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搬文阁>书库>穿越重生>民国小百姓> 民国小百姓 第95节

民国小百姓 第95节

  若是这小姑娘怕义卖会卖不好,让这些明显是学生的男孩子当托来炒热气氛,或许有一些效果。但义卖会未免将会沦落到跟其他展会差不多的格调,都是邀买邀卖,无非是一个明,一个暗罢了。有他们开场前这几句话,其他人多少要以这几个男孩子为参照,不至于做出多失礼的行为。
  如此,人的心态一端正,再对待义卖会,就不会再单纯以为是参加一场不过
  是变相掏钱的活动,而是抱着欣赏艺术,而且还是看一次少一次的那种心态来,从内心深处,就要珍惜许多。无形之中,拍品的价值在他们心中便上升了许多。
  想来她是看这次来义卖会的人,有很多都是无甚底蕴,凭借海城内外不通,因为倒买倒卖而暴发的那群人,生怕他们打乱了义卖会的节奏,提前开始了控场。
  听说这小姑娘转过年才虚岁十五,果真是后生可畏。婉玉翻过年来,都十七了吧?也不知有没有人家的一半?
  对了,以后可以叫婉玉跟她多来往。
  若是邀她来船行做事,该给个什么职位合适……年轻位高,还真有些不好安置。年纪大了,总是容易跑神……
  既然是周景山老先生组织发起的义卖会,自然要以他老人家的作品为主。
  义卖会以周老先生书写的四字条幅作为开场,其后是孙允祥先生为义卖会专门画的《学府童子嬉游图》,再后是……
  大概是天生没有艺术细胞,春妮其实看不出这些书画好在哪,卖点在哪。她关注更多的,是那些来加拍卖会的人。有哪些人是真心想买,有哪些人不过是闻风而动,想借义卖会的名头结交人脉,达成自己的目的。还有哪些人不过是闲人凑热闹,纯起哄来的。
  第一种人么,不需要春妮刻意经营,遇到想买的东西,他们自然会出手。第三种人么,春妮让李德三带着人,从其衣饰神态在侧旁观察,若是颇有家底又好面子,那不好意思了,既然来了,就别想空手走。
  她自己重点关注的,是第二种人。既然想结交人脉,不出点血岂不是白费了他们这番钻营?
  至于江致清这些社会名流,由方校长从头到尾亲自陪同坐在最前面最好的位置。他们这些有钱有名望的大商人,既然来了,多少都会拍个一两件,不令各方感到失礼,用不着她来操心。
  因为请来了江致清,这位如今是公共租界华董第一人,其在海城商界及政界的影响力也不言而喻。就是冲着他来,这场拍卖会的规格也不会低。
  因而,拍卖会从一开始,气氛就被带动得很热。
  周景山写着“鸿鹄飞腾”的四字条幅很快被以一百八十块大洋的价格拍了下来,孙允祥先生的画也卖了一百五十块大洋。
  一百来块钱看上去不多,但书画作品向来是尊死人轻生人,一副书画,多则数月,短则一两个钟头便能创作出来。转手就卖好这么些钱,其实已是相当不错的价钱。
  从华国有数的书画家们,几乎没有人可以只靠写字画画养活自己来看,若非今天有周老先生的名声,加上江致清压场,这些拍品的成交价格至少还要再打两成下来。
  再有李德三带着那些四散而坐的学生们,他们每每趁冷场之际帮着吆喝两句炒一炒气氛,总有一些兜里不差钱的主脑子一热跟着叫价买上一两幅。
  按照春妮的经验,她重点关照的第二种人特征很明显。这种人穿着打扮华贵是必然的。再者,他们的目光必然多数流连在人,而非拍品之上。
  其三,这些人若是出手,必然是跟风而起,随口叫价,自己并没有特殊偏好,借作品的热度为自己贴金,自然是出价高方显诚意。如果因为拍品竞价者多,自己“扼腕痛失”,正好不必付出一文钱,也不必丢面子。若是他们想结交的人有心仪之物,倒是可以拍下来借花献佛。
  照此三条经验一筛,几轮叫卖下去,春妮很快找出了不少人。
  其间,她的目光时不时掠过第一排贵宾席,发现了一件有意思的事。
  照道理,能坐上这场义拍会前两排贵宾席上的人都是非富即贵,就是不为了让旁人看扁,也至少也要出手个一两次才好意思继续坐在这。
  事实也正如春妮预料,到了义拍会的中后程,贵宾席上绝大部分人都至少有了一两年拍品,除了一个人。
  付鸿民。
  他叫价的次数不少,可到现在为止,就是没有买下一件。
  这绝不正常,就方校长跟他打交道的次数来说,这位前教育部长岂止是不差钱,简直可说是挥金如土。
  你以为他给学校随手捐出一千块钱够豪气了吧?其实私下里,春妮他们都戏称,这位前部长怕是浑身长满了肾。
  因为方校长说,他跟付鸿民见面数次,次次他身边陪侍的女人都不一样。这些女人中,起码有五六个被他花钱养在小公馆里。这么些女人,光是做衣裳买首饰都是一笔惊人的支出,更不论他还听说,付鸿民时常做东请人去听戏吃席,算下来,一个月几千的花销都是小意思。
  最近付鸿民因为卖字帖的事,在文化界的名声稍微变好了那么一点,被邀请参加了一些文化界聚会。这些聚会有时也会交换买卖一些绝版书籍,他时有出手,并不小气。
  可为什么偏偏在周景山主办的义卖会上,他掉了链子,迟迟不出手?
  付鸿民此人,除了脸皮厚好色,其实城府没有多深。春妮观其今日所行,他的作风,跟她总结的第二种人很像。
  譬如,义卖会途中,他频频去看贵宾席中另一人,甚至不惜越过坐在中间的江致清,伸着脖子几次同一个叫陈济的人说话。
  贵宾席的人春妮都是下过功夫了解的,她知道,陈济是海西人,跟春妮的父亲一样,家中世代经营茶园,因而,他在海城有一间大茶行。海西茶业多数出口外洋,在海外享有极高的名声,他们家乡种植的正山小种红茶更是远销西欧,已有几代。
  论起财富,陈济可能颇有身家,但厅中不乏巨富。他若真的只是空有钱财,为什么会频频受到付鸿民的关注?
  应该是自己遗漏了哪里。
  春妮暗自思索,回过神来,发现付鸿民忽然站了起来,正牵着袍角往外走去。
  春妮心中一动,随之跟了出去。
  此时人多数集中在拍卖厅中,她很轻易跟上了付鸿民。
  他并不知道自己身后跟了人,而是走到门厅的转角处,跟一个人穿青色短褂,仆欧打扮的青年男子碰了面。
  春妮听见他埋怨那个人:“怎么现在才到?再迟些,义卖会该结束了。”
  那人道:“老爷,我今天一早就去了银行那边等待兑款。巴黎那边大停电,电汇迟了几小时,刚到帐我就赶紧给您送了过来。”
  “这次到了多少钱?”
  “二十万法郎,给您兑了一万现大洋,您看够不够用?”
  二十万法郎,这相当于近二十五万现大洋!
  还有,他说的这次……
  付鸿民做的什么生意,竟然一次能坐收二十五万现大洋?!
  他什么时候跟法国人扯上的关系?
  第125章 125 邀请
  付鸿民是什么人, 春妮或许无法完全断定。但这几个月打交道下来,可以看出,他完全不擅于经营。
  这样不擅经营的付鸿民, 却有可能有不止一笔来自国外的巨额汇款。这一笔笔的巨额汇款, 极有可能就是令他能够在海城挥金如土,广结善缘的秘密。
  春妮本能地觉得,这里面有猫腻。
  可惜这两人匆匆交谈了这两句,付鸿民再次回到了义卖会拍卖场。
  再之后,春妮熟识的那个付鸿民便回来了。
  他一举拍下鲁远大师的田黄石印章,又买了一幅花鸟画,最后压轴的周景山巨幅中堂没有拍到, 但也花两千块钱,买到了江致清捐赠的前朝画师所画的《猛虎图》。
  义卖会结束后, 他亲热地揽着陈济的肩头,两人哈哈笑着走了出去。
  因为这次准备的拍品数量多,质量却良莠不齐,义卖会原本作出了有拍品可能会流拍的准备, 没想到所有拍品全部被拍完。周老先生的义举,成功为学校筹集到了价值超过八千块现大洋的善款。
  八千块听上去多, 分摊到每个学生身上,还不到四块钱。这点钱买白米吃,堪堪十斤, 再附送二两砂子。
  但大洋在市面上一向抢手,义卖会上买书画的人, 很少有这么多大洋兑换,有一些用法币,还有一些用其他货币。钱币兑换之后, 这部分的价值又要折下来一些。
  但这年头只要能吃饱,谁还管白米不白米,没得吃的时候,最便宜的糠秕混玉米棒子都吃得,这已经是预计之外的巨财。
  学校老师和学生从上到下个个喜气洋洋
  ,校长拉着周先生等几位大师,感谢的话说了又说,原本想掏钱请老先生吃饭答谢,老先生自然是拒绝了。
  不过周老先生答应在海城逗留期间作他们学校的书法顾问,定下每周为学生上一节书法课的课程,还有几位书画大家也答应有空为学校学生来上课。
  其实这些书画大家们来学校上课,象征意义远大于实际意义,但只要他们肯来,不愁学校没有跟他们加深关系的机会。这些人可能本身不那么有钱,但通过他们,就有机会进入更顶级的圈子,从而为学校募集到更多款项,获得更多资源。
  方校长原本不耐烦跟人交际应酬,只是为了学校勉力为之。恰好这些大师中,亦有许多脾气孤僻怪异的人,讲究君子之交淡如水。方校长让林老师帮他捉刀,逢年过节书信一封,薄礼二三,不过分骚扰,反而对了他们的脾气。
  慢慢地,他们若是出席什么活动,有时也会愿意带挈方校长一把,要么带他同去,要么帮忙宣传学校。
  有他们帮忙宣传,学校吸引了一些真正有余钱有善心的人家来参观,这些人可能不那么有钱,但很多人参观之后,表示愿意资助学校一两个品学兼优的学生,供他们完成学业。
  还有一些企业听说大名鼎鼎的“睡美人”是经过学校学生的手做出来的,竟无形中提升了他们在职场上的竞争力。这些企业选择一些基础扎实,学习用功的学生提前资助,学生们需要做的,则是同他们签订合同,毕业之后去对方工厂工作。
  不过这是个朝不保夕的年头,资本家都是逐利的。即便他们提前看好一些学生,资助的绝大多数也是年纪最大,即将在六月份毕业的那一批。学校刚收的那批小萝卜头,还是要靠他们自己来养。
  对于这些企业类似挖角的行为,校长不止没有不高兴,反而还乐见其成。学校有相当一部分工人将会选择在温南招募,不可能有那么多学生愿意跟着搬到大山里去。随着工厂的悄悄搬迁,以后还会更多学生滞留。这些留在海城的学生光靠学校在海城的这点产业,根本无法消化。
  现在有慧眼识珠的企业愿意提前投资,再好不过。
  关于工厂搬迁的问题,山下友幸作为监事,对这样的重大事件自然也是知情的。但他知道的,是工厂将会搬到明州,所以,在接下来的搬迁中,工厂的绝大部分机器会落户到明州,只有一小部分会真正去到它们该去的地方。
  但工厂整体向好,今年必定会扩大生产规模。校长和春妮他们早就决定,新增的机器设备将会放到温南。
  而整个三月,因为天气回暖,道路变得好走,除了在忙活义卖会的事,主要就是搬迁和定制新机器。当然,这一切都是瞒着山下友幸进行的。
  自从他去年秋天在学校里忽悠学生,希望他们到津市倭国人的企业做事之后,有几个学生竟真的被他说动,打算去津市看看情况。校长知道后,来了个釜底抽薪之计,他通知那些学生,说不按课时毕业的学生,学校将会按照规定,予以旷课处理,旷课超过一定课时,将会直接开除或劝退。
  学校兴办这么长时间,就连像严广福那样染上恶习的学生都没被开除过,校长突然要放这么狠的招,当即吓住了那些学生们。
  学校虽然开设的有一到三个月的短期班,但木工手艺速成不了,因此,学木工的学生学校统一要求最低两年毕业。
  哪怕那些现在在学校工厂干着的工人,他们身上也挂着学生的名义,不忙的时候,还要去学校把课补回来呢。这个规矩,是工厂成立之初就立好的,没人敢有异议。
  学历无论在什么时候,都是相当有效的敲门砖,反正最近一批毕业的学生在六月份,不剩下多少时间,那些心思有所浮动的学生们很快重新安定了下来。
  校长原本防备着山下友幸有其他动作,但他一计不成,从那以后,竟然哑了炮。又过了几天,竟然开始迟到早退,等到寒假放完,义卖会开始,几乎一整个月里,没两天能看到他的人影。
  也不知道,他是被别的事牵走了心神,还是真的放弃了原来的打算。
  反正他只是工厂股东的监事,正常工作只是需要监察一下工厂的财务和重大决策,原本就不需要每天来坐班。他盯得不那么紧,学校开心还来不及,更没人去过问他的生活。
  他们只知道,山下友幸后来出头组织了一个互助小组,邀请那些生活有困难的学生加入小组,将自己的困难向小组成员倾诉,让大家拿出方案互相帮助,互相鼓励。
  这种小组有点像海城工厂内部普遍流行的基督姐妹互助会的形式,工厂里那些参加姐妹会的工友们定期组织谈心会,互相倾诉生活与工作中的委屈和压力。如果有会友遇到困难,也会伸出援助之手,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抛开它的宗教色彩,这样形式的互助会,对于那些生活苦闷,工作繁重的工友们而言,是不错的发泄和心灵寄托的途径。
  最开始,有人顾忌到这个互助小组由倭国人成立不敢加入,但山下真的从此撂开了手,并没有参加过互助会的日常活动,时间一长,聚在小组,有困难的学生们慢慢多了起来。
  学校不鼓励学生信教,一直没有人想起来组织这方面的互助会,倒让山下友幸钻了这个空子。毕竟学校只能勉力帮助学生完成学习,学生们生活和家庭上的重负,学校能帮的很有限。
  因为他不是拿钱去收买人心,校长他们自然不好强硬干预,只是安插了几个学生加入小组,观察小组成员的动向。
  据学生们反馈回来的消息,这个小组真的就是个单纯互助的组织。他们每周日举行活动,活动地点有时在宿舍,有时在学校,视情况而定。除此之外,跟学校其他学生的小团体没有哪里不一样。
  学校每天面临的事情那么多,不可能时刻关注这个默然不出声的小团体。一段时间之后,校长除了让学生们定期汇报他们的聚会内容,不再随时盯着这个互助会不放。
  他们有别的麻烦需要解决。
  学校与出名带来的名气相比,随之而来的,不是没有坏处。
  比如学校面临的摊派多了起来,每个月的救火费也翻了番。尽管巡捕房的人是怕了春妮他们,但作为基层,上面有命,他们只能硬着头皮来收钱。
  春妮他们也不可能什么事都硬顶着不配合,只能派出王老师,韩老师等擅作水磨功夫的人才们去跟工部局那些老爷们打交道,帮学校争取利益,而校长则更加努力地去结识权贵,以期在这样的时局中获取更多的筹码。
  春妮就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接到江婉玉的聚会邀请。
  江婉玉,是江致清的第二个孙女。
  在此之前,作为工厂不可获缺的人物,不是没有其他人单独邀请她聚会。但她每天这么多事,哪有功夫陪他们这些富人们嬉游?除了校长要求的之外,其他的,她均拒绝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