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搬文阁>书库>奇幻玄幻>清末的法师> 清末的法师 第166节

清末的法师 第166节

  英华幼年习武,弱冠发奋读书,涉猎甚广。
  这个正-红-旗出身的文人,一辈子倒也干了几件大事。除了创办《大公报》,还创办bj辅仁大学和香山孤儿院。
  比起其他已经烂到根子的旗人,英华算是独树一帜了。
  而刘佳慧却摇头:“并非如此。
  今日来,是想请敛之先生临时加入我们慈善会的监督小组,监督赴港赈灾事宜。”
  监督赈灾,不能说很新鲜,只能说亘古未有。
  “请刘小姐细说一二。”
  刘佳慧给他解释了鹿岗镇慈善会组成结构,以及监督小组的职权,邀请社会各界监督的意义等。
  英华听了大为赞叹:“如此一来,赈灾就变成了一件有章程的事。
  款项物资,也能如愿发放下去。
  妙啊,妙哉!
  这是刘小姐的主意么?”
  今天刘佳慧穿着一件白色的衬衫,剪裁合体。下身一条窄口的灰色西裤,脚下登着一双赵传薪设计鹿岗镇出产的休闲布鞋。
  头发在后面束着,前面是法式刘海。
  这种穿搭,在此时是绝无仅有的,既文静端庄又漂亮,还有点点性感。
  因为她露出了洁白纤细的脚踝。
  这年头的女人不但裹脚,还要把自己的身体发肤包的严严实实,仿佛露出一点都是对贞洁的亵渎。
  刘佳慧双腿并拢,左腿别在右腿后,双手交叠搭在膝盖上,身材曼妙,气质绝佳。
  慢条斯理的说:“这是赵传薪先生的想法。
  他认为没有不朽的机构,合理的监督才能使人时刻警醒。
  定级是为了效率,以及非必要的浪费。”
  “赵先生果然大才,武能上马杀敌,文能治理一方,连做慈善事业都走在了世人的前面。
  刘小姐也很了不起,巾帼不让须眉。时下女性保守,能出来做事的寥寥无几。”
  英华也是个狠人,怼天怼地怼空气。批判京城的慈禧,喷近在咫尺的袁世凯,素来以敢直言著称。
  也就是他,能这样毫无顾忌的夸赞女人工作。
  他对眼前这个漂亮干练的女人很欣赏。
  很多人觉得此时的农村妇女都不裹脚,事实正相反。越愚昧无知,思想就越保守。
  相反,很多先进知识分子的家庭女人才放脚。
  刘佳慧谦虚,但不过分:“敛之先生过奖了。
  在鹿岗镇,女人都是要工作的。
  治安所也有女人,每日骑马背枪巡逻,战时也要上阵杀敌!”
  英华倒吸凉气。
  “莫非在鹿岗镇全民皆兵?”
  “那倒也不是。但如果有外敌入侵,我相信鹿岗镇的百姓不会有一人做缩头乌龟的。”
  这话让英华听的老脸一红。
  听着怎么像是在讽刺清廷,讽刺满人呢?
  无论如何,两人相谈甚欢。
  英华不但答应自己跟着走一趟,还承诺帮忙联系其它社会阶层参与进来。
  最后,离开的时候,刘佳慧对他说:“敛之先生,鹿岗镇慈善会不是平白让大家辛苦,至少差旅费是一定有的,管吃管住。”
  英华赶忙摆手:“既然是做慈善事业,怎么能只让你们掏钱呢?实不相瞒,在下也有意慈善,想在香山办一个孤儿院。”
  闻言,刘佳慧莞尔一笑:“敛之先生不必推辞,这是鹿岗镇慈善会的规矩,否则长此以往,若邀请到拮据的人,会让人家为难的。
  另外,敛之先生想创办香山孤儿院,若有经济上的困难,可以向鹿岗镇慈善会申请资金援助,但钱财流向一定会受到监督。”
  待刘佳慧离开。
  英华马上拿出纸笔,奋笔疾书,撰写最新的新闻通稿。
  此时他文思如泉涌,下笔如有神,很快写完,交给编辑:“这则通稿立刻插进下一期报纸,这种好人好事一定要报道!”
  ……
  这不巧了么,新一期《大公报》马上要付梓刊印,他才写完的文章立即就上了报,在天津散播。
  《大公报》:先有鹿岗镇保险队守土尽功,后有鹿岗镇慈善会十万火急赶赴香港救灾。而各地官府颓败丛生,挥霍甚夥。裁减赈济经费,以挪为他用,比之饮鸩,尤为危险。更有甚者,截留赈灾之款以盈私库。国家库款万绌,外债日多,险象日现,几濒于危……
  英华也并非夸大其词,这几年连年灾祸不断,堪比元末和明末的天灾人祸,让清廷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风调雨顺的时候,那些生在百姓中的蛀虫吸血,或许造成的影响不大。
  但现在还那么干,却加剧了各地的反抗,起义屡屡失败,可起义又如野火燎原春风一吹便又生。
  鹿岗镇慈善会前往港岛赈灾的新闻见报,很受社会各界关注。
  尤其英华详细的说明了鹿岗镇慈善会合理而先进的结构和制度。
  其实这些制度一点也不新鲜,每个国家都会设立监督机构。
  但能把这些制度,归纳总结后,用在商业或者非盈利性质机构中,鹿岗镇慈善会算是开了先河。
  比如现在的商人,可能也懂得这些道理,也能做到行之有效的管理几十数百人。
  但有这种能力的,一般都是靠着自己才能上位,人走茶凉,人亡政息。
  慈善会完善的制度却保证了铁打的慈善会,流水的兵。
  谁来都是这个规矩,照办就行。
  这效率就高了不止一筹。
  在很多撰稿人大受启发,想要引而申之的时候,赵传薪一行人已然乘船南下。
  一路无话,到了上海。
  刘宝贵,刘佳慧,高丽等一干人,带着英华这些社会各界的人士乘坐客船。
  赵传薪则乘坐载着粮食的货船。
  有了天津的前车之鉴,他担心跟着他其他人会遭受无妄之灾。
  下了船以后,英华总算如愿以偿,见到了赵传薪的真身。
  他上前两步:“赵先生,久仰大名了,没想到你这般年轻。”
  上下打量,果然一表人才!
  只能说,他对赵传薪的了解还是过于片面。
  待得刘佳慧介绍以后,赵传薪和英华握了握手:“幸会幸会,有时候我也苦恼自己怎么就不会变老呢?
  敛之先生也很年轻,看上去一点也不像五十岁的人。”
  英华破防:“赵先生,我今年才三十九岁!”
  这让赵传薪很尴尬,他讪笑:“一样,都一样的,不要在乎这些细节。”
  英华很无语。
  这和他预想中的见面场景,非常不一样。
  面前这年轻人,看着吊儿郎当的,皮囊不错,气质却不像好人呢?
  鹿岗镇诸人自然知道赵传薪就这性格,无论到哪或者面对谁,他就是他,怕是这辈子也改不掉了。
  于是刘佳慧牵头,赶紧和英华说话转移他们的注意力。
  等出了港口走了一段路,轮到赵传薪懵了。
  一个老太太噗通一下给他跪下,重重地磕了一个头!
  第172章 猝不及防
  赵传薪原本以为只有香港受灾,却没想到在江淮等地也是水灾泛滥。本来这里是产粮重地,今年却颗粒无收。
  到处都是流离失所的百姓,十室九空,饿殍遍地。
  一个穿着破衣烂衫白发苍苍的老妇,见了赵传薪一行人穿着光鲜,颤巍巍的拄着拐杖,持着一个豁牙缺口的破碗,直接给赵传薪跪下。
  “好人有好报,发发善心吧。”
  说完,给赵传薪磕头。
  脏兮兮黝黑的面庞,被风吹日晒的皲裂。银发散乱,干枯没有一丝光泽,磕头时还沾染了泥土碎屑。
  说话的时候,嘴唇饿得在颤抖。
  一行人都惊呆了。
  手一翻,赵传薪掌心多了一个馒头。
  “老太太,你先拿去吃。”
  他知道这么干有些不妥,但实在见不得这个年纪的人给他下跪。
  磕一个才给一个馒头,不知要折多少年寿命。
  老太太看见精细的白面馒头,眼睛一下子就亮了。
  赵传薪是个讲究人,细粮粗粮他都吃,但细粮如白面,不能有一点麸皮,要磨到没有一块疙瘩,还要精筛面筋才行。
  这馒头可比多数人家吃的要精细多了。
  “谢谢谢谢,好人有好报……”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