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搬文阁>书库>奇幻玄幻>清末的法师> 清末的法师 第965节

清末的法师 第965节

  剩下英军已然破胆,哭嚎着四散奔逃。
  不是他们不够勇敢,是赵传薪已经超出了他们能理解的范围。
  赵传薪见没人朝他开枪,就收起了鳞盾,朝僵立当场的斯普莱尔笑了笑:“看来你忘了逃跑。”
  斯普莱尔:“……”
  他是吓得跑不动。
  赵传薪屈膝,狂暴甲发力,猛然弹跳,竟跳过了满地的尸骸和鲜血,跃过八九米远。
  他立地跳远的距离,赶得上后世跳远世界记录了。
  瞬间来到斯普莱尔面前。
  斯普莱尔眼皮狂跳。
  这还是人吗?
  赵传薪跳到了斯普莱尔面前,捏着他军服的衣襟,将苗刀上的血迹擦拭掉还刀入鞘。
  “留你一命在此收尸,赵某向来管杀不管埋。顺便带话给朱尔典,收起他日不落的骄傲,法袍、假发、天平、辩论那一套,在我赵传薪这里不好使!”
  赵传薪不轻不重伸手拍了拍斯普莱尔的脸颊,轻蔑一笑,又回到了裕盛轩。
  他来到威英面前,拖死狗一般拖着他出来,说:“给你一晚上的时间,将账目和各种文件厘清,明日我带人来交接。你可以耍小动作,如果你想跑,老子给你一晚上跑路的时间,你就看看能不能逃得掉就完了!”
  威英看着尸横遍野的场面,弯腰“哇”的吐了出来。
  后面跟出来的德璀琳、叶溶光以及众多食客同样大吐特吐。
  肢体膏草莽,血流成川源。
  还有断了半截没死透的英军,尚在地上挣扎。
  有那种身子骨羸弱些的,见了这种惨烈战争场面,两眼一翻,晕了过去。
  众人终于知道,远东屠夫和战神这等名声,到底是怎么来的。
  妥妥从尸山血海里杀出来的!
  赵传薪又看了一眼叶溶光就想转身离开。
  此时,人群中忽然有人问:“赵先生,你对朝廷批准的《宪法大纲》怎么看?”
  赵传薪没关注这些事,甚至不知道内容是啥。
  他琢磨了一下:“就清廷批准《宪法大纲》这个事,我就想问问,滦州境内除了裕盛轩,还有什么好吃的酒楼?”
  那人一个踉跄,好悬摔倒。
  赵传薪见他不回答,失望的摇摇头,扛着面刀转身离开。
  他左蹦一下,右跳一下,躲过地上的“下货”、血液以及残肢断骸。
  看似有些滑稽,但威英却发现他每次跳的距离和高度都远超常人。
  他的影子,被昏黄的路灯拉的忽长忽短,明暗不定。
  片刻,众人就失去了他的身影,隐匿于黑暗当中。
  叶溶光忽然望向了京城的方向,擦擦嘴角的污渍,叹道:“燕雀强扮鸿鹄之志,虫蝇妄称虎狼,龙蛇反而扶危救困,如之奈何?”
  正如有心人评价曾、李、袁、蒋等一蟹不如一蟹。
  电气时代,消息传递变得简单起来。
  慈禧和爱新觉罗·奕劻两人,猜测作乱者为赵传薪,或给他扣屎盆子。
  却不成想当真是赵传薪在滦州兴风作浪搅动风云。
  近几年,列强不止一次致电清廷外务部,抗议赵传薪“滥杀无辜”。
  但每次都不了了之。
  赵传薪炮轰紫禁城,对慈禧来说,唯一的好处就是此后每次赵传薪闹事,她都有推脱的理由——管不了。
  朱尔典才刚收到外务部的回电,还没来得及跳脚,就再次收到山海关前段铁路驻军军官斯普莱尔的消息。
  看完后,朱尔典气的手指头都乱哆嗦。
  “岂有此理!”
  朱尔典在光绪二年时来华,在领事馆当翻译。后来从使馆馆员,到中文书记长、汉城总领事、驻华代理公使、办理公使,一路跃迁至顶峰——驻华特命全权公使。
  朱尔典是个非常骄傲且自信的人。
  他不但是英国驻华特命全权公使,还结交了不少政要人物,其中就有袁大头。
  朱尔典在汉城任总领事之时,老袁出手阔绰,四处交际,二人那时候相识。
  当初老袁驻朝,日本对朝鲜虎视眈眈,想要刺杀老袁。
  老袁收到唐绍仪消息,立即出逃。
  是朱尔典请调了一艘军舰,秘密将老袁送回天津卫。
  袁大头其实欠了朱尔典很大的人情。
  此时,朱尔典思忖再三,决定给袁大头打个电话。
  接通后,朱尔典说明情况:“慰亭,我记的你说过,在汉口赵传薪卖你人情。我需要你从中斡旋,让此人放弃开平矿。至于他所杀的大英士兵,抚恤则由东方国际公司一力承担,我也可以既往不咎……”
  自从袁大头从汉口回来后,就到处吹牛逼说他已经与赵传薪和解,而赵传薪很卖他面子。
  可只有他自己知道是怎么回事,犹豫了一下说:“只我一人,恐无力回天。待我与人商议一番再说不迟。”
  “要尽快,赵传薪给出的期限是明天。”
  袁大头有些不悦。
  老子堂堂直隶总督,你却一副命令的口吻。
  但他却没表现出来,因为对朱尔典他还有别的计较。
  袁大头在宦途上很讲义气,有不少“铁哥们”。
  比如爱新觉罗·奕劻,比如徐世昌,当然朱尔典也算。
  他前段时间与徐世昌通信,听说徐世昌求了赵传薪一件事,而赵传薪虽然没有亲自回话,他的手下李光宗却代为同意了。
  他不认为赵传薪会给他面子,但或许徐世昌的面子更管用。
  所以,他先是给爱新觉罗·奕劻发去电报,询问事情缘由,不能只听朱尔典一面之词。
  待了解情况后,才给徐世昌发电报。
  徐世昌回复他:“外观大势,内审舆情,无论如何开平矿乃北洋囊中之物,恰逢赵炭工愿收拾残局,何不作壁上观?”
  徐世昌的话很委婉,但实际想说的是:兄弟,你糊涂啊。开平矿本来就是北洋的,被英国佬夺走,赵传薪既然想蹚浑水,何不让他去试试抢回来?到时候再和赵传薪商量,北洋或许还能参合一脚。这时候要是帮朱尔典,你就不怕被世人唾骂么?不怕朝廷觉得你吃里扒外吗?
  袁世凯举棋不定。
  其实他也经常干糊涂事。
  在官场上讲哥们义气,的确让他数次东山再起,同样也是他万劫不复的开端,此事后面数年就可见端倪。
  第一件事,便是在1912年,袁大头官府时期,朱尔典对他提出四项无理要求,核心是——不准干涉藏地“内政”,封闭通往雪区的交通。
  或许是出于急需列强支持,肯定也有当初朱尔典仗义出手救他一命的原因,袁大头竟然答应了。
  还有他后来称帝这个愚蠢的举动,和此时的这些“江湖哥们”也不无关系。
  所以他回复:朱尔典曾救我于水火,此时不宜与之决裂。
  第732章 生子当如赵传薪
  设立于1878年的开平矿务局,在英国人接手之前,并非一帆风顺。
  准确来说,仅有上世纪80年代的若干年,才是最成功的几年。
  就好像很多创业初期的公司,最开始打拼江山的时候,大家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各种难题上。
  因为新式煤矿,用的是机器开采。凡是涉及到机器,就有使用、维护和后期维修的层出不穷的配合问题。
  随着深入开采,排水、通风等问题愈发严格,大家更是疲于应对。
  当时,矿务局用的工人主要是广东人。
  而管理层,高层是外籍,中下层同样是广东人。
  因为当时的人,普遍觉得广东人无论干活,还是管理都具备其它地方人口所没有的高效性。
  在1894年,开平煤矿发生过一次矿难,30多个旷工被活埋。
  因为当时的报纸和通信还不算发达,此事被按下了。
  可5年后,一次严重性透水淹井事故,却引发了全国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担忧。
  因为此时管理层的矛盾出现了。
  外籍高层管理者,根本不懂汉语。
  广东人喜欢抱团,从管理层到工人拧成一股绳。每当外籍高层管理者下达命令,他们就阴奉阳违。
  你说你的,我干我的。
  这导致后期矿上出现的各种问题难以解决。
  再加上管理层的腐败,可以说当时的开平矿务局是做赔钱的买卖。
  矿务局的总工程师,从金达换成了安德鲁·伯特,再到胡华,乃至于后来的威尔逊。
  后期煤矿被胡华骗去之后,裁撤了大量的广东工人和管理层。
  如今林贵君算是仅存为数不多的广东管理层之一。
  公事房、总账房、考工、采买、机器、采煤、监工、杂务及售煤处,此时都聚集在一起窃窃私语。
  林贵君对一个把头和煤师抱怨说:“这些洋鬼子,走一个来一个,你方唱罢我登场,我们工人活计朝不保夕。如今,又来了个赵传薪搅局。我听闻,赵传薪欲停滞煤矿,这岂非胡闹?究竟是想救我等,抑或害我等?和洋鬼子有甚区别?”
  把头竖起食指:“嘘……收声,那赵传薪可不是好相与的。”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