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搬文阁>书库>穿越重生>民国小百姓> 民国小百姓 第56节

民国小百姓 第56节

  众人热切万分,将田带财这个平时不显山不露水的徒工打探得差点连底裤都扒下来。
  田带财别的都不出奇,唯一跟众人不一样的,就是他上个月被舒老师忽悠,不是,跟着舒老师去上了几节课的力学课。
  他们也不管田带财设计的模具跟力学课有什么关系,打听到这一点,众人顿时蜂涌而至。
  一时间,舒老师的物理课人满为患。
  舒老师因为破竹机大受嘉赏,之后他并没有闲着,为工厂的带锯机又设计了一个可移动的操作台,工人锯木头时,只需要移动操作台,便可以将木台送入锯条下操作,令带锯机的操作安全性得以大幅提升,从而又获得了四十块的奖励金呢。
  舒老师开心之后不免纳闷,问及原因,恍然大悟之余,顿时有了灵光:做麻将凉席,不止切割竹块是大工程,穿孔更是万千烦难,他切竹子都能实现机械化,那打孔呢?
  这么一想,舒老师只觉找到了人生的新目标,拉来几位搭档嘀咕一番,干劲满满地投入了进去。
  对舒老师他们私底下的动作,春妮暂时还不知道。
  她不是没想过请老师们再研制新机器出来,但上次做个破竹机,费了老鼻子劲。春妮现在还在靠揉馒头回血呢,短期之内,她是真的不想再碰这些东西了。
  结果不到半月,舒老师又拿着图纸主动上了门:“小顾老师,我们研制出了一种给竹子做的打孔机,你来看看。”
  春妮当时心里就是一激灵:她的那些工具都是绝版好物,得爱惜着用,上回用过一次,不知是不是她的错觉,感觉到最后电锯仿佛都不像
  之前那么好使了。万一磨损了弄坏了,不过个几十百把年,打哪再去弄这么好用的工具?
  她拿过图纸时,嘴里说着“我看看”,心里已经在想,怎么拒绝舒老师,展开一看,登时就是一愣:“你这个机器,怎么——”
  “有点小是吧?”
  春妮点头:舒老师的这个打孔机下边是操作台,上边的皮带转轮旁是壳体,有点类似于缝纫机,只是看参数,比缝纫机的机头大很多。
  不过钻木头用的力道跟缝衣服不一样,机头大一些压得住钻头震动,这个设计倒也合理。
  舒老师设计之前也是做过调研的:“我们考虑到打孔是精细操作,特意做了小型化设计。小顾老师,你看怎么样?”
  小顾老师想说不行,但这个图纸看上去,比破竹机有意思多了。缝纫跟打孔,的确有点相似的地方。
  她不觉问道:“电机呢?安在哪?”
  舒老师往下指:“在这。”是在脚头边。
  “那一台打孔机,怕是不够吧?”
  舒老师腼腆地笑了笑。
  春妮心中一揪:“先说好,我可没有那么多电机给你安。”
  舒老师又笑了笑:“你不用这么害怕,这次的电机材料不难找。”
  “听你的意思,你已经有眉目了?”春妮的好奇心被彻底吊了起来。
  舒老师点点头,缓缓说出了自己的办法。
  因为这次设计的是小型机器,打孔机需要的发电机要求低了很多。舒老师设想的是,可以到旧货铺子里去找些冷气机,电风扇,电冰箱的电机拆下来,安到打孔机上,只要能带动机器正常运转,这样的电机就完全可用。
  为了验证他理论的正确,他还现场将家里的老电扇拆了,钻头接到电机上,用插头一接,果然运行无碍。
  上次带锯机实验,方校长不在,这次方校长全程围观,完了忍不住感叹:“果然是难者不会,会者不难。咱们头疼这么久的打孔问题,舒老师两根电线一拉,就什么都解决了。”
  连最吝啬的方校长都这么说了,打孔机机械化是真的势在必行了。
  现在学校可不像那会儿,资金相当充足,就是——
  春妮见大伙都看她,那个头却怎么也点不下去:让她改装个破竹机外壳,一点问题都没有,但打孔机,别的不说,就是它那个壳体,凭她那点水准,也造不出来啊。
  气氛眼看慢慢僵滞,春妮脑中灵光一闪,突然想到了一个办法:“我觉得,咱们这回也许不用买钢材,可以捡个现成便宜。”
  “什么现成便宜?”
  方校长对捡便宜最感兴趣,闻言,眼睛都亮了。
  第74章 074 亲儿子
  “我前些天听说城西缝纫机厂倒闭了, 在出清存货,咱们去城西缝纫机厂买几台缝纫机回来,改装改装就能代替机头了。”
  “城西缝纫机厂?是丰华吗?”王老师震惊地问:“丰华缝纫机厂会倒闭?这怎么可能?”
  “怎么不可能?”尹老师证实了这个消息:“我有个亲戚在厂里做事, 已经拿了遣送费回家。”
  王老师跟众人科普了一下丰华缝纫机厂:“丰华是我们华国第一家缝纫机厂, 我记得战前他们曾经去过东南亚纺织业博览会,他们的一个什么机器还获得了银质奖章。他曾经在展览会宣传过,如今华国市面上七成以上的缝纫机,都是产自丰华,他们怎么会倒闭?”
  “哎呀,我想起来了,我小时候, 姆妈用的缝纫机好像就是丰华。我昨天用它缝了条窗帘,还是那么好用。”胡老师也说:“这么好的缝纫机厂, 怎么会倒闭?”
  “他们大股东送钱给双城政府抗倭,被宪兵队抓了起来,大股东一家急着卖厂子筹钱。”
  尹老师一语激起千层浪,老师们一阵面面相觑。
  韩厂长直言不讳:“什么送钱抗倭, 是倭国人看上了丰华,想谋夺别人的产业吧?”
  “肯定是这样, 我爸爸说过,丰华的大老板小气得很,他舍得出钱干这种事?”夏风萍也说出了小道消息:“要是他肯多出点钱, 把厂子迁到租界来,说不定还没这一劫呢。”
  城西一带已经都到了76号手里掌控, 间接相当于落入到了倭人手中。丰华家大业大,哪有这样容易就塌了天?
  要说这里头没有倭人的事,谁信呢?
  众人围在一起, 也只能唏嘘几句。
  舒老师比较关心春妮说的改装机头的事,担忧道:“小顾老师,真的能用缝纫机机头代替我们新机器的机头吗?会不会轻了些?”
  现在学校连老师带其他的教职员工,起码有五六十人。实验现场人多嘴杂,舒老师心底焦急,不得不提醒春妮。
  春妮道:“这不是我正要说的事吗?咱们去买一只机头回来试试,不就知道了吗?”
  舒老师不解道:“即便如此,那也需要改装之后再试吧?我们工厂连个电焊枪都没有,没有这个条件吧?”
  春妮便笑呵呵地,将目光投向方校长。
  方校长后知后觉:“……说来说去,又要我掏钱?”
  不过,相比于破竹机那样的大机器,一只缝纫机的机头只需要三十块,加上电焊枪,钻头等其他工具,一共花了不到一百块,这个费用已经很实惠了。
  研发经费拿到手之后,因为机器器型小,舒老师他们只是将机头灌了些铅,令其重量达到电机带动的最低要求,再改装了一下机口,好放得下钻头,最后安上田带财创新的打孔卡槽,哦对,还有那台从旧电扇上拆下来的电机,这台打孔器总算初步具备了运行条件。
  一个月后,二十台打孔机到位。
  此时距离盛夏只有不到两个月,他们麻将凉席的所有准备工作总算全部都到位了。
  而这个时候,舒老师他们的研究方向已经从这些小型机械转型了。
  方校长这回实打实感觉到了这二十台机器同时运行起来的威力。
  原本所有的木工发动起来,一天只能做一到三领席子,现在打孔机,破竹机全力开动,要不是磨圆抛光需要的时间长,一天三十领席子完全不在话下!
  而二十台打孔机同时操作……
  见识到机械化的便利之后,方校长也终于大方起来。
  他大手笔地拨给了舒老师一千块钱,供他们研究抛光机,还专门给他们弄到了几台电机,寄望于他们能够研制出更加省电轻便的机型,适应工厂的发展。
  没错,连续的成功之后,舒老师他们已经不再满足于制造小型机器。他们将目光放到了发电机上。因为工厂这段时间用电压力陡增,电力公司再一次派了人来,警告他们说,如果他们再维持这样高的耗电量,电路还会出问题,让他们尽早考虑更换电线的问题。
  舒老师几个做研究做出了瘾头,当即跟方校长申请拨款,说决定为工厂研究出最省电的发电机。“骗”到研究经费后,几名老师当即一头扎进三月底才落成的实验室中,过起了以实验室为家的日子。
  当然,打磨机抛光机等一系列机器,都一并被放入了实验室计划,在研制当中。
  其中打磨机因为普尔南老爷爷的加入,率先有了突破性进展。
  早在三月份,因为工厂和学校的连续扩张,学校学生们的能力尚不足以独当一面,中等技术人员和高级管理人员缺少,学校的所有产业链都陷入了人才荒。
  春妮知道普尔南老爷爷会维修八音盒,抱着玩具厂以后或许会用到,试试看的想法,邀请老爷子到工厂当了个顾问,没想到,说起机械制造,老爷子也头头是道。
  普尔南老爷子以前经营着一间钟表铺,自己也是一名老匠人,对打磨工具再熟悉不过。
  老爷子以他以前用过的一种工具为蓝本,竟然设计出了适合竹块的打磨机。只要找到耐磨的材料,就可以正式投产使用了。
  这样的情况,让春妮心底放
  下了一个重担。
  一个组织的健康运作离不开所有人的努力,在玩具厂成立,到过年之前的这段时间,春妮感觉她就像老牛拉着一架破车一样,一个人负责所有环节的推动。可以说,整个工厂找不到定位和方向,都是她说了算,在围绕着她一个人运转。
  这是不健康,并且很危险的。
  春妮不是个喜欢独揽大权的人,如果不是形势所逼,她说不定现在还窝在老家种田。
  现在她被时局推动着,走到海城来,走到这一步。虽说她所做的每个决定,她心甘情愿,并且愿意主动承担后果,但是,这样的状况太危险了。
  工厂也好,学校也好,缺了谁都不应该停摆,尤其是这个朝不保夕的年代。
  春妮很高兴,至少现在工厂关键部门的人都知道自己该干什么,并且干出了自己的成绩。包括舒老师在内的,工厂最核心的创新部门,每个人都找到了自己的价值,明白了自己该走的路。
  包括夏风萍在内。
  一个相对悠闲的傍晚后,夏风萍说起她想从小吃摊离职的时候,已经做好了被春妮当成背叛者批驳的准备,小姑娘却放松地笑了起来:“你终于想通了?”
  夏风萍:“……”什么意思,她早就想赶她走了?
  春妮握住她的手,激动地道:“我早就想说,以你的学识,屈就在我这个小吃摊上,实在是浪费人才。我原本还在想,找个时间问问,你是不是真打算一辈子卖糊辣汤的,幸好你还有点上进心。”
  这才对嘛!
  夏风萍扬了扬唇,嘴上却不满道:“你什么意思?我一直都很有上进心。”
  春妮揉着肚子,晚饭的虾仁豆腐汤鲜得打牙:“别说废话,你找到了什么新工作?”
  “校长今天找我谈了话,想让我负责校外补习班的联络和安排。”
  扩招之后,学校最初的几位老师职位都有了一些新变化。像王老师,韩厂长他们早就被吸纳进玩具厂,胡老师也在上个月兼任了印刷厂的部分业务,只有夏风萍有小摊的事忙,方校长没好意思跟春妮抢人,一直等到今天。
  春妮其实没意见:“不错,你得跟校长谈条件。他净想着一个人当几个人用,咱们学校又不是没钱,不能叫他待自己人太差了。”
  “还有舒老师,他们弄到了一些外国学术期刊,想请我试着翻译一下。”
  春妮瞪大眼睛:“你行啊。舒老师他们的期刊需要专业水平,这你都能翻译,厉害厉害。”
  夏家父母很重视儿女的教育,夏太太曾经说过,希望儿女长大后去留学。在夏风萍很小的时候,夏家便为她请了外国家庭教师培养双语环境,到她长大一点之后,便送她进了全外文教会学校上学。如果不是前年那场战争,中学毕业的夏风萍这时候已经坐到了美利坚大学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起了艺术或是文学。
  夏家父母至今都不明白,他们为女儿创造了最好的条件,尽了所有的努力,不让她看到世间的真实,为什么她竟选择了最出人意料的那条路,还那么倔强。
  跟夏风萍住了半年之久的春妮或许懂得一些。
  她来自早就没有种族概念的后世,看西方世界的眼光不像这时候大部分那样,自带美化光环。
  夏风萍从小全外文教育,但她是纯粹的华国人,跟学校里那些白皮肤的同学们比,她是个异类,人会天然排斥异类。偶尔从她的只言片语中,春妮能感觉到,她的校园生活并不那么愉快,反而回归到华国人的阵营,令她找到了自我。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