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搬文阁>书库>奇幻玄幻>剑来> 剑来 第2327节

剑来 第2327节

  于玄当时在山顶那边,觉得这是一句陈道友的玩笑话。
  如果老真人能够亲眼目睹这片遍地尸骨的战场遗址,兴许就会感叹一句陈道友所言不虚、确实以诚待人了。
  金色眼眸的白衣陈平安自嘲道:“差不多点就得了,老规矩,见好就收。纯粹武夫在此练拳何止数千万拳,剑修在此演练剑术、推衍剑道何止一万年,就连那些符箓在内乱七八糟的手段,都学得差不多了,方才这头心魔的脑子,已经属于几万个我们里边最好的那一小撮了,都想到了迷宫边界所在,就是言语和思想的边界。可惜。”
  可惜,九个分身一直在看人看事看书,尤其是那个有意让念头生发、不拘束心猿意马的练气士分身,举动形若“开天辟地”。
  故而每一个当下的“陈平安”,永远无法触及边界。
  光阴在此流逝速度近乎可以忽略不计,所以这座没有出口的迷宫牢笼,只要陈平安一天打破心魔跻身上五境,就是……无止境。
  再就是可惜,在心相天地之内,所有陈平安悟得的剑术、拳法和符箓等一切神通术法,都是空中阁楼和镜花水月,凭此带来的修士和武夫境界,都需要归还给虚无,甚至就连某些玄妙心境、武夫心态都带不走。不过可惜归可惜,并非没有裨益,恰恰相反,白衣陈平安所谓的可惜,只是一种大打折扣,嫌弃耕耘和收获太不成回报,只说将某些拳招查漏补缺、反复演练至炉火纯青境地,又比如画符一道,所有陈平安以往只能说是会画、能够画成的数十种符箓,都可谓到达一种化境的极致了,甚至还创造了十几种天马行空的大符,只要将来陈平安收回所有分身,开始着手“真正”绘制这些推演而出的符箓,哪怕只有一种符箓是可行的,最终成功被陈平安绘制出来,就都是赚。
  青衫陈平安问道:“就不能一步跨过玉璞境和仙人境?”
  白衣陈平安讥笑道:“做梦自然是可以做梦的。”
  长久沉默,天地寂静。
  他问道:“顾璨当真看出我们的不对劲了?”
  他说道:“看出来了,但是他对我有信心。”
  “我觉得我们很可怕。”
  “所以外人不得而知。”
  “我觉得你更可怕。”
  所有事情,“你”不愿反复记起的此间过往,就一一变成了“遗忘”,成了加固禁锢神性之“我”的牢狱栅栏。
  “那你就别来招惹我,不要奢望分出彼此,再试图反客为主。只要有此心思,最终下场如何,我们都很清楚了。”
  他笑着望向一处,那是迷宫最后一把钥匙所在,景象是家乡那条泥瓶巷,一个背着箩筐的孩子,一个长大后的自己。
  一大一小,相背而行,各自走到了小巷的一端。
  孩子那边,巷外视线昏暗,可能是黄昏过后,天就要黑了,可能是要天亮了。
  陈平安那边,可以看见巷外的景象,偶尔电闪雷鸣,大雨滂沱,道路泥泞,偶尔漫天风雪,积雪皑皑,也有明月夜,或大白天。
  陈平安说道:“那就听你的,见好就收。”
  先前无数条火龙游荡于旧骊珠洞天境内,这份异象之所以会被“刘羡阳出声道破”,就在于陈平安觉得不该止步于玉璞境。
  而那些气象恢弘的金色火路,便是陈平安曾经的足迹所至。
  他如释重负,打着哈欠说道:“那就止步玉璞了?”
  “争取玉璞境瓶颈吧,如此努力修行,道心受天磨,结果只是破开元婴瓶颈,好像有点说不过去。”
  陈平安点头说道:“那就再打造几个自己,其中有以末代隐官身份叛出剑气长城,与斐然和萧愻碰头,开始一段蛮荒故事。”
  他苦着脸说道:“其余几个,我都有数了。欺师灭祖这个,需不需要大举反攻浩然,如果需要,这可是一本大部头书籍了!”
  陈平安说道:“你开心就好。对了,再加一个,方才那个自己的解梦方式挺有意思的,那就再多增添七八重梦境好了,你记得在地上故意给他预留几把钥匙就是了,若是错过了,你看着办,终究得让他记起来。至于他以为的最终迷宫出口处,景象……就这么设置,梦里蝴蝶翩翩然,道心清澈一身轻,至于他的名字,就取名周正,端庄……都太马虎了些,周庄?名字好像太平常了,那就叫庄周好了,庄周得见蝴蝶身的庄子,大哭一场,穷途末路,才知依旧是梦中梦。”
  他摩拳擦掌,跃跃欲试,“这个想法不错,比较新颖了,可行可行!”
  陈平安提醒道:“玉宣国京城内的那本书,你再在那些细节上琢磨琢磨,他们结局放置在七八百年后,好像篇幅还是太短了。”
  他白眼道:“需要你说这个?!”
  陈平安笑道:“只要你在说‘你’就证明需要。”
  他欲言又止。其实陈平安是故意这么说的,他知道,陈平安也知道他知道,双方都知道,心知肚明,哪怕期间层层叠叠无数个自己,百万千万个念头反反复复,否定再肯定……答案都在自己。
  陈平安最后看了一眼自己的成果,没有丝毫的志得意满,反而心事重重,确实是被境界太低、不够有钱给拖累了啊。
  只见破开层层迷障过后,自己的心相内,天地中央,好像矗立着一棵枝繁叶茂的参天古树,大概可以视为一棵道树。
  比如一根位置较低分叉出去的主干树枝,命名为“山”,就分出了岳、峰、岭、等众多支脉,然后各有延伸、分叉出去的更细树枝支脉,而最终在最外端呈现出来的景象,就是数座天下的所有陈平安见过走过听过的有名之山、无名之山脉峰岭。
  又例如人,分出两根树枝,修道之士与凡俗夫子,前者又分出人身、鬼物、山水神祇三条支脉,在接近末端的枝叶上边,例如人身练气士这条枝干上,就有诸子百家,然后每一条脉络,所开花所结果,就是不同形象的或真实存在、或是陈平安假想拼凑而出的人物。而山下俗子这一大类别中,涵盖了历史上所有出现过的身份、职业,最终每一张或是相邻的数张同结“树叶”,都是这个行当的人物模样。
  而那种看似最不起眼的纤细树干,例如装饰一枝延伸出来的女子妆容“一栏”,就又有百余种细分类别,而数以千计的最末端,每一片“树叶”,都坠着一种栩栩如生的挑心类物件。
  好像人间万物,都在此被分门别类,就在这棵每一颗都在往高处生长的道树之上,都在此逐渐汇总和趋于完备,种类越来越繁多,细节越来越细节。
  这就是陈平安闭关所求的第四层“小千世界”,真正意义之所在。
  吃掉越来越多的金精铜钱,打造一条河床越深水面越广的光阴长河,终究需要“实物”来不断充实。
  他临了只是轻声询问一句,“遣词造句,不如炼字。既然如此虔诚,又堪不破空空与无无,可别当和尚去啊。”
  陈平安哑然失笑,霎时间眉眼温柔起来,“一言一行都是在庙烧香,直指本心拜佛就是拜己,何必剃光头遁入空门。”
  白衣看了眼青衫,忍不住撇撇嘴,心思这么深沉,还不是废物一个,都不惑之年了,你牵过几次手,亲过几次嘴啊?
  陈平安抬脚就要踹过去,他干脆后仰躺在地上装死算了。
  陈平安沉默许久,喃喃道:“辛苦了。”
  他抬头怔怔看着不知是天还是地的那道屏障,微笑道:“难得如此自夸,确实别开生面。”
  陈平安一笑置之,“能者多劳,各自努力。”
  人间天涯和海角,大道阴阳与幽明,好梦最难留,被鸡鸣啼破,客子收拾眉尖眼尾心头情绪,才知会合乃非人力能。
  落魄山中,青衫陈平安睁开眼睛,天边泛起了鱼肚白,夜幕已尽,大日将起,大白于天下。
  化名陈迹的教书先生,已经走在从邻居村落住处去往学塾的乡野路上,突然停步转头,身后空无一物,唯有来时道路。
  明明是万里无云的天晴时分,陈平安手中却拿着一把油纸伞,略显孤单走在路上,时不时抬头,好像等得一场滂沱大雨。
  走着走着,果不其然,人间等来了三教祖师一场散道。
  天上雨下。
  第1081章 不如读书去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悠悠我心,青青子衿。
  若是思无邪,男女情爱与山中求道何其相似。
  “先生,这场雨下得有些不一样。”
  宁吉追上陈平安,出门的时候没有带伞,师兄赵树下一般都是最早去往源头村塾的,在那边准备好早餐。
  没料到会半道下雨,亏得没跑几步,就遇见了出门前好像就对这场大雨未卜先知的先生,真是学究天人。
  少年视线精明,炯炯有神。
  这就是最好的修道资质。
  可能就连浩然天下各国钦天监望气士,都看不到少年眼中所见的光景。
  而在陈平安眼中,这场注定会连绵不绝下好几日的大雨,其实每一滴雨点,都是一个蕴藉道气的金色文字。
  既有散道,就有得道。
  但是世间,尤其是顶尖宗门的“未雨绸缪”,凭借各种阵法、手段,“接雨”有无效果,效果如何,就目前而言,尚无验证。
  恐怕只能等到雨停,或是雨停之后动辄数十年百余年漫长岁月,通过各种大大小小的道法机缘,才能够得到一种渐进式的证明。
  唯一的例外,恐怕就是那些已经触及“天高处”瓶颈的大修士,这一小撮山巅人物,才可以得到一种相对直观的观道。
  相信不少深谋远虑的人间大修士,内心深处都希冀着通过这场散道来打破飞升境瓶颈。
  陈平安放缓脚步,将雨伞倾斜向学生,一起走向学塾那边,笑道:“不一样,这个说法相当不错,很好了。”
  三教祖师散道,就此与人间作别,联袂赶赴新天庭,与试图重演天道、布置人间的周密对峙,就是一场“天上”。
  所以这场雨“下”得当然会不一样,万年未有。
  照理来说,凡俗夫子是几乎没有任何感触的,宁吉却能够敏锐察觉到这场滂沱大雨的异于平常,本身就是一种修道“资格”的证明,以及认可。
  宁吉有些赧颜,自己只是一个随口胡诌的说法,不曾想竟然在先生这边获得口头嘉奖。先生可不轻易夸人。
  陈平安说道:“宁吉,想不想学习仙术?”
  宁吉毫不犹豫道:“想,当然想学。”
  这些年相依为命一起逃难到玉宣国京城的爷爷,如今老人已经返回家乡,哪怕时过境迁物是人非了,故乡终究还是故乡。
  宁吉就想着学有所成,可以早点独自负笈游学,去那边看看爷爷。听先生说过,陆掌教传授了爷爷一门足可强身健体的导引术,当个长寿老人不难。其实这还是陈平安说得含蓄了,如果完全按照陆沉的说法,只要还有那个开枝散叶的心气,枯木逢春老来得子都不难。
  在“收尾”这件事上,陈平安跟陆沉都属于同道中人,不会拍拍屁股一走了之,很在意好聚好散和善始善终。
  陈平安笑问道:“如果有朝一日学成了仙术,你最想做什么事情?”
  宁吉老老实实回答道:“没想过这个问题,先生,是不是得等我给出一个满意的答案,才能学习传说中的仙法啊?”
  听说那些腾云驾雾的学道之人,不管是少年道听途说,还是书上看来的,好像上山之初,都要立下大志向,上山之后,都要付出大毅力大心血,期间还要经历诸多困难和考验,才有可能得道成仙。
  陈平安摇头笑道:“只是随口一问,跟你差不多年纪的时候,如果有人问这种问题,估计我也答不上来。”
  什么修齐治平,三不朽,吃冷猪头肉,什么携山岳跨湖海,力挽狂澜于既倒,听都没听过,让当年的泥瓶巷少年如何回答。
  学拳练剑,搭长生桥,求活而已。
  宁吉抬起头,笑容灿烂道:“先生,多说说山上学问,我打小就爱听这些,哪怕不学仙法,都觉得有意思。”
  陈平安想了想,缓缓道:“如果只说狭义上的炼气,你不用将修行仙法看得太高远太玄乎,简单将其视为一门手艺活就行了,跟窑工烧瓷、农夫种田、夫子教书没什么本质区别,只是修道的门槛,比起市井百家工艺确实要高些,谁资质好,谁就学得快,这就叫祖师爷赏饭吃,比如古书以为诸得仙者,皆受命于道气,是天地自然所禀,是法地财侣的大集合。只不过这种说法,难逃宿命论的窠臼,先生对此是存疑的。但若是广义上的修道求真,门槛就高了,不得不承认,除了个人心性,得讲一讲老天爷是不是赏饭吃了。”
  说到这里,陈平安从袖中摸出几张符箓,属于山上比较冷门生僻的“一字符”,分别用篆、隶和楷体写了同一个字,“仙”。
  将三张符箓递给宁吉,陈平安微笑道:“先收好。我近期会传授给你一种剑气十八停的吐纳法门,以后你在求学和炼气之余,闲暇时可以悉心观摩这个‘仙’字,偶有心得就动笔记录下来,这不是给我给任何外人看的课业,是你写给自己看的,用来记录不同年龄不同阶段的读书体会,别小看这一个字,就觉得不是读书了,远古岁月里,那些道士和书生,好些绵延至今、香火不断的大学问,最早都是从一二字或是某一句话而来。”
  宁吉与先生道谢,再小心翼翼收好三张符箓,放入怀中,少年摸了摸胸口,轻轻抚平,好像如此才安心。
  陈平安微笑道:“没有几个人敢说自己书读完了,但是书读通了,这种境界,你我还是可以求上一求的。”
  宁吉拍了拍心口,少年好像吃了一颗天大的定心丸,咧嘴笑道:“先生说的每一句话,我都记着呢,每天睡觉前都会仔细回想几遍。”
  先生是一个很能将就的人,饮食住行都没什么要求,但是先生唯独在读书一事上,很讲究,讲究得很呐。
  比如某些被先生时常翻阅的手边书籍,只要翻开,外人一眼就可以看出先生看了几遍,因为第一遍批注,都是蝇头小楷的墨字,第二遍是“朱批”,在旁白处落笔的朱红文字就会相对随意些,可能是行书,甚至可能是草书,第三遍看书就会用上青绿墨锭研磨蘸墨的校书文字……
  道理再简单不过,就是一句“看书不动笔,等于白看书。”
  所以这么个最简单的读书“独门心法”,是不用陈平安如何苦口婆心讲述道理给学生宁吉听的。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