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搬文阁>书库>古代爱情>元嘉草草> 第180章

第180章

  已知自己必死的谢兰修没有等来拓跋焘的杀戮,也没有等来他的鞭子拳头,也没有等来他赐死的旨意,却等来他淡淡的一句话:“传旨,谢贵人贬为庶人,关至行宫西侧空屋,一应供给,按军中罪奴标准发放。没有朕的亲命,任何人不得见她!”
  谢兰修丝毫不觉得感激他的厚恩,她抬眼直视着他,却双目模糊。几名黄门把她往外拖,她奋力挣扎着,但又说不出一句求恕的话,仿佛只是要多在殿里待一会儿,多看他一会儿,多把他的模样刻在心里一会儿……
  *******************************************************************
  瓜步行宫,终于感觉到空落落的。
  帷幕低垂,人影恍在。而孤衾单薄,夜凉如水。至人无梦,他却夜夜梦见好久以前,那穿着退红衫子,与他在地上拿枝条画着圈圈下棋时巧笑倩兮、慧黠动人的面孔。
  “刘义隆好狠!”拓跋焘心里像有毒蛇在流窜、啮咬、吞噬……他明明赢得如此好看,却被刘义隆的恶毒伤到了骨髓里;刘义隆哪怕输在战场上了,都要把他的尊严剥得一丝不剩!
  可是,想要报复,拓跋焘却又觉得浑身乏力,爆发出来的劲儿,一瞬间似乎就泄光了。他累了,站在瓜步山顶,遥望着滚滚长江和石头城严阵以待的防守,想着平城的春梅,想着阴山下的草原,拓跋焘觉得自己才是那个失败者,一场大仗,他丢掉了一切——他爱的和爱他的人,他胸膛深处小心翼翼安放着的最宝贵的琉璃珍器,如此脆弱易碎!
  再打下去,代价一定惨重。拓跋焘对军事有着天生的敏感,所以也有着理智的决断能力。而此刻唯一能保证他获胜的——坚持的信心——却所剩无几了。
  瓜步山是金陵邑唯一的高地,俯瞰时但觉四野空旷,一如他的内心。千帆万垒,对峙在长江彼岸,森森然,裹着凄美潋滟的江南春雨。铁骑百万,空有威名,却无用武之地。那种死死裹挟着人的无边倦意,那种找不到继续下去的意义的虚无感,让拓跋焘终于开口说出了无论江南江北,所有人都殷殷盼着的两个字:“退兵……”
  作者有话要说:  辛弃疾说:“风雨佛狸愁”,对元嘉第二次北伐的结局,说透到了骨子里。
  ☆、但伤知音
  魏军挟风雷之势而来,又挟风雷之势而去。
  去时,拓跋焘积攒的怒火爆发在无道残暴的复仇上。初春,还是青黄不接的时候,饿疯了的魏国部队见吃的就抢,见人就杀,若是几日未曾劫掠到粮食,那就算是人肉,也都肯吃的。史官后来载道:“人相食”,淡漠到习以为常——因为,这样的大_饥_荒,还会延续很久,这种惨剧,还会上演很久,直到消逝掉“元嘉之治”的最后一圈光环。魏国大军过处,简直如蝗群掠过的田野,先时还是青翠的,瞬间就啮光了每一片绿色,裸出赤黄的土地来。
  最惨的,莫过于盱眙。守城的,是从滑台一战中逃回来的臧质。面对汹汹的大军,臧质情知藏粮富余的盱眙城一定是这群急红了眼的豺狼们的目标,因而早早地加固了城墙,部署了防卫,打算打一场硬仗。
  满心愤懑的拓跋焘,本就没有能发泄得掉心里的郁气,匆匆退兵时,就打算好了要屠尽江北六州,抢光刘宋的所有余粮——抢不走的青苗和房屋,那就烧掉,非弄到万里无人,道里萧条为止,誓不给刘义隆休养生息的机会。
  因而,盱眙之仗,惨烈难言。
  刘义隆接到的奏报,他自己都看得心惊——不亚于得知佛狸的军队已经驻扎到瓜步。“北归的魏军直是禽兽!”他声音颤抖,“放火烧市镇,还把百姓推进火中,连初生的婴儿都不放过,挑在矛尖挥舞耍弄……”
  明堂里一片沉默,寂静得连和煦的春风吹落殿外梨花的声响都能听见。刘义隆自己知道答案,闭着眼任凭泪水肆虐:“过了长江,江北均是平原,无论骑兵步兵,都远不是对手……只求城防坚固,盱眙能够多防守一阵。”
  他已然没有了办法,能够保住建康,保住江南的辽阔土地,是他能力的极限。剩下的,只有听凭天意。
  好在,臧质还算得力,拓跋焘的先锋队伍是以卢水胡人和氐人等组成的,鲜卑士兵用刀剑把他们驱赶到最前线,逼着他们肉搏攻城。穿着魏国军服的士兵,尸体几度积累到和盱眙城墙一般高,后面的队伍踩着尸身都能够爬到垛口。好在盱眙城里的人知道破城必屠城,所以不论军民都是齐心协力,用长钩钩开尸首,打退了一拨又一拨攻击。
  北魏的恶狼们终于在季春时节呼啸着离开了淮河。疲沓的队伍在河岸两两相望,眨巴着眼睛均是漠然麻木的神情。
  直到这个时候,刘义隆心头压抑许久的大石头才终于挪开了,他望着乌蒙蒙的苍穹,那天幕之外的阳光只透过厚厚云层射入大地几道光柱,他深深地、从肺底深处叹出一口气来,想笑,又想哭。
  宫中,柳树的颜色已经浓郁欲滴,桃李新凋,樱花繁盛,仿佛在树上结了一片又一片粉红的绫罗,地上也似锦缎一般厚厚地铺设了一层落英,粉色雪片似的,让人不忍落足。罗安见刘义隆茫然信步,不知道要去哪里的样子,便趋上来轻轻道:“谢容华在玉烛殿外跪候了好久了!”
  刘义隆张了张嘴,最后淡淡吐出“知道了”三个字,却拔脚往玉烛殿的方向走。
  自袁齐妫哀怨去世,刘义隆心中永远不会忘记最后一面时妻子心死的冷漠。他们半辈子恩爱,相敬如宾,竟然落到这样两两相忘、彼此怨怼的下场。除却必要的时候,余外他每每到玉烛殿就忍不住绕行,怕那些旧物勾起自己的伤怀之意,也勾起自己无尽的悔恨。
  然而今天,故地重游,隐然有种隔世重生的恍惚,仿佛袁齐妫还会淡淡笑着,唤自己一句“三郎”,仿佛还是他仍做荆州刺史时,两个人举案齐眉、无忧无虑的耳鬓厮磨。如今物是人非,天人两隔,自己得到天下时,已经注定要失去其他一切。
  “陛下。”
  一声轻唤让刘义隆的思绪拉到了现实中,他循着声音扭头一望,平平静静跪在玉墀边的正是谢兰仪,她与他交心得太深,距离已经近到完全可以把身上的刺刺进对方的心肺之中;而恨意又纠葛绞缠得太紧,彼此没有呼吸相容的余地,因而她面对的是未可知的结局,但她经历了那些,却好像终于全无畏惧一般,眼睛里几乎带着一丝笑意,静静地仰头等着自己给她的判决。
  “进来说。”刘义隆觉得自己声音沙哑,清了又清喉咙,才又说,“外面风大。”
  “是。”那厢垂首顺驯,轻巧巧起身,麻履着地,几乎听不到一丁点声响。
  玉烛殿里窗户紧闭,带着一股淡淡的霉味——在建康这样的南方城池、久不住人的空阔地方,这是常见的气味,让人不喜,却也让人追忆。刘义隆似若无意地拍拍四壁的雕花髹漆圆柱,回首问谢兰仪:“你嫁到刘家有几年了?”
  谢兰仪不意他问这个问题,转眸心算了一下才回道:“我嫁给车子六年零四个月。”
  “我呢?”他似乎还是恬不知耻。谢兰仪撇撇嘴,笑道:“不记得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