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搬文阁>书库>奇幻玄幻>清末的法师> 清末的法师 第892节

清末的法师 第892节

  我焯……人群炸锅了,这特么多大的力气?
  赵传薪一甩宽袍大袖,背起手老神在在的走到牛献珠面前。
  牛献珠有些害怕,动也不敢动。
  赵传薪说:“自乾隆年间,陕甘总督衙门从西安迁往兰州府,节制三秦,如今已成军事重地,这你是知道的吧?”
  牛献珠点点头,但还是嘴硬:“那又如何?”
  “兰州府交通发达,是重要枢纽,经济沟通之要害,这你是知道的吧?”
  “那,那又如何?”
  “我上次来,黄河水结冰,镇远浮桥已经拆掉,要等冰化再建,想来每年都是如此,这你是知道的吧?”
  “是又怎样?”
  “汛期,浮桥经常被冲毁,这对吧?”
  “对又如何?”
  “要想富,先修路,少生孩子多种树,洋人就深知这点,而你这个蠢货冥顽不灵,竟然觉得修一座可以通车、沟通黄河两岸的铁桥无用?”
  一番话,将牛献珠驳斥的哑口无言。
  赵传薪刚刚就听到了,周围有许多像牛献珠这样的守旧派,以读书人居多,议论纷纷对修建铁桥持怀疑态度。
  他扫视全场,大声道:“帮不上忙也就罢了,竟然还拖后腿?岂不知他们争取到的光,同样也能照亮你我。
  一群蠢货。”
  说完,赵传薪向前一步,忽然使出个头槌,砸在了牛献珠的脸上。
  牛献珠惨叫一声,仰头倒下……
  第664章 你慧根不够
  早在三十年前,左宗棠就想在黄河上架一座桥,当时的洋商要价太高,最后计划流产。
  直到三十年后,这个愿望才在彭英甲推动下,得以动工。
  别看只是造一座桥,但从筹备、运输、经费各案卷宗能高达45卷,500多件。
  可见此时建桥,并非易事,彭英甲不知道要操多少心。
  这将是黄河上第一座现代化的桥梁,意义重大,对兰州府的经济意义更大。
  彭英甲策划的时候,就有人一直反对。
  到了今年,眼瞅着快要动工,像牛献珠这等四五六不分的愚昧老学究又跳将出来。
  彭英甲自诩建桥为公为民,却没少遭人诟病白眼,心中没有芥蒂是假的。
  今天,总算有个人公然站出来为他背书。
  而且说的那么响亮。
  争取到的光,照亮你我。
  听听,彭英甲感动坏了,以为遇到了知己。
  然后就看见赵传薪一个头槌,将牛献珠打趴下。
  赵传薪啐了一口唾沫:“呸!”
  恰好击中牛献珠的瓜皮帽。
  彭英甲:“……”
  毕竟牛献珠是个举人,他须得阻拦,于是假惺惺道:“快住手,成何体统?”
  只是光打嘴炮而已,脚步连动都没动。
  赵传薪指着地上的牛献珠:“是啊,你这老东西成何体统?简直岂有此理!”
  牛献珠:“……”
  赵传薪一甩袖袍,朝周围拱手:“见笑见笑,贫道这便告辞了。”
  他的道袍长及脚踝,恰好遮住了脚下的缥缈旅者,衣袂飘飘,蔫溜了。
  打完人就跑,真刺激。
  留下在场众人一片惊呼。
  彭英甲问左右:“此人是僧还是道来着?”
  ……
  赵传薪先去购买了煤,又去了趟邮局。
  邮局里的人不多,很快排到赵传薪。
  赵传薪先将一份画稿邮寄,然后又去发电报。
  发电报的电报员问:“先生,要发什么?”
  “你就发,在吗?”
  电报员:“……”
  更奇葩的是,对方回复:在,说。
  赵传薪:我在肃州,无事。
  对方回:意料之中。
  赵传薪:不方便透露机要事宜,联系纽约拨实验室经费,快弹尽粮绝,另采购实验器材若干,清单如下……
  对方:了解,我们一切顺利。
  此时,赵传薪身后,有个长得颇为英俊的中年洋鬼子用英文抱怨说:“谢特,快点吧,我他妈还有事要做呢。”
  熟料,前面那个方外之人转头龇牙,用美国南方口音说:“妈的法克儿,死英国佬,你等一会儿会死吗?”
  美国南方口音,其实和中国关外口音暗合,赵传薪说起来最舒服。
  “……”
  电报员都看傻了。
  莫理循瞠目结舌:“你是美国人?”
  “狗娘养的,我是中国人。”
  莫理循讪然:“抱歉,我不知道你懂得英文,而我是澳大利亚人。”
  “啊tui……死澳大利亚佬。”
  莫理循:“……”
  然后赵传薪对电报员说:“最后发一句——很忙,分分钟燃烧几两银子经费,先走了,勿回!”
  交钱,走人。
  赵传薪出门,点了根烟,思索还要买些什么。
  米面粮油酱醋茶糖……
  做门板子的木材。
  兰州织呢厂的呢子。
  得稍微准备些草料,万一古丽扎尔骑骆驼来了,至少不会饿死骆驼。
  赵传薪将要买的东西在脑子里过一遍,丢丢掉烟头,刚准备走,身后有人喊道:“等等……”
  他回头一看,被他骂的洋鬼子追了出来,这次用汉语说:“道长等等。”
  赵传薪活动活动脖颈:“咋地?要找场子是吗?贫道何惧之有?”
  “误会了。”莫理循解释说:“只是想给道长拍张照片,我是《泰晤士报》驻京总记者。”
  “没兴趣。”赵传薪不屑一顾。
  他越是这样,莫理循就越觉得有趣。
  一个中国的道士,好像没留长发,懂美式英语,说话也和当代的人大为迥异。
  他为人其实很善良,而且有些认死理。
  别的洋人都妖魔化中国人,只有他据实报道,并亲身见证了许多历史进程,清末到民初的变革,他始终在场。譬如戊戌变法、辛丑签约、日俄战争,直至辛亥xx,乃至于后面还成了袁大头的顾问。
  他在1902年的时候,搬家到王府井大街,打通了五间厢房,耗时三个月建了一座图书馆。这人有点强迫症,给自己藏书做了索引做成了书,上下两册1500多页。
  他的家成了香饽饽,新来的洋人一到京城,在不通语言的情况下,黄包车车夫就强行给拉到莫公馆。因为他家里总是门庭若市,总有人上门查资料,他翻开索引,立即就能找到书籍所在,京城的车夫认为但凡洋人都是找莫理循的……
  莫理循又问:“道长在哪座道观修行?”
  赵传薪迈腿就走:“嘎哈,你想要去偷师啊?劝你莫要痴心妄想,你的慧根不够。”
  莫理循紧追不舍:“道长,你住在哪?”
  赵传薪在一栋大宅院门前驻足,望向了大门。
  莫理循还以为这就是他家。
  赵传薪看着大宅院说:“害,好想把这间宅子卖了,拿钱去云游四方,可惜了……”
  莫理循赶忙问:“可惜什么?价钱不合适?”
  “可惜,这栋宅子的主人不同意。”
  “噗……”
  赵传薪加快了脚步:“不要再跟着我了,小心去官府告你尾行!”
  说着,赵传薪每次迈步,狂暴甲加成,一步三四米堪比跳远。
  也没看他频率有多快,可比别人狂奔还快。
  莫理循追了几十米,赵传薪落了他有百米远……终究是没追上。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