想担上贩卖毒|品的名声,烟土也被拦在外边,还是得用以前的旧办法偷运。其实都是半公开的秘密,守在码头的倭国人收取了商人们的好处,乐得睁只眼闭只眼。
  后边再熟悉些,那些负责搬运的力夫们透了些实底。告诉春妮说,洋烟洋酒趁夜搬取就是,烟土却一般用油布包起来,拴在轮船的尾端进港。烟土贩子们一般守在岸边用勾子将箱子勾起来,甚至还要下水检查遗漏情况。
  他们的工作需要沾水,也特别喜欢在干完活后来春妮的摊子上喝上一碗暖和的汤水。
  春妮:“……”
  晚上光顾的客人中,除了以上两种,剩下的就是在附近地下赌档里通宵开赌的赌徒们和流莺。这些聚赌的人有一些是白天在码头干活的力夫和短暂停靠的水手,其中大部分是单身汉,被人引诱两句就落了縠。还有的是流莺联合赌档做局,将嫖客拉进赌局,自己从中取利。
  这些苦力们白天赚的钱,不用出码头,到晚上就输了个精光。
  春妮值晚班的那几天中,看过的人间悲欢都够写好几本书出来。
  趁着天不太冷,她还将夏生拉过来,让他看看那些人的下场,时刻教育他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自觉自己这个姐姐做得实在太到位了。
  至于为什么赌客们喜欢到她这来喝汤,春妮知道后无语了半天。
  因为她的汤叫胡辣汤,赌客们不知什么时候传言说,这是“胡啦汤”,喝了这汤有个好彩头,一定会旗开得胜云云。
  春妮:“……”除了人间悲欢,这里的人间奇葩也是真的多。
  不过春妮的汤卖得好,也是因为这附近因为战争被严重毁损过,环境又太乱。除了她,没人敢在半夜三更还做生意。
  夏风萍自从跟文艺青年谈恋爱,说话就越来越文艺。
  她说:“你想一想,身处在这种危机四伏的地方,伸手不见五指,前后不见人烟,忽然发现,还有一盏昏黄的小灯在路的尽头等你,小灯的所在,是一碗温暖的汤。你孤寂疲惫的心会不会有些许动容?”
  春妮微微一笑,将灯芯拨亮了一点。
  …………
  因为忙活新生意,春妮有好长时间没往吴江大学跑,结果常先生并没有放过她。竟专门派常文远给她送了两回书,还托他带话,叮嘱她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能忘了读书。
  春妮欲哭无泪:“……”为什么我身边的人都比我自己在乎我的学业?不过,常先生不在,想必也不会有考试了吧?
  常文远立刻打碎了她最后一丝希望:“伯父,呃,常先生托我问你几个问题。唐王朝为何会发生安史之乱,宋朝为什么一定要收回燕云十六州,王安石变法……”
  春妮欲哭无泪:“不答行不行?”
  常文远微笑:“那你是想常先生拖着病体亲自到学校来找你?”他取下钢笔,给她拧开:“把答案写出来,我带回去给伯父看。”
  春妮只好在满棚的“承惠,一毛三分钱”“小夏姐,你动作快点”“找钱找钱,还差我两分钱”吆喝声中展开白纸,接受了来自常先生的第一次书面考核。
  环境这样特殊,以至于她答了什么,在她交上卷子的那一刻就忘得差不多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