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小百姓 第91节
王大嘴呵呵笑:“这……叫我一句两句的咋说得清楚?那不是去年涂老大家乡发了旱灾,收不起粮食,我们几个瞅着过不去了,听说南边这日子比北边好过,就想来碰碰运气,本来也是想着,能不能去海城再见到你跟夏妹子。”
“那你碰运气碰到海城张庄去了?”还一碰好几千里。
“嘿嘿,那不是我在这娶了个婆娘吗?就把家安下了。”他又问春妮:“小顾妹子,你现在在哪做事?哎哟喂,你现在老威风了,带着这么多小伙子走在前头,不主动招呼俺,俺都认不出来。”
春妮问他:“涂老大呢?这回怎么没见他出来?”
“他留在了河西。我叔,保全,你还记得不?他也在村上,这回没跟出来。是吧村长?”王大嘴看出春妮还是不太信任他,拉着村长为他作证。
村长紧张地笑了笑:“是啊,咱这可真是大水冲了龙王庙,一家人不识一家人哪。这次知道姑娘跟大嘴认识,我下回再给你算便宜点。”
“姐,咱得弄快点,都要到下午了。”李德三看出春妮不太想聊天,打断了王大嘴的问话。
春妮便顺势结束话题:“有什么事,咱往后再聊吧。”
说着,留下一个人看着煤球,招呼剩下的几个学生往山坡后头的卡车运煤。
七八吨煤还没填到一辆卡车的一半,十来个小伙子又绕到山边,一齐动手砍了几株毛竹盖到那车煤上,看着天将擦黑,把带出来的干粮都吃了,天色黑尽了,才招呼一声挤上车,由春妮慢吞吞开着,绕到苏河的最边缘远远熄了火,慢慢等待着。
远处的租界灯火通明,依稀可以听见汽笛的呜鸣声。而苏河这边黑悄悄的,脚下静静淌着的河水跟条黑带子似的,平铺在河沿底下,几乎没有声音。
这个地方已近海城市区,对面就是公共租界,离严广福所在的仓库不过百米之遥。前几天,那些夜里跑单帮的人几乎吵得春妮睡不着觉。而之所以现在这样安静,是因为就在前天,倭国人夜里巡察打死了两个跑单帮贩粮食的男人,尸体挂在他们这边的铁丝网上,还没有臭。
但这里前两天才死过人,一般人短时间不会再来,方便他们运货。
春妮望了眼铁丝网上的尸体,沉声道:“现在后悔,返回市区还来得及,我也不会怪你们,只当你们没来过。你们回了学校,还是好好的学生。”
没人吱声。
最后,是李铁柱笑了一声:“顾老师别说傻话了,咱在学校不是说得好好的?啥事都叫你一个人担着,俺们这十几条汉子成什么了?反正我来了,肯定不会走。吃枪子咱也认了,咱就是倒霉,没那个命,怨不着旁人。”
“我也是。”
“我跟铁柱哥一样。”
“俺四舅也在夜里跑单帮,俺觉着俺不比俺四舅差。”
“……”
春妮欣慰地笑了笑,经过一次次的历练,这些孩子中,总算有能用的了。
这时,对面一处点燃一只红灯笼,灯笼的光斑投在黑色的水面上,划出个波浪型的光斑,很快又灭了。
是李德三,他一早被春妮留在市区,帮着安排对面接应的人,现在他也准备好了。
“好,都跟我来,动作快点。”春妮精神一振,挑起一担煤,走到岸前打了个唿哨,一艘乌篷船从对面划过来,她拿钢钳将刚修补好的铁丝网重新撕开一个洞,当先一步跃下了船。
苏河不是啥大河,乌篷船两槁头一撑,就到了对岸。
船夫是干老了事的人,还有闲心问他们打听:“你们在哪弄的煤?这么多,该不是从开滦弄来的吧?”海城的煤几乎都来自开滦煤矿,但在全面抗战之前,就被倭国人占领了。
现在城里的煤涨到四毛一斤的天价,这一担煤,就是四十块钱。
他们运来的煤,市价至少价值一万块,太惹人眼馋了,连船夫都不顾行规,开始问东问西地惹人嫌。
几个学生都不作声,春妮暗自戒备:“划你的船,不该问的别问。”
“你——”船夫瞪起眼睛,待看见黑洞洞的枪口,方脖子一缩,闭了嘴。
小船穿梭来回,很快一车煤被安全地运送到了对岸。
春妮舒了口气,这边李德三叫来接应的人不少。她准备让船夫撑回对岸,跟着卡车回租界。
但就在这时,她耳边忽然收集到一队整齐划一的脚步声,顿时脸色一变,一把夺过槁头撑回对面跳上了岸。
“快走,倭国巡逻兵来了!”
她丢下这句话,向卡车的方向狂奔过去。
与此同时,白色的手电筒向河面扫射过来。
船夫低咒一声,矮下身子,在倭国人发现之前,赶紧将船又撑回去,缩在了一片阴影之中。苏河以中线为界,但倭国人可不管,只要发现这里夜里有人,绝对会开枪。
平静的水面荡起阵阵余波,而卡车开动的声音也响了起来。
李铁柱几人趴在对岸等了又等,听见对面倭国人叭叭放了几枪,很快去远了。
“咱们先回吧,小顾老师肯定会没事的。”
李铁柱站了起来,望着身边的这些兄弟:“大家今天都看见了,倭国人很狡猾,随时都有可能抓到咱们。现在小顾老师不在这,我代她再问一声,还有没有想退出的?”
仍然没人答话。
沉默给了李铁柱最好的回答,他笑了笑,往汽车远去的方向看了一眼:“走吧。”
第119章 119 稳住
春妮和区明两个人开着卡车, 是在第二天早上跟着人流混入的租界。
回学校之前,他们先在江边接了管子,将卡车里里外外完全冲洗了三遍, 直到每一个缝隙都干干净净, 才将车开回学校。
上午七点多,正是学生上学,工人上班的时候。
师生两个停好车,看见山下肋下夹着公文包,正站在货厢外边抬头看车。
“车洗得不错。”山下称赞道。
“谢谢,请让一让。”
师生两个绕过他,返回小摊前, 区明回头看了一眼:“那个倭国人还在看咱们的车,他是不是发现什么了?”
春妮道:“就是他发现了, 你能怎么着?有本事他天天不吃不睡盯着咱啊。大方点,你看你这表情不自然,一看就是有鬼。”
昨天晚上运来的煤自然不能全部带回学校,大喇喇地全堆在操场上。他们没自己出面, 让王家兄弟在码头上租了个仓库放煤,王阿进这段时间也不跑单帮了, 就帮他们看煤场,一次拿出几天的用量,一点点往学校搬。
否则别人都没得用, 你一声不吭弄回来个煤山,是人都该知道不对劲。
事前春妮跟校长商量好, 如果这次的煤运的有多余的,可以以略低于市场价的价格卖给老师们。他们多出的钱,再以年终奖, 或是各项补贴的形式发还回去。这样,谁都挑不出理。
以及住棚户区的学生,那边空气湿冷,有条件的话,也要照顾一点。
再有,这些昨天跟他们搏命的学生们也不能亏待了。至少他们家里这个冬要用的煤,学校得给人家包了,还要另外再给一笔工资,不能因为是自己人就委屈了人家。
还有再多的,还能转卖出去,这样租仓库的费用也回来了,说不定还能再赚点。
“我就是不习惯……”
“不习惯也得习惯。我觉着,有这么个人在这也好,好提醒你们做事再谨慎点。”
如果不是第一次见面,山下友幸对春妮亮过枪,这个人就跟她曾见过的有些倭国男人一样,勤勉,话不多,礼特多。
校长跟春妮吐槽过:“山下头一回跟我鞠躬,那一猛子扎下去,我还以为他想钻我□□呢。”
这话损得都不像校长说得出来的,由此可见校长是多不待见这个扎在学校不走的倭国人了。
上面态度在这,可想而知,整个学校会怎么对待他。
虽说倭国人凶名在外,没人敢真的欺负他,套他麻袋什么的,但他被孤立排挤是必然的。
即使这个倭国人在学校的生存环境这样恶劣,有一天,春妮却被告知,山下竟然还交到了朋友。
小报告是蒋四成向她打的。
自从李德三可以负责更重要的任务之后,春妮开始慢慢把他们这些白天班的学生提到夜班值班锻炼。能够挨得住小摊夜间班的人,都是人才,有李德三的例子在前,学生们竞相争取上岗,最后还是蒋四成和区明两个作为搭档被选上了。
蒋四成就是在上夜班的路上,碰见学校一个叫石锁的男孩跟山下交谈,他说他们有说有笑的,看上去很亲近。
石锁跟山下说话的原因在第二天也被调查了出来。
原来石锁的奶奶素有喉疾,那天他奶奶又犯了病,石锁正在跟朋友诉说奶奶的病情,山下走了过来,给了他一包润喉糖让他回去给奶奶含着。
“石锁说他原来不想接,但想到奶奶的病,还是拿了。不过他说,他还了一包大麦茶给山下,他们两人互不相欠,他也不会再理那个倭国人。”
“倭国人咋见人就发糖?”问话的是罗阿水,他说:“有一回,那些倭国兵给我们村里孩子也发了糖,不过回去就叫家里大人给打了,糖也给从嘴里抠出来扔了。”
“你们说,咱要不要教训一顿石锁?”区明一脸跃跃欲试。
“教训什么?”春妮道:“教训石锁不该孝敬奶奶?”
“可那是倭国人的糖。”
“倭国人糖怎么了?下毒了?不能吃?”见几人还别不过劲,春妮想起后世一句经典的话:“就算是糖衣炮弹,咱们把糖衣吃下肚,炮弹扔回去,不也是我们赚了?”
“那就啥都不管了?”
“别管他,只要他不干坏事。”春妮也想看看,这个倭国人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
在春妮他们偷偷积攒着煤块,为过冬作准备的这些日子里,山下友幸的目的也随之浮出了水面。
跟对付石锁一样,山下友幸在此期间,通过类似的方法又认识了好几个学校的学生。
他们有的是家里人生了病,有的是没有工作,还有的是需要学习资料……只要山下友幸知道,对方又不排斥,他就像个普通的热心肠大叔一样,向他们伸出了援手。
慢慢地,他身边也开始时不时有学生,甚至还有老师向他打起了招呼。他再进出学校时,身边也有了人跟他打招呼。
对于这一点,大部分学生自然是看不惯的,觉得身边出现了背叛者,但因为有春妮他
们的强力弹压,暂时没有闹出什么乱子。
这期间,夏风萍和朱家辉的婚礼在海城大酒店顺利举行,学校的老师们都去吃了酒,见证了那一双新人穿着洁白的婚纱和西装,在亲友们的祝福之中迈入了昌平路的新居。
夏风萍在石库门居住的历史,也随之落幕了。
现在,春妮除了偶尔帮普尔南老爷爷送送米妮回家,几乎不再去那栋盛载了她初到海城所有经历的小洋房。
夏风萍和朱先生结婚搬家后,石库门空下来的两间房子迅速迎来了新住客。吉拉太太有时候碰到春妮,会跟她抱怨,新住客一点也不像她一样勤快干净,总把房子弄得乱糟糟的,还非要拆掉他们的柴灶,想换煤气灶云云。属于他们的印记,一点一点地被新住客覆盖了。
如今吉拉太太学会了一点华国话,跟丁太太倒是有了些话题聊天。
只是丁太太还跟以前一样,说不到两句话就要抱怨,因为日子太难过,他们家的女孩子已经被送回了乡下,供不起上学了。话里话外向春妮打听,夏家的那栋小洋楼出不出租,作价几何。
她十月底收到请柬,跟石库门的老街坊们去吃了夏风萍的酒席,才知道身边竟市隐着一位大富婆,后悔得不得了,时常去学校找夏风萍说话。
夏风萍如今跟学校的实验室合作,因为翻译文献的事,认识了不少海城电气和机械类的专家,时常帮他们整理资料,翻译了寄往国外发表,在小圈子里竟还有了些名气。结婚后要经营家庭,如今她越发忙碌,是没什么功夫理会于太太的。
于太太去学校,多数还是由春妮招待她到小摊子上坐坐,再赶在于先生放学前急忙忙回家。
就在平凡而琐碎的日常生活中,学校里传出了一则消息。
倭国人设在津城的工厂在高薪招聘工匠,如果有人愿意前去应聘,月薪五十块起步,还包吃包住!
一个月五十块……现在工厂的正式工,一个月平均工资也才二十块钱,即使工厂采用计件制度,在最旺季的八月份,工资和奖金相加,也才勉强达到五十块多钱的工资,而倭国人的工厂,一去就有五十块钱,这钱也太好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